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构建引导型课堂的路径
2022-07-10黄梅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近几年,引导型课堂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引导型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课堂上大胆质疑,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培育学生感知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情境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还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并且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认可和青睐。情境创设的方法与形式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适当的选取和灵活的应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拉近语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知识探究的兴趣。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将语文与音乐学科相结合,结合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为学生选取合适的音乐,利用音乐特有的节奏和旋律触动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用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形式为学生再现书本中的意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让学生在情感认可的基础上,再开展课堂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在音乐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勾起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触动学生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亲情,让学生受到爱的熏陶。然后,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一讲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创设有利于课文教学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可以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开展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提升探究能力
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倡合作学习。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班级内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把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关系,将传统的师生交流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运用学习小组的互动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竞争,在思想的交织碰撞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经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模式将语文知识融入到动态的活动中,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抢答竞赛,增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再配合上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能够使教与学构成良好循环,让每个学生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比如讲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这是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显示了高度的艺术素养。课文的难点是对文中所蕴涵的哲理的理解,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读作品,把握情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接下来提出合作探究的问题:作者的情绪为何会由乐转为悲痛?结合历史人物来谈谈对人生的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聪明才智,互相补充,互相鼓励,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最后教师再为学生布置课后合作任务,对比阅读王羲之的《兰亭诗》和《兰亭集序》,找出异同点。
三、优化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强化思维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还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用巧妙、有趣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问的内容要多样化,既能帮助学困生扎实语文基础,培养学习兴趣,又能够拓宽优等生的提升空间,让他们有更大的突破,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内容,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学生在阅读课后,需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是谁的葬礼?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是什么性格?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于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使学生思维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讲解课文时,教师继续提问: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语言是什么?他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能辖制全城“足足十五年”?通过这些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实现与课文的互动。为了总结提升,语文教师创新提问方式,带来发散性的问题:如果不考虑沙皇统治这一背景,课文中的“套子”给我们哪些启示?
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教材呈现出了模块化的特点,课文选取以单元教学主题为中心,为教师提供了灵活处理的空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在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立足文本设计合理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超越。
四、组织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
只有教学方式多样化,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文兴趣的产生。所以,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运用到恰到好处,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提升语文教学实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参与性强、趣味性浓并且易于操作的实践活动,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从“小语文”迈向大语文”,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讓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增长经验,推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比如讲《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作者通过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一场革命的大雷雨即将来临。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每个学生都可以自主挑选喜欢的角色,了解鲜活的人物形象,正确把握剧情的发展。然后,教师可邀请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由学生扮演剧中的人物,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一方面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语言和性格的个性化,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表演的过程需要由学生自己把控,教师不要进行过多的干预,应该给学生创造自主创新的机会,这样才能够推动语文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雷雨》某一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对于较好的文学评论要发表到学校的内部刊物或者校园网上,凸显语文课堂本色,提供充足的语言活动空间,使课堂氛围更活跃。
高中语文引导性课堂的构建意义深远,将会推动语文教学的纵深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设计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吸引高中生的参与热情,增加语文学习的激情和动力,获得更多的收获。同时,还要遵循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加强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养成终身学习意识,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芳.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引导型课堂的有效措施[J].求知导刊,2021(15).
[2]杨玉华.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引导型课堂的策略[J].学周刊,2020(17).
[3]叶小兰.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引导型课堂的策略剖析[J].新作文:教研,2020(1).
[4]方洋.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引导型课堂的策略[J].课外语文,2020(2).
黄梅,甘肃省会宁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