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竞争与僵尸企业的存续和处置

2022-07-10李旭超王俊毅

产业经济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僵尸企业复活

李旭超 王俊毅

关键词:僵尸企业;银行竞争;复活;存续;退出

一、引言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已经丧失盈利能力、资不抵债,却能依靠外部融资存活下来的企业(李旭超等,2018)。它们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如何处置僵尸企业是中国经济政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①。在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比较低的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僵尸企业也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学者往往将其归因于银行的“暗中救助”(Caballero et al.,2008;Fukuda & Nakamura,2011;Bruche & Llobet,2013)。因为中国各级政府经常通过产业政策、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影响微观企业运营,所以僵尸企业往往被认为与政府的支持有关。比如,大规模的经济刺激和维持就业(聂辉华等,2016),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申广军,2016)。虽然目前研究银行如何影响中国僵尸企业的文献较少,但随着对该问题理解的深化,银行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张一林等,2017;李旭超等,2019)。

理论上,银行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机制:(1)银行隐藏损失的考量。Sakuragawa(2002)指出,在不透明的会计体系之下,银行有动机伪装其真实的资产负债情况以满足巴塞尔最低资本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足够的贷款损失准备的银行试图推迟处理不良贷款,以避免在会计意义上减少自己的资本;(2)清算损失和不确定带来的期权价值。Baba(2001)根据实物期权理论,认为企业清算损失以及可能实施的政府补贴计划会使得银行延长注销不良贷款,也就是说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观望策略的期权价值。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越来越高。目前,中国已经取消了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竞争的激励和工具更加丰富。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支持①,外资银行被允许进入并且可开展的业务更加多样、灵活②,这都推动了银行竞争主体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升。然而相关理论表明,银行竞争具有两面性。“竞争—稳定”论认为,在竞争的环境下,银行信贷供给增多,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贷款,因此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姜秀付,2016)。同时由于竞争的压力,银行会更加深入了解借款企业,增强对企业的筛查与监督,从而减少坏账的产生,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促进经济与金融的稳定发展(Boyd & De Nicol’o,2005;Bai et al.,2018);“竞争—脆弱”论认为,银行在决策是否进行风险项目时,会比较成功时的预期收益与失败时失去的特许权价值(Charter Value),競争的加剧导致特许权价值下降,从而使得银行的风险行为增加。特许权价值是指银行由于金融约束、特许经营等原因,未来能获得的预期租金,它代表了银行破产的机会成本。具有市场势力的银行租金较高,因此特许权价值较高,这导致银行破产的机会成本更高,从而减少了风险行为(Keeley,1990;Gan,2004)。

那么,中国银行业越来越高的竞争程度是否有利于处置僵尸企业,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僵尸企业的存续和处置?这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本文首先根据相关理论提出了银行竞争影响僵尸企业存续和处置的3个机制:第一,银行竞争的风险承担效应促进僵尸企业的存续,延长其存续时间;第二,银行竞争的筛查、监督效应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为正常企业;第三,银行竞争能够增强正常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挤出僵尸企业。然后,本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检验这3个渠道。实证结果发现:银行竞争每上升一个标准差,僵尸企业的存续时间缩短13.7%,复活概率下降7.41%,退出的概率增加5.239%。实证结果拒绝了风险承担机制和筛查、监督机制,验证了正常企业增强机制。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银行竞争降低了正常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提高了正常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率,同时降低了僵尸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率。这说明正常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和绩效的提升,挤出了僵尸企业的销售和利润,使之退出市场。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银行竞争的内生性问题,更换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后结论仍然保持稳健。

本文可能存在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着重研究僵尸企业的存续、复活以及退出问题,丰富了对僵尸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僵尸企业从生成、持续到最终复活或退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然而,现有文献大多研究僵尸企业“是怎么来的”(Caballero et al.,2008;Bruche & Llobet,2014;聂辉华等,2016)或者僵尸企业的危害(聂辉华等,2016;谭语嫣等,2017;李旭超等,2018),而较少关注僵尸企业“是怎么没的”。虽然预防僵尸企业产生很重要,但在给定僵尸企业已经产生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处置僵尸企业,使僵尸企业有序地“复活”或者“退出”也同样重要,并且其存续时间和退出方式都是决定其危害大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银行竞争为切入点,探讨了僵尸企业的存续、复活以及退出,是对相关文献的重要补充。

第二,本文为研究银行与僵尸企业关系的相关文献做了补充。银行贷款既是僵尸企业生成的关键诱因,也是大量僵尸企业得以苟延残喘的重要支撑(Caballero et al.,2008;Fukuda & Nakamura,2011;Bruche & Llobet,2014),但是已有的文献在研究中国僵尸企业问题时,往往关注于政府、政策的作用(聂辉华等,2016),却忽视了对银行作用的探讨。本文探讨了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存续和处置的影响,并识别了具体的影响机制,是对僵尸企业研究的重要补充。

第三,本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处置僵尸企业虽然重要且紧迫,但政策工具的选择需要慬慎,应尽量减少行政干预措施,增强市场的自我出清能力。本文的结果表明,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增强银行竞争,是市场化手段处理僵尸企业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要注意,通过增强市场竞争处理僵尸企业这一手段有利有弊,由于银行竞争主要通过使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而不是复活为正常企业这一渠道产生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在通过银行竞争处理僵尸企业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处理好可能带来的弊端。

下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二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实证模型以及指标的构建;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以及对影响机制的探讨;第五部分进行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银行竞争的风险承担效应与僵尸企业存续

如果僵尸企业既不复活为正常企业,也不退出市场,则将其定义为存续,即延续其“僵尸”状态。僵尸企业的存续时间越长,其危害越大。

Keeley(1990)认为银行在是否对风险项目放贷进行决策时,会比较该项目成功时能够带来的预期收益以及项目失败时银行所丧失的特许权价值。具有市场势力的银行租金较高,因此特许权价值较高,这导致破产时更高的机会成本,从而减少了风险行为。然而竞争的加剧导致特许权价值下降,从而使得银行风险行为增加。Demsetz等(1996)、Salas和Saurina(2003)也发现更高的特许权价值和更低的风险水平相关。Gan(2004)使用德克萨斯州的房地产危机作为外生冲击,发现竞争降低了特许权价值,从而导致了储蓄机构中的冒险行为。韩立岩和李燕萍(2006)使用中国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银行特许权价值与银行风险行为之间关系显著为负。

根据“竞争—脆弱”论,银行竞争程度越高,其特许权价值越低,不处理僵尸企业对银行所造成的价值损失也越低,不确定条件下观望策略的期权价值越高。因此银行更愿意采取风险行为,继续为僵尸企业放贷,使僵尸企业能够存活下去,其存续时间得以延长。基于此理論,本文提出假设1:

H1:银行竞争的风险承担效应促进僵尸企业存续,延长其存续时间。

(二)银行竞争的筛查、监督效应与僵尸企业“复活”

针对如何处理僵尸企业这一问题,运用市场机制促使僵尸企业复活,这一处置方法的成本相较于使僵尸企业破产清算、退出市场而言,无疑小了很多。Fukuda(2011)根据日本企业的微观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僵尸企业能够通过调整自身结构,如精简员工数量或者固定资产,实现僵尸企业的复活;陆毅(2018)认为放松外资管制对市场机制的完善能够促使僵尸企业调整内部结构(企业资本密集度、全要素生产率、利润率等),促进僵尸企业复活,从而降低行业内僵尸企业的占比。

根据“竞争—稳定”论,在竞争的环境下,由于竞争的压力,银行会更加深入了解借款企业,增强对企业的筛查与监督,从而减少坏账的产生,增强企业盈利能力(Jayaratne&Strahan,1996;Levine,2005)。Guzman(2000)基于Diamond(1965)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指出在垄断的银行市场中资金的供给远远小于资金的需求,银行往往进行关系型借贷,极易形成信贷配给制度,这种关系型借贷使得银行疏于对借款企业的监督。孟昌等(2017)基于中国2006-2014年间银行业数据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程度提高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绩效水平,银行绩效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经营水平、降低坏账发生的概率。

总的来说,银行竞争加剧可以加强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筛查和对企业经营的监督,从而提高僵尸企业投资效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进而促使僵尸企业复活为正常企业。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银行竞争的筛查、监督效应促进僵尸企业复活。

(三)银行竞争的正常企业增强效应与僵尸企业退出

“竞争—稳定”论认为,在竞争的环境下,银行信贷供给增多,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贷款,因此可以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同时由于竞争的压力,银行会更加深入了解借款企业,增强企业盈利能力。这一理论在实证研究中得到证实,Beck(2004)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跨国研究发现,银行业的集中度越高,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强,这种效应在小企业中更加明显。Bai et al(2018)研究发现,银行竞争加剧能够提高银行贷款的供给、缓解正常企业的融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方芳和蔡卫星(2016)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研究发现,银行竞争会显著促进企业的成长(企业规模、杠杆率、盈利能力),该促进效应在小企业、非国企中更为显著。姜付秀等人(2019)研究发现银行竞争的加剧会极大缓解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陈勇兵等人(2017)使用1999-2007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数据研究发现,面临更强融资约束的企业,其生存率更低。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来看,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因此,随着不同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银行更愿意以较低的利息对企业进行放贷,并对企业资质进行识别,这就会导致正常企业融资约束得到缓解,增强正常企业的竞争力和绩效,从而挤出效率不佳的僵尸企业。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银行竞争的正常企业增强效应会促进僵尸企业退出。

三、实证模型与指标构建

理论分析表明,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存续和处置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用实证方法进一步研究。本文从企业层面探讨银行竞争如何影响僵尸企业存续、复活以及退出。

(一)模型设定

上文的理论探讨了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存续、复活和退出的影响,并进行了研究假设。本节将设定计量经济模型,用以实证检验研究假设。

1.银行竞争与僵尸企业存续

首先,利用生存模型分析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存续的影响。存续时间代表了僵尸企业从生成到结束(复活或者退出)的时间跨度,也就是僵尸企业的寿命。

通过三个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对上文提出的三个假设进行检验,从而探究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存续和处置影响的具体渠道。

(二)数据说明

本文所使用的企业数据来自于1998-201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所有国有企业以及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是目前国内最为全面的企业层面的数据库。借鉴已有文献中的做法(谢千里等,2008;谭语嫣等,2017),对工业企业数据进行以下处理:(1)剔除缺乏重要财务数据(从业人数、资产总计、固定资产合计)的企业;(2)剔除一些财务指标和一般会计准则不相符的数据(总资产小于流动资产、总资产小于固定资产净值);(3)剔除缺失值;(4)删除员工人数小于8人的观测值、删除年销售额小于500万的观测值。考虑到在短期企业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只保留在样本期间内企业存续期超过10年的企业,获得806001个观测值。同时由于本文关注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存续和处置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基本回归分析时保留在1998-2013年间成为过僵尸企业的样本,最终获得176549个企业—年份观测值。

银行分支机构数据来自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全国金融许可证信息,包括金融机构的名称、批准成立日期、地址以及发证日期等要素。由此,我们得到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的分支机构信息,并剔除了银行分支机构中不经营贷款业务的审批部门和居民储蓄部门。城市层面宏观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三)指标构建

1.僵尸企业识别

文献中识别僵尸企业的主流方法是CHK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僵尸企业往往能以比市场最优惠利率更低的利率获得银行的贷款。因此,如果企业的实际利息支出小于计算出的市场最优惠利息支出,则被定义为僵尸企业。

然而,CHK方法只考虑了企业是否获得了“利息补贴”,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偏误。在某些情况下,健康企业也有可能获得更低的借款利率,CHK方法将健康企业误判成僵尸企业;除了“利息补贴”之外,银行还可能通过提供新贷款或贷款展期的方式补贴企业,CHK方法会有漏判。

图1描绘了中国制造业领域僵尸企业的相关特征,包括数量占比、资产占比、负债占比以及就业占比。从图中所示的趋势来看,僵尸企业无论从数量占比还是规模占比上来看,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可以看出,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理加速推进,使得僵尸企业占比从1998-2000年的24%下降至2010-2012年5%,这说明这些年来我国对于僵尸企业的清理是行之有效的。

2.银行竞争变量

本文关注的核心变量为银行竞争程度,借鉴已有文献,使用各城市支行数量计算HHI指数来衡量当地银行竞争程度(姜付秀、蔡文婧等),因此构建变量BKCmptct。本文利用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机构的金融许可证信息,计算出各个银行各个年度在各个城市的分支机构数量,进而构建各个城市银行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由于银行竞争程度与HHI指数负相关,因此构建1-HHI来衡量银行竞争程度,1-HHI指数越高,代表该城市银行竞争水平越高。本文构建的银行竞争水平数据是面板数据,不仅能够很好反映各个城市银行竞争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还能够反映出各个城市银行竞争水平的差异。

具体的计算方法:

4.工具变量

考虑到可能存在城市层面的遗漏变量或者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从而导致估计系数产生偏误,本文参考Chong等(2013)以及张杰等(2017)的做法,使用城市c所处的同一省份内GDP规模最为接近的三个城市的银行竞争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工具变量,进行2SLS回归。首先,从银行设立新的支行、分行以及营业网点数量扩张的选址决策看,同一省份GDP规模最为接近的城市,往往是银行选址决策动机相似或者类似的城市,满足相关性要求;其次,鉴于中国信贷市场有明显的地域分割的特征事实,本市的企业很难从其他市的银行机构获得贷款,因而其他市的银行竞争并不会直接影响本地的僵尸企业,满足工具变量排他性要求。最后,为了剔除极端值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按照1%和99%的水平进行Winsorize处理。

表1 报告了全样本和僵尸企业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全样本中,有16.2%的企业为僵尸企业。僵尸企业的退出概率为15.8%,低于全样本的18.2%。僵尸企业的复活概率为25.7%,则其存续(既不复活也不退出)的概率为58.5%(=1-15.8%-25.7%)。僵尸企业的规模、年龄和国有企业占比都高于全样本。

为进一步比较僵尸企业与正常企业的特征差异,表2进行了分样本均值t检验,比较了正常企业与僵尸企业退出率之间的差异。表2中结果表明僵尸企业的退出概率显著低于正常企业退出概率,说明经营绩效更差的僵尸企业由于政府救助、隐形担保等原因难以退出市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综合表1与表2,这些结果说明僵尸企业在我们经济社会的比重较高,对我国经济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实证结果

上文理论分析表明,银行竞争一方面可能使银行特许权价值降低,银行进行更多的风险行为,产生的风险承担效应可能会延长僵尸企业存续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筛查与监督效应促进僵尸企业复活;除此之外,银行竞争还能够通过对正常企业的增强效应进而促进僵尸企业退出。因此,本部分首先实证研究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存续和处置的影响来验证上文所提及的三个假设,然后检验其具体作用机制。

(一)基本回归结果分析

1.银行竞争与僵尸企业存续

僵尸企业从生成到结束(复活或退出)的存续时间代表了企业的寿命。根据“竞争—脆弱”论,如果银行竞争加剧降低了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使得银行更加偏好风险行为,那么这种风险承担效应会延长僵尸企业存续时间。

表3探讨了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和正常企业存续时间的影响。其中(1)-(3)列为僵尸企业子样本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在t期存在、在t+1期结束(复活或退出)的概率;(4)-(6)列为正常企业子样本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在t期存在、在t+1期结束(退出)的概率;核心解释变量是BkCmpt,衡量城市的银行竞争程度。

第(1)-(6)列均采用半参数CoxPH回归,该模型能够使我们同时分析众多因素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并且不要求估计资料的生存分布类型,因此是迄今为止生存分析中应用最多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同时在(2)与(5)中加入城市层面相关经济变量和企业自身相关控制变量,在(3)与(6)中进一步加入企业所处行业与年份的交互固定效应。(1)-(6)列系数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银行竞争程度的增加会缩短僵尸企业与正常企业从生成到结束(复活或退出)的存续时间,即减少僵尸企业与正常企业的寿命。以第(3)列与第(6)列结果为例,银行竞争程度提升一个标准差,僵尸企业存续时间缩短13.7个百分点,正常企业存续时间缩短4.4个百分点,说明这一结果既具有统计显著性,也具有经济显著性。

基于以上结果,银行竞争显著缩短了僵尸企业存续时间。因此可以拒绝上文所提出的假设1——银行风险承担效应促进僵尸企业存续、延迟其存续时间。

2.银行竞争与企业层面僵尸企业复活

理论上,银行竞争可以提高信贷供给、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加强对企业的筛查与监督,从而增强企业的经营绩效,使僵尸企业“复活”为正常企业。表4探讨了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复活概率的影响。其中被解释变量是代表僵尸企业是否复活的虚拟变量,我们将在t-1期为僵尸企业而t期为正常企业的企业定义为僵尸企业在t年复活,Recover取值为1,否则为0。核心解释变量是BkCmpt,衡量城市的银行竞争程度。

第(1)列为OLS回归,不加任何控制变量,控制企业固定效应与年份固定效应,以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企业特征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宏观经济波动;第(2)列进一步加入企业层面控制变量;第(3)列在(2)的基础上加入城市层面相关控制变量;第(4)列进一步控制企业所处行业与年份的交互固定效应。第(4)列BkCmpt系数在5%置信水平下显著,这说明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会降低僵尸企业的复活概率。

第(5)列在(4)列的基础上进行工具变量回归,BkCmpt的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为负。当银行竞争水平增加一个标准差的水平(0.148),僵尸企业复活率下降7.41个百分点,约占样本中僵尸企业复活率均值的28.8%(0.0741/0.257),说明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复活概率的影响既具有统计显著性,也具有经济显著性。2SLS回归的F值为576,显著高于Stock—Yogo临界值,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说明工具变量是有效的。

基于以上结果,银行竞争的加剧显著降低了僵尸企业复活的概率,因此可以初步拒绝上文所提出假设2——银行竞争的筛查、监督效应促进僵尸企业复活。

3.银行竞争与僵尸企业退出

一个企业完整的生命周期包括企业产生、存续、退出。接下来分析银行竞争是否通过影响僵尸企业退出概率进而影响僵尸企业的处置。表5探讨了银行竞争对企业退出概率的影响。其中被解释变量均为企业是否退出市场的虚拟变量,如果企业在t年存在于市场中,在t+1年退出市场,则Exit取值为1,反之为0。核心解释变量是BkCmpt及其与僵尸企业虚拟变量的交互项Zombk,其系数代表了银行竞争对正常企业和僵尸企业的不同影响。

第(1)列为OLS回归,不加任何控制变量,控制企业固定效应与年份固定效应,以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企业特征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宏观经济波动;第(2)列进一步加入企业自身相关控制变量;第(3)列在(2)的基础上加入城市层面相关控制变量;第(4)列进一步控制企业所处行业与年份的交互固定效应。第(5)列在(4)列的基础上进行工具变量回归,BkCmpt的系数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银行竞争的加剧会显著降低正常企业的退出概率,银行竞争增加一个标准差(0.148),会使正常企业退出概率下降6.29个百分点。Zombie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僵尸企业的退出概率低于正常企业。Zombk的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相对于正常企业而言,银行竞争的加剧会促进僵尸企业的退出,银行竞争增加一个标准差,使僵尸企业退出概率增加5.239个百分点[(0.779-0.425)*0.148],说明银行竞争对僵尸企业退出概率的影响既具有统计显著性,也具有经济显著性。2SLS回归的F值为109,显著高于Stock—Yogo临界值,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说明工具变量是有效的。表5的结果显然与假设3一致,即银行竞争加剧促进了僵尸企业的退出。

(二)进一步分析与机制探讨

对僵尸企业的处置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使得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二是促进僵尸企业调整内部结构,使其恢复为正常企业。根据表3、表4和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银行竞争显著缩短了僵尸企业的存续时间,是通过促进僵尸企业退出实现的,而不是通过促进僵尸企业复活实现的。上文的结果拒绝了假设1提出的风险承担效应和假设2提出的筛查、监督效应,与假设3提出的正常企业增强效应相一致,即正常企業融资约束得到缓解,会增强其竞争力和绩效,从而挤出效率不佳的僵尸企业。本节将进一步对银行竞争对正常企业的增强效应进行检验。

1.银行竞争与正常企业融资约束

在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中,企业的内部融资成本与外部融资成本存在差距,受到更严重外部融资约束的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的成本更高,因此主要依赖内部现金流进行融资,企业的投资决策也主要取决于内部现金流。因此,许多文献都使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来衡量企业的融资约束状况(Fazzari et al.,1988;马国臣等,2008;Beatty et al.,2010;Custódio et al.,2014;姜付秀等,2016)。本文借鉴这些文献中的方法,选用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来衡量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状况。主要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表6探讨了银行竞争对正常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其中被解释变量为企业投资水平,最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为Pkcomptct·CFict·NonZombieict,其系数代表了银行竞争对正常企业融资约束的相对影响。

第(1)列为OLS回归,只加入了企业固定效应与年份固定效应,以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企业个体特征及随时间变化的宏观经济波动;第(2)-(4)列逐步加入了企业自身相关控制变量和城市层面相关控制变量,以及企业所处行业与年份的交互固定效应;第(5)列在(4)列的基础上进行工具变量回归。在(1)-(5)列中,我们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Bkcomptct·CFict·NonZombieict的系数均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银行竞争的加剧使正常企业相对僵尸企业而言融资约束得到缓解。以第(5)列为例,相对于僵尸企业而言,银行竞争程度增加一个标准差,正常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降低2.16。并且2SLS回归的F值为91,显著高于Stock—Yogo临界值,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说明工具变量是有效的。

除此之外,回归结果还显示所有企业均面临一定的融资约束,即CFict的系数为正,并且银行竞争会增强企业的融资约束,即CFict与Bkcomptct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这一结果与姜付秀等(2016)的研究结果一致。并且,相对于僵尸企业而言,正常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无论从相对量还是绝对量上来说均大大缓解,即Bkcomptct·CFict·NonZombieict的系数为负且与Bkcomptct系数加总仍为负,说明银行竞争越激烈,正常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越低,即正常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低,但是对于僵尸企业而言,其面临的融资约束更为严重。

表6的结果说明,银行竞争程度加大,银行对借款企业的筛查更为严格,银行会更愿意放贷给正常、优质的企业,从而使正常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变宽松,更容易获得贷款。同时,使得僵尸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更为严重,相比之下更难获得贷款,因此僵尸企业更难继续生存,更容易退出市场。

2.银行竞争与企业销售额和利润率

接下来,分析银行竞争对企业销售额和利润率的影响。本文使用企业销售额的自然对数衡量销售能力,用利润总额除以销售产值,然后取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利润率。

表7探讨了银行竞争对企业销售额和利润率的影响。第(1)-(3)列的因变量为企业销售额;第(4)-(6)列因变量为企业利润率,核心解释变量均为Zombk,其系数代表城市银行竞争程度对僵尸企业的相对影响。

(1)-(6)列均控制城市层面的经济变量与企业自身相关的控制变量,同时加入企业固定效应与年份固定效应,以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企业个体特征及随时间变化的宏观经济波动。

第(2)列在第(1)列的基础上加入企业所在行业与年份的交互固定效应进行回归;第(3)列在(2)的基础上进行工具变量回归,BkCmpt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银行竞争加剧增加正常企业销售额,银行竞争程度增加一个标准差,正常企业销售额增加20.01个百分点;Zombk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相对于正常企业而言,银行竞争加剧显著减少僵尸企业销售额,银行竞争程度增加一个标准差,僵尸企业销售额相对下降7.41个百分点。2SLS回归的F值为99,显著高于Stock—Yogo临界值,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说明工具变量是有效的。

第(5)列在第(4)列的基础上加入企业所在行业与年份的交互固定效应进行回归;第(6)列在(5)的基础上进行工具变量回归,BkCmpt的系数在1%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银行竞争加剧提高了正常企业利润率,银行竞争程度增加一个标准差,正常企业利润率上升1.376个百分点;Zombk系数为负,说明相对于正常企业而言,银行竞争加剧会降低僵尸企业利润率。2SLS回归的F值为64,显著高于Stock—Yogo临界值,拒绝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说明工具变量回归是有效的。

表7的结果表明银行竞争能够提升正常企业的经营绩效,提升销售额,从而增强其相对竞争力。

结合表6与表7,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竞争能够缓解正常企业的融资约束、提升正常企业的经营绩效,使得正常企业相对竞争力更强,而僵尸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更为严格,经营绩效与销售水平降低,从而处于竞争劣势,被逐步淘汰。这一结果证实了假设3——银行竞争的正常企业增强效应会促进僵尸企业退出,进而影响僵尸企业的处置。

五、稳健性检验

本文主要使用CHK-FN方法识别僵尸企业,其中“常青贷款”标准认为,如果一个企业盈利能力差且外部负债已经达到了总资产的50%以上还继续获得银行的贷款,则将其认定为僵尸企业。但是,50%的阈值只是Fukuda & Nakamura(2011)提出的经验标准,并无严谨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的杠杆水平差异性较大,一刀切地用50%作为阈值可能不合适。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使用企业所在行业杠杆率的中位数、75%分位数替代50%作为阈值来识别僵尸企业。新的结果显示,僵尸企业的比例特征发生了变化,但僵尸企业的趋势性特征、银行竞争与僵尸企业的关系等结论保持稳健。

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对“僵尸企业”提出了具体的清理标准,要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基于此,本文用“连续亏损3年以上”代替“息税前利润小于市场最优惠利息支出并且前一期杠杆率大于50%”作为识别“低资质企业”的标准。如果“低资质企业”获得了“利息补贴”或者“常青贷款”则被划分为僵尸企业。新的实证结果显示,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

由于2008-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质量常受到质疑,本文只利用1998-2007年的质量相对较高的数据重新跑回归,结果显示,虽然系数大小有小幅度的变化,但本文的核心结论不变,具有稳健性。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收录的并非所有企业,并且统计标准在样本期间发生了变化,1998-2010年涵盖了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企业,而2011-2013年涵盖了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企业收录标准的特殊性以及收录标准的变化会使得企业退出的识别有所偏误,企业未被数据库收录并不代表其退出了市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两方面的稳健性检验。首先,1998-2007年统计标准一致所以本文只利用1998-2007年的质量相对较高的数据重新跑回归,结果显示,虽然系数大小有小幅度的变化,但本文的核心结论不变,具有稳健性。其次,本文将1998-2013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企业工商注册数据相匹配。工商注册数据可以显示是否退出市场(“注销”“吊销”“停业”)以及退出市场的时间。使用匹配样本重新跑回归,结果显示,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表4和表5的被解释变量是分类变量,本文使用Logit和Probit模型重新跑回归,结论具有稳健性。

六、结论

丧失盈利能力、依靠政府补贴或者银行“常青贷款”而存活的僵尸企业是对资源配置的扭曲,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毒瘤。银行是僵尸企业外部资金的主要来源,并且长远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竞争程度越来越高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银行竞争的视角,探讨银行竞争如何影响僵尸企业存续与处置,提出了3个假设并一一进行验证。实证结果发现:1.银行竞争的加剧并不能够通过风险承担效应而使僵尸企業继续存活,延长其存续时间,否定了假设1的影响渠道;2.银行竞争的加剧不能够通过筛查与监督效应促进僵尸企业复活,否定了假设2的影响渠道;3.银行竞争能够通过正常企业增强效应促进僵尸企业退出,证实假设3为可能的影响渠道。

本文进一步分析银行竞争促进僵尸企业退出的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银行竞争加剧会缓解正常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增强僵尸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融资约束的角度说明银行竞争增强了正常企业的相对竞争力;(2)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正常企业的销售额增加,盈利能力加强,而僵尸企业销售额与盈利能力下降,正常企业的相对竞争力增强。总的来说,银行竞争能够增强正常企业的相对竞争力,从而使得僵尸企业处于竞争劣势,而被挤出市场。本文的结果显示,银行竞争对于处理僵尸企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增强银行间竞争,从而解决僵尸企业问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提升银行市场化程度、开放程度的同时要警惕银行的过度竞争,以免出现现存僵尸企业未清理而新的僵尸企业又不断出现的情况。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在处理僵尸企业过程中,避免大量僵尸企业同时退出市场,从而出现大量失业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猜你喜欢

僵尸企业复活
让汩罗江复活
巨人复活传
巨人复活转
小熊当当找复活蛋
木偶复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