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文本对话,建构语文高质量课堂

2022-07-10朱志刚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本教师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大家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情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家和文本对话,不要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而要重视大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构筑高品质的语文课堂,提升大家的学习能力。

一、基于接受理论,形成阅读期待

接受理论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个概念,认为接受主体在阅读一个文本之前,已经先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他们并不是以“白板”的形式接受新的文本,而是将自己已有的知识融入到阅读中,所以,新的作品会唤醒他们以往的阅读记忆,进而引发阅读期待。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基于期待视野,引导大家唤醒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进行修订和调整,生成新的阅读经验结构。

如《背影》一文,展现的是父爱的伟大,体现了亲情,学生此前已经读过了不少亲情主题的作品,如《散步》,教师让他们回忆自己读过的这些作品,说说感受是什么,然后结合《背影》,看看感受有什么不同。如有学生回忆提出:“在《散步》等展现亲情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和谐温馨的一家,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谅、关怀,给人其乐融融的感觉。”但是在阅读《背影》的时候,大家却发现了矛盾之处:“在《背影》中,‘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似乎并没有那么好,‘我’还觉得父亲很迂。但是,明明父子之间有矛盾,为何这篇文章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呢?”这样就在阅读期待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他们的认知矛盾。教学者让大家后续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如可以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思考“我”和父亲的矛盾是因为什么,在送别一事之后,他们之间的情感是否发生了变化。此外,大家还可以结合文本词句,分析一下“我”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为何后续会屡次落泪,他被父亲的什么而感动。由于学生的阅读期待已经调动起来了,所以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这些秘密,后续的自主阅读也会更加积极,有助于理解文本的内涵。

阅读期待实际上是读者在面对新读物的时候,内心激发的感受,它是读者阅读新文本时,思考的起点,它给读者提供了阅读的动力,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教师要引导大家积极回忆已经读过的文章,然后找到新文本中的矛盾点,从而激发探究兴趣。

二、拓展意义空间,进行还原填补

在和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发现一些留白之处,作者有意或无意地设置一些留白处,让读者产生无尽的联想。教师可以让大家阅读这些地方,进行还原和填补,拓展文本的意义空间。在还原的时候,学生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状态等,这样有助于他们还原语境,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在填补的时候,则要注意在作品原有艺术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填补,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想法。

在《故乡》一文中,学生很想了解为何闰土和杨二嫂会出现如此剧烈的变化,作者为何不选择其他的人物,单单要描写他们两人的巨变。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尝试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发现当时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变,然而,虽然封建制度被推翻,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反而还陷入了更慎重的苦难中。由此可见,作者的创作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展现对社会的批判,所以他选择杨二嫂和闰土这样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描写刻画。此后,教学者引导大家试着填补空白:“杨二嫂和闰土到底经历了哪些事情,让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巨变呢?作者并没有写清楚,你能否根据自己了解的背景信息,进行补写,写一下他们痛苦的根源呢?”在填补中,学生认识到闰土在长期的封建制度压制下,逐步变得麻木,他想象他曾经有过抗争,但是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压,最后终于放弃了抵抗的勇气。学生写了闰土和地主阶级对抗,但是最终失败的过程,同时,学生还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融入进去,从“我”的嘴里,诉说了闰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在还原填补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他们深入挖掘出了作品中可以填充的意义空间,并加入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大家参与到各种补白活动中,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并还原文本的主题思想,然后和作品中的人物形成共鸣,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并试着填补作品中缺省的意义。最后,大家还可以互动交流,说说彼此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三、联系时代背景,深度探源汇聚

为了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学生还需要追本溯源,探究作者在创作本文时的原初用意是什么。要进行探源,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并思考作者本人对特定时代的理解和评价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分析,才能深入挖掘文本的主题思想。在阅读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教师要指导大家在联系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汇聚各种想法,从而获得深入理解。

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学生围绕作者为何要创作本文,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作者是想要展现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生活,还有人认为是为了介绍美景,起到旅游宣传的作用,更有人认为是为了批判不讲信用的渔人。为了让大家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教师让他们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并阅读作者陶渊明的其他作品,看看这些作品是否有什么共同点,此外,还可以看看同时代其他的文人常常写怎样的诗文。学生发现,当时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而作者原本有着报国的志向,还曾经当过官吏,但是因为不想被腐化,最后退出。自此以后,陶渊明创作的作品中,大多都是展现饮酒、隐居的作品,体现了一种逃避人生的态度。同时代的其他作者,也有类似的创作特點,如谢灵运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展现自然美景的,表现了要摆脱名利、富贵的束缚。当时的文人普遍通过寄情山水的方式寻找心灵解脱。由此学生认识到,自己此前对于《桃花源记》的理解存在偏差,本文不只是为了展现自然美景,而是利用桃花源这样的虚幻世界,展现对社会的批判,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失望之情。由此学生发现,了解时代、阅读同时期诗文,有助于自己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好地和文本对话。

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一种孤立、真空的存在,而是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探究同时代其他作者的作品,又或者对比分析该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汇总分析,这样就能更好地介入文本,进行深度探源汇聚。

四、生发个性见解,鼓励颠覆重构

颠覆重构指的是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建构对文本的理解。文本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所以不同的读者阅读文本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所以教师要给大家搭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这种颠覆重构并不是胡乱随意地表达,学生需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若有必要,还可以组织大家进行辩论探讨,激发他们思考。

在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很多学生只是读到了杜甫的爱国情怀,认为杜甫在自己身陷艰苦环境的情况下,还考虑到了天下人,说明他有着济世爱民的情怀。教师鼓励大家说说有什么新观点,尝试推翻固有的想法,提出一些更具有个性化的见解。如有学生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认为这一句不仅仅是抒发爱国情怀,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国与民的关系,作者对国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不仅仅只是将一腔热血献给国家。学生认为“广厦”象征的是国家,而“寒士”则代表了普通的百姓,如果国家不存在,那么自然无法给人们提供遮蔽风雨的地方,所以,作者希望国家能重视这一点,强大起来,这样才能让百姓更好地生存。在這番分析中,学生将自己对国家的认识、杜甫诗歌中常常展现的主题、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意义等各种不同的知识重构了起来,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了和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该观点不仅新颖,而且更为深入,教学者鼓励大家深入探讨,说说自己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该看法对自己有什么启迪。

在颠覆重构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系统地阐述文本的意思,而且也在文本阅读中找到了自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思考鉴赏水平。这样大家就能在此基础上探究提升阅读赏析能力的新方法。教师要搭建线上线下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鼓励大家探讨分析。这样学生就能互通有无,给他人介绍自己的新发现,也从他人的身上获得启迪,提升阅读感悟能力。

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发现文本空白,调动阅读期待,运用联想、比较、反思等方式深入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大家就能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作者形成共鸣,从而提升阅读效果。与文本对话的语文课堂,能更好地唤醒大家的阅读经验,是一种高效的课堂。

朱志刚,江苏省常熟市练塘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本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学生写话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