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八微”矩阵的高校网络育人路径优化

2022-07-11姚伟华

公关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网络育人路径优化高校

姚伟华

摘要:针对高校网络育人机制不完善、网络育人实践效果欠佳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八微”矩阵的高校网络育人路径优化策略:塑造“微理念”,做好网络育人规划;打造“微团队”,凝聚网络育人力量;开辟“微阵地”,畅通网络育人渠道;开设“微课堂”,提升网络育人实效;征集“微心声”,强化网络育人自育;选树“微榜样”,讲述网络育人故事;开展“微公益”,深化网络育人作用;净化“微环境”,加强网络育人监管。

关键词:网络育人 路径优化 高校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人都是播报员、人人都有摄像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社交新格局在高校迅速发展。高校应顺势而为,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不断加强理念、制度、方法创新,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力量。

一、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网络育人工作是立德树人根本问题的时代抉择,是“三全育人”的战略举措,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高校在网络育人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现实困境。

1.网络育人机制尚不完善

高校网络育人的工作机制普遍还不完善。一是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网络育人的顶层设计还不健全,日常性、零碎化的宣传高居不下,长期性、实效化的“育人”内功练得还不好;对网络育人的重要性和方法论传递得还不够,相关执行和实践者由“管理者”到“育人者”的角色定位未发生根本变化,网络育人方法的掌握也不充分。二是协同机制尚未构建完成,网络育人是需要多部门紧密协作配合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在信息研判、决策咨询、资源共享、教育引导、反馈调节等网络育人的全过程各环节建立相互贯通、承接、配合的协同机制[ 1 ],目前,高校各部门仍以各自为战居多,宣传部门侧重话题流量、网络部门聚焦平台建设、学工队伍关注育人实效,部门之间沟通协作少,未能形成育人合力。

2.网络育人实践效果欠佳

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在实践层面也面临现实问题。一是网络育人阵地多而不精,高校普遍存在校级网络育人平台(如:学校微信公众号)和二级单位网络育人平台(如:学院微信公众号)交织互存,一个单位运维多个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微博等)等情况,在运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造成平台基础建设投入不够、功能服务不强等问题。二是网络育人内容体系的合理性需要提升,平台普遍存在娱乐化和教育性平衡难题,要么泛娱乐化教育引导性不强,要么突出主题教育但因过于说教导致关注度不高。三是网络育人专门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普遍存在将传统的新闻宣传队伍摇身变为网络育人队伍的情况,在未降低工作强度、未扩大队伍建制、未统合现有资源、未进行能力提升培训的情况下委以网络育人重任,育人效果难以保障。

二、基于“八微”矩阵的高校网络育人路径设计

“八微”矩阵具体指通过“微理念”“微团队”“微阵地”“微课堂”“微心声”“微榜样”“微公益”“微环境”的合力作用,最大限度释放网络育人功效。

1.塑造“微理念”,做好网络育人规划

理念决定工作方法和实效,为切实解决高校网络育人管理机制、协同机制不完善问题,首先需要重塑高校网络育人理念格局,强化网络育人顶层设计。一是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网络育人的时代价值,面对“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00后”学生,只有迅速占领网络阵地,旗帜鲜明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网络空间,才能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二是要强化高校网络育人工作顶层设计,实现网络育人工作由日常性碎片化到常态性长效化转变。三是要充分认识优化工作机制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作用[ 2 ],由宣传部牵头建立资源、平台共享,注重衔接和实效的网络育人协同机制。

2.打造“微团队”,凝聚网络育人力量

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任务,各部门都掌握育人资源,具备育人条件,肩负育人职责。一是要围绕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环境管理、内容监测、效果评价、科学研究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支包含信息化管理处、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教师及思政专家、各单位宣传员、学生志愿者在内的网络育人专门队伍。二是要加强对网络育人专门队伍的培养,从政策法规、方法论等方面着手,认真做好相关人员培训工作。三是要积极探索将网络育人成果成效和职称评定、工作绩效考评、综合测评等挂钩,充分激发成员工作积极性。

3.开辟“微阵地”,畅通网络育人渠道

建好网络育人阵地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着力点,高校应加速构建有时代热度、有人文温度、有思想深度、有情感厚度的网络育人阵地。一是要加强微信公众平台等传统阵地的功能性建設,通过提供便捷的学习、生活辅助功能,如成绩查询、学费缴纳、选(退)课等,提升大学生使用黏性。二是要积极探索多元新媒体阵地,及时开通运营抖音、视频号、B站等新兴平台,做到哪里有青年大学生,哪里就有育人阵地。三是要整合各级各类网络育人阵地,对重复性、低关注平台进行注销或升级改造,实现全覆盖与专新精相统一。

4.开设“微课堂”,提升网络育人实效

信息传播是新媒体矩阵网络育人的核心环节,高校应重点关注网络育人平台内容提质增效。一是要从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角度出发,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及热点问题,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内容,利用网络直播、音视频录制、微信推文、漫画刊载等形式,打造“校领导微课堂”“思政专家微课堂”“辅导员微课堂”等,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时代感。二是要把“网红”资源和网络育人相结合,打造“‘网红’微课堂”,要积极培育并用好传播正能量的“网红”师生,要巧用“网红”来育人。

5.征集“微心声”,强化网络育人自育

网络育人是育他的过程,更是自育的过程。高校应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自信自省的基础上实现自育。一是要搭建“微心声”征集平台,开辟“中国青年说”“新人心语”等网络专栏,积极推送师生员工关于国家民族、热点时事、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感悟体会,及时展现他们积极向上、热爱奋斗、饱含干事创业活力的心声和精神状态。二是要通过网络平台展播师生的生涯规划、未来期待等,举办“写给未来的自己”等征文活动,让师生员工通过网络媒介实现自我教育。

6.选树“微榜样”,讲述网络育人故事

高校在网络育人中要重视对榜样人物的选树。一是要选树一批身边典型作为网络育人的“微榜样”,如七尺讲台教学能手、科技创新先锋模范、孝老爱亲道德楷模等。二是要通过录制访谈视频、展播先进事迹、绘制“微榜样”连环画等形式,生动展现他们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孜孜以求的良好品质和精神风貌,用身边事教育感染带动身边人。

7.开展“微公益”,深化网络育人作用

“微公益”是指借助网络平台发起,依靠全民参与,以微小的行动完成最终公益目标的新型公益模式。高校要积极通过网络平台组织开展各类“微公益”项目,如开展为抗美援朝烈士寻亲活动,激发师生员工的时代使命和爱国情怀;开展留守儿童“微心愿”认领活动,引导师生关注社会民生,激发奉献互助精神;开展“微捐赠”活动,强化师生扶危济困意识;开展“公益林”认领活动,提高师生环保意识。

8.净化“微环境”,加强网络育人监管

相较于书面环境,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下无论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或是接收者,信息传递的准入性都会无限降低[ 3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应主动加强监管,不断净化网络育人“微环境”。一是要建立网络育人“微环境”纠察队伍,主动加强与有关方面合作,对校属“微阵地”运营维护进行严格把关,充分保证平台信息推送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二是要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规范网络言行,培养良好“网德”,防止网络乱象。三是要加强师生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判断力和辨别力,自觉抵制错误言论,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结语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青年学生网络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做好网络育人工作日渐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之需和必由之路,高校应积极塑造“微理念”,做好网络育人规划;打造“微团队”,凝聚网络育人力量;开辟“微阵地”,畅通网络育人渠道;开设“微课堂”,提升网络育人实效;征集“微心声”,强化网络育人自育;选树“微榜样”,讲好网络育人故事;开展“微公益”,深化网络育人作用;净化“微环境”,加强网络育人监管,不断凝聚网络育人合力,最大限度释放网络育人功效。

(本文系西安理工大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辅导员骨干专项“‘0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8FZ018。)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付玉璋.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的时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4):128-134.

[2] 李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优化的协同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05):27-31.

[3] 高飞.微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六微”模式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21):42-44.

(责任编辑:刘占行)

猜你喜欢

网络育人路径优化高校
浅析高校易班平台的育人优势
“生活世界”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启示
基于易班平台的第二课堂教育探讨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
CVRP物流配送路径优化及应用研究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