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022-07-10张茂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6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议论文

在语文学科素养体系中,思维发展是重要元素。语文课程目标也针对思维品质提升、逻辑思维发展提出要求。在创建课程内容时,教师应单独围绕思辨性阅读表达创建学习任务群,这愈发凸显出思维发展提升对于高中生的必要性。思维已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培养中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在语文教学体系的众多文体中,议论文体的思维品质与写作存在最为密切的关联。结合上述特点,教师可引入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教学工具,清晰地彰显议论文所隐藏的思维逻辑,辅助学生理解议论文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结构,强化学生的议论文阅读水准,潜移默化地提高其议论文写作能力。

一、思维导图体现出的意义

思维导图是整体思维工具,也是可视化图表,其可被应用于几乎全部的认知功能领域,也可辅助学习、创造、记忆与思考。相比于普通的线形图、表格、组织框架图,思维导图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拥有明确的中心主题。此中心不但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词语,而围绕该中心会产生多个分支,逐步扩散到四周。上述小分支也会形成多个层级,层级也会推出不同概念,而概念则是脑海中关于中心主题所认知的方方面面。

同时,思维导读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拥有无限延展性。好比树木枝干、树叶纹路,外人无法了解叶纹怎样交纵,也无法探寻到数字会从哪里长出枝丫。若某个想法浮现于脑海中,又透过纸笔汇聚于一点,那么这一点就会长出新叶,持续分叉,甚至会开出花朵。

此外,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框架组织图,思维导图使用了大量图片且具有显著效用。相比于文字、表格、线形图,人脑对于色彩与图片的反应更为敏感。而思考的核心形式在于联想、图片,其核心原因在于上述图片涵盖诸多视觉节奏、质地、维度、线条、外形、色彩等大脑技能,特别是想象方面的技能。图片不但可激发个体的联想,还会强化个体的记忆与创造性思维。简而言之,不同的代码、符号、词汇、线条、图片、颜色的叠加可强化思维导图的冲击力。越是多元且富有新意的思维导图则越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强烈的认知,充分调动个体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创新力与创造力。

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背景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高中语文教学愈发重视终身学习、学会学习、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素养培养。近些年,国内课程改革活动也凸显出核心素养的教学指导意义。语文学科所蕴涵的核心素养涵盖文化传承理解、审美鉴赏、创造思维发展提升以及语言建构应用。其中,思维发展提升是指学生可透过语文学习活动提高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

在议论文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明显发现学生能够从文章中、阅读活动中发散个人思维,但却未能深刻理解稳重、严谨的逻辑与充分的论据。通过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阶段的议论文阅读教学,可强化学生思维品质,拓展学生的阅读思路,有效解决实际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近些年,教育工作者也在努力探寻将思维导图融入的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作为重要的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可呈现出放射状、隐含的思维结构。若是上述特征可被合理应用于议论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引领其了解文章利益,帮助其汲取议论文中所蕴藏的写作素材,提升其阅读能力与写作素养。思维导图在议论文课堂的应用推广也给教师带来了启示。基于思维导图所开展的思维训练可行之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阅读素养。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并辅助理解议论文,可摆脱过往单调的审题、解题模式。相应地,学生也可慢慢不再套用作文模板,可自主汲取议论文中的作文材料,自主建立写作框架,完善思维图谱。上述学习活动可强化高中生思维的批判性、逻辑性、创新性。尽管思维导图只是可视化教学工具,但却可优化议论文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效果。

三、高中议论文课堂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论点教学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议论文阅读课堂,可帮助学生概括议论文论点,助力学生认识课文写作目的。同时,教师可引领学生标注出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找寻相关段落并用思维导图延伸出写作背景知识。例如,在围绕高中人教版必修一教材《拿来主义》进行解析时,教师应依托思维导图,引领学生认知写作目的写作背景。《拿来主义》主要阐述了作者对于文化遗产的态度。但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文章的背景,而时代背景、文化差异存在不同,很难理解议论文中的论点。因此,教师可依托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梳理文本知识,引入课前预习作业,鼓励学生先行收集相关资料,再让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再结合背景资料、幻灯片等形式,助力学生更好地认识思维导图与文本的论点论据。

《拿来主义》创作于五四运动前后,该阶段的中国文化受到最为剧烈、最为集中的外来文化影响。不同于以往的文化革新,新文化的运动让人们逐渐怀疑旧文化,进而引发全盘西化的呼声。但是,由于新文化还相对年轻,也逐渐令人大失所望。通过将上述背景展现给学生,带领学生标注思维导图的中心点及本文的论点在于:批判人们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的錯误认识。由此论点,教师可引领学生分出多个分支,用独特的色彩、线条、图像与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时代背景。由于议论文通常不会固定中心论点的位置,部分议论文开篇即表示论点,部分议论文只有在文章末尾点出论点,部分议论文则将文章论点放置于中间段落。鉴于此,学生不能盲目地绘制思维导图,应立足于整体阅读、通览全文的前提下,先了解文章大意,再明确论点位置,标注出思维导图的核心点,对文章含义进行概括与凝练。

以《拿来主义》为例,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应先明确文章论点,引出作者采用何种方式阐述拿来主义?再引申出作者认为,应该秉持何种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当思维导图绘制到一半时,教师可引领学生再次精读课文最后三段:鲁迅先生既批判“送来”也批判“送去”进而提出拿来主义。鉴于此,学生可将思维导图的几个分支绘制成一点,意识到鲁迅先生对于拿来主义的看法在于,提供提倡中国与外国的双向交流,从文化、艺术、经济等多个领域开展双向交流,既要拿来,也要送去。通过结合所有导图带领学生找寻议论文论点,可清晰梳理出文章含义,助力学生更加深刻地认知文本内涵。

(二)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论据教学

在议论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引领学生明确论据的意义在于证明论点。事实论据通常是典型而又真实的。例如,在围绕高中人教版教材《咬文嚼字》进行解析时,教师可先鼓励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理顺思想情感与文字间的关系,分析作者所提出的事实论据,分别引申出以下两个问题:思想感情与文字间的关系阐述了何种道理?两者又给了大家何种启示?在填充思维导图内容时,学生也会真切找寻文章中的事实论据,包括《史记辨惑》对于李广射虎的文字推敲,《水浒传》里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骂梁中书以及郭沫若先生对于《屈原》剧本的改动。

立足于上述内容,教师可进一步引领学生梳理出上述事实论据的特点如何给予读者的启示。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标注论据材料出处,让学生了解到论据是如何有力佐证作者观点,确保所用事例均为确凿、可靠、真实典型,表明其可充分证明论点。在完成思维导图绘制工作后,教师应注重深化议论文的教学主题,引领学生认识论据的运用在于多样性,而不在于数量多。

为帮助学生认知上述观点,教师可进一步引领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展现多样性论据,思考《咬文嚼字》为展现出的思想情感与文字间的密切关系分别从哪几方面进行论证。结合上述思路,学生可绘制出思维导图的三个分支包含:字眼的改变会对意境产生影响、字数增减会对意味产生影响、句式的改变会对情感产生影响。为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上述三方面内容,教师可进一步将思维导图进行隐身,了解作者用哪些论据验证上述三个分论点,其所用事例分别涵盖诗歌、史书、小说、剧本等多种体裁,既涵盖现代文本,也包括古代文本,充分凸显出论据的有力以及文章内容的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上述思维导图的绘制工作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论据多样性的重要性。上述课文运用不同时代、职业、地域,有理论,有事实,有现实,有历史,有国外,有国内,既包括古哲人名言,也涵盖生活经验,有正面元素也有反面元素。结合上述特点,教师可为学生留下课后作业,利用课后时间依托思维导图分别梳理出上述不同要素以及其对应的论据内容。通过充实思维导图,深化学生对于议论文阅读的认识与理解。

(三)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论证方法教学

高中阶段的议论文课文涵盖多种论证方式。其中,举例论证又被叫做事实论证且是较为常用的议论文论证方法。教师可应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分步骤学习举例论证方法,了解文中例子的具体作用,思考该种论证方法是如何解答文中的论点。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可作出示范分析。例如,《咬文爵字》用“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替代“你是没骨气的文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着重用思维导图梳理“你做什么”“你是什么”的区别,分别将上述短句作为中心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改变句式,使得语气出现的变化。“你做什么?”意味着更为坚决的判断,其拥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意味着思想情感与语言表达存在密切关系。语言形式也会阐述多种思想情感。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应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既要保持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也要凸显不同表达方式的特征。在围绕“李广射虎”进行解析时,教师还可引领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出文中语句变化的不同点。部分学生发现了字数变少,而更改过后的语句更为简洁。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于思维导图继续思考形式的变化较为明显,但内容上是否存在更为强烈的变化?通过举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字斟酌的分量,使学生可深入意识到咬文嚼字的目的在于调整情感与思想。

为引领学生认识对比论证方法,教师也可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照两种事物,比较两种事物差异性,进而映射出论点的有效性。对比论证也是较为常见的议论方法。在对比论证活动中,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可清晰地展露出来,更可体现出极强的鲜明性。为稳固学生认知,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找寻论证的对比点。

在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教材《谈中国诗》进行解析时,教师应明确比较文学方法的目的在于讨论中国诗。那么,学生可分别将中国诗歌、外国诗歌作为中心点分别绘制思维导图,而两者的对比点大多分布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为帮助学生更为清楚地认知,教师可用表格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方式,对比文章内容的呈现效果。高中生可将对比点作为中心点,分别引申出发展特点、规律、诗歌特征、诗歌内容,再从诗歌特征方面延伸出形式、技巧、语言三方面内容。之后,学生可从上述多个枝干处分别引申出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并在后面填充两者的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可绘制相应的表格,清晰感知两者的不同点。作者从诗的内容、风格、韵味、篇幅、发展等五个方面对比中外诗歌,分别罗列出中外诗歌特征,最后得出中外诗歌存在特征上的差别,但却无本质区别。

(四)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结构特点教学

对于议论文而言,结构始终文章骨架,其直观影响到文章的思想情感。议论文的基础结构涵盖了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论证结构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严密性。在创建议论文阅读课堂时,教师应采用思维导图方式,强化文章论证结构,助力学生了解如何系统性地书写结构清晰的议论文。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循整体阅读、中心观点、关键语句、分论点、文章结构的脉络清楚文章层次关系,强化整体教学效果。

在围绕《咬文嚼字》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带领学生遵循上述逻辑,绘制整体的思维导图;由《咬文嚼字》引申出由分到总,再引申出并列等两个分论点。在每个分论点后,可继续标注三个小分论点,而文章也涵盖了正、反两个分论点;其包括“写作的时候要咬文嚼字”。“运用文字时应保持严谨性。”本文的论证结构拥有灵活顺序,其层次较为清晰。通过梳理出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了解到并列式论证结构间的各平行关系、各层次之间并无主次之分。即便盲目调换段落位置,也不会对原有论证逻辑产生负面影响。

简而言之,并列式论证结构富有文采、条理分明、气势恢宏、层次清晰。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思维导图绘制任务后,教师应着重讲解上述结构模式特点,标注出论证结构的注意事项。在设置分论点时,高中生应保持其与后续表述的一致,让论点不可重复、不能交叉、不能缺乏思维训练。一旦违反上述原则,则很难展现出并列式结构的精妙处,更无法帮助学生清晰理顺论据材料的逻辑顺序与文章的结构层次。

通过分析与实践,我们知道思维导图用不同的代码、符号、词汇、线条强烈冲击学生的感官,为深化学生认知,教师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议论文阅读教学的各个层面,这样更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于议论文文体的认知,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幫助很大,尤其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张茂炎,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恰当使用论据
简谈“议论文”写作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