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向

2022-07-11罗馨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罗馨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结果。新时代的实践创新和新思想的理论创新,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多个层面呈现出其原创性贡献:其一,在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代条件下有效地回答了新的重大时代课题;其二,与时俱进地科学回应“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世纪难题;其三,赓续拓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逻辑可行性和现实可能性。进一步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向,对于我们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树立正确发展观,反对和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2)03-0012-0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同时又密切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推动当代中国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创新,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了从中国经验到中国话语、中国理论的创造性转换,建构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形态。其本质上也构成了对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二者之间内在统一的辩证张力关系的有力彰显。对此,进一步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向,不仅仅是进一步全面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的切实需要,同样也是赓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不断开辟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的重要诉求。

一、 在新的历史方位与时代条件下有效地回答了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新时代历史方位论的提出[1]13,不仅标示出了我国发展新的歷史方位,同时也标示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历史方位。它一方面表征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是在承继过往实践经验教训基础上的一条社会主义建构逻辑道路,另一方面则表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实践的杰出代表,在21世纪展现出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同时,也直面中国问题,建构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

(一) 从理性审视外部国际局势发展的角度加以探讨

不同时空维度和不同时代背景下所表征出的时代问题构成了界划时代变迁的关键要素。其中在深刻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态势、资本逻辑内生症结和根本矛盾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彻底性批判构成了19世纪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主题;在相对于西方发达语境而较为落后的东方维度层面,探索建构社会主义制度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更为广泛地发展构成了20世纪苏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课题。而在时移世易的全新时空境遇下,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需直面具体实践进程中所凸显的重要使命以及对特定阶段下产生的时代命题加以理性回应。从空间线索来看,当今时代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时代,和平与发展依然构成了鲜明的时代主题,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经济发展失衡、恐怖主义、公共卫生危机等关涉人类未来发展命运的代表性时代问题都亟待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共同应对。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视角回应了时代问题与新型矛盾关系,直面中国现实问题、立足当前中国具体情势,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实践导引性和现实针对性。且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层面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在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内生优势,更是极大鼓舞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一步推动和拓展。

(二) 从冷静审视中国内部发展境况的角度加以探讨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推进,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理论坐标与历史方位是全新的。可以说,当代中国经历了规模空前的重大变化与深刻转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面临诸多新情况与新特点[2]9,即“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3]8。其中“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当前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其广度和深度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肩的;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则是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一种超越资本现代性逻辑的新型现代化方案,恰恰是基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底子薄等具体实际而系统展开的社会主义本土化探索。可以说,中国面临的诸多发展问题已经超越单一民族国家的特殊实践,构成了世界很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问题。这也意味着,中国通过直面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在分析“中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经验”并进而产生“中国话语”与“中国理论”,其间所收获的实践经验和沉痛教训恰恰也能为世界上其他民族国家正在面对以及即将面对的诸类相似问题提供理论镜鉴。

(三) 从改变中国和影响世界的双重角度加以探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系统回应了新时代境遇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且为进一步推动关涉全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治理以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发挥出了其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一方面,世界性发展问题实质上是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建构也同样是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宏大境遇下而开展。且随着世界历史发展和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的逐渐提升,公共卫生危机、非传统安全危机和贫富分化严重等世界性难题愈发需要发挥全球性的力量才能加以解决。在此过程中就需要超越狭隘的民族性思维,实现民族性思维和世界性思维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性价值意义得以充分昭彰。另一方面,全球性视野下世界性危机的解蔽也需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所收获的具体经验加以系统提炼。因为在世界历史的宏大境遇下中国问题即世界问题,世界问题同样也是中国问题。这也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建构能够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理论镜鉴和理论论证,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而系统性凝练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性回应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同时,也能为积极回应关涉全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性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

二、 与时俱进地科学回应“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世纪难题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构成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土壤中衍生发展和螺旋式前进的基本动力和基本路径。而从传统社会主义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在本质上都属于在不同阶段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革命性的、批判改造社会的“社会革命”实践[4]499。其间如何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特点下建构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而在不同历史语境和发展阶段赓续治理好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根本命题,就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持续解码中国本土的发展哲学建构规律的动态进程中所密切关注和审慎思考的重大命题。

(一) 传统社会主义:初步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

关于如何具体展开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能给出详尽的解答和既定的系统方案,在不同时空坐标下的具体探索的境况也各有不一。即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和解答在过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中是相对模糊的[5]:彼时马克思恩格斯在所处的资本主义语境下尚未具备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完备条件;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突破性发展这一层面做出卓越贡献,其所阐明和初步付诸实践的社会主义现实社会形态为中国具体开展现实性的社会主义实践进程提供了引导作用,但其在苏俄语境下具体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未来得及加以探索;苏联模式的独特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具体形态样本,但也因照搬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条条框框而最终走上失败的悲剧结局。而在中国本土情势下,如何在具体语境中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问题,首先对其进行系统探索和实践回应的是毛泽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在进一步探索的同时也为后人的赓续探索提供系统的政治社会体制和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此过程中同时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探索经验。

马克思主义对毛泽东来说,更多地意味着一种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的科学方法,而非一成不变的理论教条和固化模式。新中国的成立一方面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解决了近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标志着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式开启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长期探索。具体而言,毛泽东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出发,明确了三个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步骤:其一,创造性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相关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实现了尽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其二,开创了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四马分肥”“和平赎买”等从中国实践出发的政策创举,形成了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先行范例;其三,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理性原则。由此可见,毛泽东清晰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理论,从历史观的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依据,从认识论的角度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成功回答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代命题。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加以摸索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代命题展开了艰辛探索,其间积累了丰硕成果,同样也遭受重大挫折、遗留沉痛教训。总体来讲,初期发展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教训都能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发展阶段所继承,也能够为后续发展实践提供新的历史镜鉴。这一时期最为根本的任务在于,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依托于全新的历史条件,彼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创造性发展[6];在深刻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同时,也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同时,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它不仅使中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死胡同里走出来,同样也使社会主义发展重获巨大理论生命力。

具体来说,彼时改革的逻辑表征在于:农村经济改革先行以及城市经济改革紧随其后[7]9。其间1992年党的十四大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目标。对此,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将市场经济视为一种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工具,而非是僵化和武断地将其作为界划“社资”与否的既定标准,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视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需要明确的是,该种改革并非漫无目的地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的形象表述仅仅是表征这一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前所未有的创新性意义),而恰恰是具备了明确“过河”目标的经济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而开启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创新性改革。这一改革一方面体现出中国自身发展的强劲动力,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内蕴的优势,另一面也彰显出后继者在汲取前人社会主义发展的失败教训之后所体现出的灵活适应性[8]209。

(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规律层面自觉认识、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从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关于再有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型化”[9]372的设想角度来看,当前我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已逐步上升到自觉总体性高度,上升到“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有机统一的新高度,总体上提升到了一个全新境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即摸规律。而在新时代,就需要在持续摸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中国全新的发展全局进行更为总体性、系统性的综合把握和顶层设计。这也意味着,新阶段需要逐步转型为“顶层设计”与“摸规律”两相耦合的关键性中國化改革逻辑。新时代堪称中国新的、第三次伟大社会革命。需要明确的是,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节点的发展并非对传统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僵化复归,也并非在简单复制前人发展成果基础上的线性延展,而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一种新的综合性创造。

从更为广阔的世界历史意义来看,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中国境遇下的具体理论运动和实践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开辟出一条有别于冷战时期苏联和东欧版本的社会主义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且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一步得以复苏和振兴提供强大助力。其中依托具体的中国社会现实境况而生成的理论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使得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新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和昭彰。可以说,从当下到本世纪中叶,是中国发展进程中致力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十年[10]。而对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干、国内国际双循环双向促进)[11]的进一步廓清和革新,则在更高层级的阶段和水平上明确了现阶段所处的现实时空坐标。可以说,从长线的历史发展逻辑来看,风险也好、灾难也好、逆流也好,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规律是始终不变的,世界各国进行携手合作、开放发展的大势是绵延向前的[12]。

三、 赓续拓展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可行性和现实可能性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体两面。其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版本”,具体聚焦于当代中国的具体建设和实践发展境况,切实呈现出了中国本土化发展所具有的民族性和特殊性的逻辑表征;“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版本”,则对世界整体性发展境遇加以总体性审视和总体性反思,切实呈现出了世界历史发展所具有的世界性和一般性的逻辑表征。由此观之,二者彼此勾连、相互转化,共同融汇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的伟大征程之中,共同融汇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发展的伟大征程之中。

(一) 马克思主义辩证开放性特质在21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度诠释

马克思主义所深蕴的辩证开放性本质决定了其能够与时俱进地在历史中不断变革自身、完善自身,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3]13。同时,这也使得马克思的著作(work)从一种被用以盲目迷信和盲目吹捧的圣书(Book)或者体系完备的教科书(Text-Book)变成了在具体时空语境(context)下有不同样态且可以进行自由阅读的哲学文本(text)[14]。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不仅仅深度影响着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且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它科学解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规定与中国特殊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规定性的基础上,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建构了全新的出场路径,同时也深化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般性规律的摸索与认知。

从全球性难题来看,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难题。一方面,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即“发展起来以后的”[14]1364(邓小平语)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比低发展态势时期少,且在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尖锐而复杂的特征,诸多如社会转型、环境污染、体制机制痼疾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整体性人类社会变革的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应对诸类全球性的时代矛盾和具体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命题,同样也是世界命题。而中国样本在实践中对时代问题解题策略的艰难摸索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贯彻,为解决21世纪全球性实践难题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参考与理论镜鉴。因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境况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时空”,同样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也要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参照系下进一步拓宽其外延。

(二)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21世纪进一步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前途命运和时代性特征、社会主义国家前途命脉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命运和发展规律,都属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关切范围。狭义来看,它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对21世纪以来整体性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运动和实践运动,对整体性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总结概括与再提升。广义来看,它也可谓是当代世界性发展谱系中的马克思主义,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间意义与空间意义上的整体性延伸。放眼当今时代,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更是其关键和最能转化为实践运动的核心部分,因此如何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发展,需要持续解码中国样本、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实践运动。同样地,这不仅仅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命题也是一项重大的实践难题。对诸类时代问题的化解过程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持续发展与赓续完善的过程,基于“中国一域”的发展方案也能够为全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镜鉴。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也正在以具体而生动的本土化社会主义实践而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重要样本和中心阵地。这也意味着,进一步在思想理论层面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聚焦中国问题和总结中国经验,并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世界历史意义得以充分昭彰,是现阶段的重要议程。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西式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境遇两相结合的逻辑产物,同样也从拓展人类现代化图景的叙事逻辑出发对中国现代化逻辑展开了系统探索。这使其展现出中国在21世纪时代大浪潮中的具体时空定位的同时,也在助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明确了新的起点和新的目标。在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续航力得以凸显,社会主义制度在新的时代境遇乃至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更加得以凸显出来。

(三)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进路和人类社会发展进路在21世纪面临多元化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构成了整体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特殊样本,其独有的理论创新运动和实践创新运动则为有效补充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拓宽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就世界历史性影响而言,作为现存最大规模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21世纪的时间轴上呈现出了其历史性发展意义的同时,也在地域维度充分彰显出了中国本土化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2]4的“参照系”价值。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是立足于自身实际和具體时空境遇而衍生的一条基于自己文明、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之上的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发展尤其是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内蕴中国独特文化特点的本土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义已经逐步超越中国实践的地域性,有了从更加普遍、更加广泛、更加多元的维度加以探讨的空间。这一条有别于过往其他所有模式的多元化道路选择,并非是替代型的,恰恰是共存型的。这也意味着,对于后发民族国家而言,相较于西式发达语境下的国家所创造出的发展理论,发展境况类似的中国在具体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现代性发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更具参考性和借鉴性的作用[15]36-37。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坚守民族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现代性路径,构成了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命题。曾几何时,苏东剧变后,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一度使得东欧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也让广大发展中国家受到连带影响。而照搬照抄西方固有现代化发展方式所带来的深刻教训也警醒我们,唯有根据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历史传统、文化习俗、根本制度、民族宗教状况、周边国际环境等具体实际,以及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加以动态调整,才能在葆有自身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前提之下走出自己的本土化现代化发展道路。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从中国的历史与实践逻辑出发,展开中国现代化方案的历史性叙事,明确反对将中国现代化方案简单视为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从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宏大历史线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人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智慧、东方的智慧解决现代化难题的方案,它是在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运动中孕育而成的,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生成的,它作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方案,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走自己的路”的决心与信心得到进一步的坚定,且现代性发展水平逐步呈现出了更为主动、甚至穿越时空加以创造性“回应”的时空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

[6]张明.改革开放:从中国经验到中国理论[J].中共党史研究,2019(6):5-12.

[7]郑永年.中国改革三步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8][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13(02).

[1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GA996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02).

[12]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0-11-05(02).

[13]刘怀玉.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谱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1):14-19.

[14]邓小平.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5]玛雅.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信奇)

(校对:山柏)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