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更应重视审丑教育

2022-07-10华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教育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当前,审美疲劳是美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并在某种程度上钳制了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在新课标的规定和现实教学背景下,审丑教育逐渐体现出一定的意义与价值。作为审美教育的“对立面”,审丑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健全品格方面的作用日趋重要。

一、审丑教育的概念分析

(一)丑的概念

关于美与丑,古今中外,都一直在界定与变化之中,综合各种结论,对丑的界定可以从形式、情感、内容、道德等方面來界定。在形式上,丑以反比例、不匀称的形式呈现;在内容上,丑是美对立面和衬托面;在情感上,丑是产生负面情绪的价值体验,代表否定价值;在道德层面,丑是自私和虚伪的社会肮脏面。

(二)审丑的概念

因循丑的概念,审丑的独立概念范畴在通向真善美的道路上开辟出另一条蹊径,且美学价值不逊狭义上的审美。之所以讲“狭义”,是因为广义上的审美不仅包括美,而且包括怪诞的丑。因此,审丑概念的界定是与狭义上的审美概念相比较而言的。朱立元在其《美学大辞典》中对审丑作了具体阐释,“审丑与审美是相伴而行的,是感受、评判及表现丑的实践和心理活动的综合过程”。栾栋则从主客体方面将审丑界定为,“从主体上讲,其是个体对丑的鉴赏、判断、品评等的能力;从客观上讲,其是对丑的本质及其形态演变地把握”。因此,审丑是个体对丑的内容进行辨析、审视和评判的活动,从广义上讲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是以丑为对象但不以迎合丑为目的,促使个体通过理性认知获取深层次审美体验的过程。

(三)审丑教育的概念

从范畴上讲,审丑教育是与审美教育相对应的独立概念,同时也是德育和智育的必要补充,是通过审美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情感的教育方式。如前文所述,审丑是审美的子集,审丑教育也理应是审美教育的子集。因此,审丑教育应该是对审美教育中的怪诞性进行主体审判所进行的教育,这种主体审视包涵了学生的包容性和批评性,是在心灵碰撞中揭示各类型的丑元素。需要强调的是,在教育目的上审丑教育和审美教育是一致的,即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综合素养为目的的另一种美育方式。在对其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审视、辨析下,引导学生提升对丑因素的鉴赏和剖析能力,从而促进其德育、智育、美育的协调发展。

二、审丑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一)两者的区别

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范畴,在内容上,审丑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教材呈现方式不同。审丑是对人性、社会环境和形象异化的透视,在否定情感中引导学生理解美;审美则是对文本形象、语言、环境等能够直接引起个体愉悦美感的过程。在思维方式上,审丑更倾向于理性思维的批判和分析,是在否定性情感中引导学生提升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情感体验;审美则是摆脱了功利性的感性思维体现,是在肯定性情感中追求内心情感的释放。

(二)两者的联系

作为语文教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无论是审丑教育还是审美教育,都不能离开对方儿独立承载教学目标。在实现美育的途径上,审丑能力的提升是能否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标尺。正如罗丹所言“在自然中越是丑的东西,在艺术上越是美”(葛雷尔:《罗丹艺术论》,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因此,审丑教育在批判思维的说服力上更具深刻性,是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力的重要方式,在教育目的上与审美教育目标一致,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驱动力。

三、中学教材中的审丑教育资源

(一)环境资源

生活环境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茅屋的简陋,《木兰诗》中的“寒光照铁衣”,这种生活环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家庭环境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基于对封建势力反抗而发出“生存还是毁灭”感言;自然环境如《蜀道难》中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些不符合秩序的丑环境在情感抒发、情节铺垫、社会批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人物资源

悲叹型人物如鲁迅笔下“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和“精神胜利法”的阿Q,作为封建社会时代产物,其牺牲品的角色令人同情、嗟叹;滑稽型人物如《皇帝的新装》中的国王、大臣和国民,这些滑稽形象的塑造以诙谐为切入点,在欢笑中营造出讽刺性的喜剧效果;卑劣型人物如《雷雨》中的周朴园的肆意压榨和《窦娥冤》中张驴儿的偷奸耍滑,引人激愤;怪诞型人物如《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通过甲虫的丑化形式映射出社会扭曲的价值观;心灵美型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外在低陋,灵魂高尚。

(三)人性资源

人性虚伪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到“文曲星降世”的转变;贪婪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从志在千里到趋炎附势的转变;傲慢自大如《卖油翁》中的康肃公;冷漠如《茶馆》中的茶客对戊戌变法的态度;愚昧如《杞人忧天》中的杞国人的无知。

(四)社会资源

封建制度如《故乡》中闰土从儿时到中年的天差地别和《范进中举》中主人公的疯癫塑造,体现了封建制度对个体意志的摧残;传统陋习如《祝福》中的祥林嫂被封建迷信习俗的迫害;不良风气如《马说》中的千里马,即使才能出众却缺乏伯乐的慧眼,隐喻了作者无法施展抱负的愤懑之情。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教育路径

(一)在审丑观念上做先行者

1.强化审丑教育学术研究

健全知识储备。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从学术角度关注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学能力,从而为审丑教育奠定理论基础。为此,教师应基于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养成坚持阅读理论书籍的习惯,定期参加美学学术研究培训,充分调动现代化诸如多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教学资源拓展理论学习渠道。

践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学生应“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文学作品,以此强化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与审丑教育的理念殊途同归。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辩证鉴赏,从而保证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共同提高。对此,教师在积极践行新课标要求的同时,从新课标的育人目标入手,积极挖掘美育教学的新方案并建立个性化阐述,使审丑教育的教学顺理成章。

关注教材编排意图。审丑教育的起点应基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因此教师需从宏观角度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审丑教育。例如教材中《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三部悲剧的编排,教师应通过对单元主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验剧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从而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2.营造审丑教育环境域场

建立正确鉴赏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重美轻丑的观念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丑的畏难心理,从而影响了审丑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审丑教育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具体情感体验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审丑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对审丑的态度,逐渐建立正确的鉴赏观,从而正确理解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尊重学生主体性。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是有效开展审丑教育的基础。为此,教师应积极转换自己传教授业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引导者的身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质疑中提问,在提问中解决问题,在轻松的课堂交流中强化对丑的理解。

做好资源性对接。为提升学生对美丑的辨别能力,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好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相互依存关系,明确家庭是教育基础,学校教学枢纽,社会是教育补充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以合力深化审丑教育的影响。作为学校,要积极组织相关审丑主题讲座,开展针对不良风气的主题活动。作为家庭,父母应积极构建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对生活之丑进行批判性、包容性审视。作为社会,要积极通过媒體资源对丑化行为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对美丑的评判能力。

(二)在审丑实践上深化理解

1.认识丑

立足教材文本,拓展课外文本。教材中的文本是审丑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应从教材文本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其中关于丑的内容,在整体感知上识别丑。正如前文所述,环境资源、形象资源、人性资源、社会资源等都是教师进行审丑教育的蓝本和依据。通过认识文本之中的艺术之丑,结合实际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认识社会之丑,从而强化学生对美丑观的理解。课外文本是对教材文本的拓展和必要补充。例如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骆驼祥子》,通过对此类型作品地揣摩,学生不仅可以从正面视角对丑的概念进行识别,而且能够以包容性的态度审视造成丑现象的根源,从而提升审丑教育效果的深刻性。

2.剖析丑

如前文所述,文本中的艺术丑化现象要与文本外的生活丑化现象相结合,要聚焦语文学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以更具价值性的态度认识到生活之丑。因此,教学实践中的审丑教育是展示社会与人性复杂性的一面镜子,通过对照来提高学生心智和对社会复杂性的包容度。为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创设相关的审丑生活情境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将文本中的艺术之丑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达到真正地识丑,提升辨别美丑的能力。

3.运用丑

归纳方法和二次创作。在审丑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梳理、归纳文本中丑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比阅读、翻转阅读等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作者艺术手法的理解,在素材上获得更多的经验积累。在课外作业环节,要针对性设置相关审丑写作实践,通过对丑因素的具体写作练习,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写作中,从而完成从识丑到用丑的质的飞跃。

此外,学生的二次创作是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改写教材文本中关于丑的具体情节,让学生在识丑、用丑中体会审丑教育的乐趣。例如对《皇帝的新装》的二次创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改变题目方面进行创作,以《皇帝没有新装》为题,鼓励学生从皇帝、大臣的诚实视角进行二次改写,在揭发骗子伎俩的写作中实现创造美的转变,从而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三)在审丑教育形式上深度挖掘

1.整合教材审丑资源

选取相似形象开展“人性丑”或“意象丑”专题。教师在对教材分析过程中应有自己的创造性解读,要从教材编排角度选择相关审丑文本进行二次调整,对同类型的人物文本进行对比讲解,例如对孔乙己、阿Q、范进、闰土等同类型人物的整合,并适时开展关于人性丑的专题。此外,作为审丑教育的重要素材,诗歌的重要性往往在教学环节中被忽视。

教师可以针对诗歌中的某些常用意象,引导学生分析意象中所包涵的作者情感以及达到的艺术效果。例如边塞诗中的“黄沙”“大漠”等丑的意象的运用,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意象对相关诗歌进行整合,通过开展相关专题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边塞诗人的艺术特色。

2.拓展课外审丑资源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立足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并了解社会中的丑现象,通过剖析、辨别、包容树立正确的审丑教育观。例如针对全盘吸收的《拿来主义》,教师可以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崇洋媚外现象进行专题探讨,并以小组形式对拿来主义的现实例子进行点评,在共同交流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还可以围绕争议事件开展辩论赛。

在读《水浒传》过程中,有些学生认为宋江的招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学生则认为招安行为有悖于梁山结义的宗旨。围绕这些争议事件,教师可以组织相关辩论赛对具体争议点进行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各抒己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在辩论之前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小组的形式共同对己方观点寻找论据,对相关论证方法和过程进行交流并形成辩论稿。赛后,教师要积极对辩论双方进行点评和指导,从资料搜集、证据合理性、论证逻辑性角度点评双方的辩论过程,从而深化学生对丑的辩证态度。

审丑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子范畴,在推动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作为教师,在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本中的审丑现象,通过对丑元素的具象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现实之丑,从而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玉能.美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栾栋.感性学发威——美学与丑学的合题[M].北京商务图书馆,1999.

[5]葛雷尔.罗丹艺术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华伟,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