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啤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2022-07-09刘志远李佩玉周亚南马志龙

甘肃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户销售发展

马 严,刘志远,王 梅,李佩玉,周亚南,马志龙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而啤特果产业作为和政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充当了保护西部脆弱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啤特果后熟这一特殊性导致存储不易,加之生产管理方式粗放、贮藏加工技术落后、产业发展缺乏资金、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啤特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啤特果产业发展现状、困境与不足的实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制约种植与销售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啤特果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升级对策及建议,促使其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引领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于2020 年9 月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的农户及啤特果加工企业进行了信息采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采集问卷。此次共发放问卷150 份,由于农户文化水平受限,在调查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填错问卷的情况,收回后经统计整理得到有效问卷127 份。

1 和政县啤特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逐渐扩大

和政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气候为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性气候并存。这里种植的啤特果生长在海拔2 200~2 400 m 的地带,树龄长,单株产量高,口味酸甜,营养价值高。截至2020 年底,整个临夏州七县一市啤特果种植总面积3.67 万hm2,其中和政县啤特果种植1.13 万hm2(图1)。和政县啤特果主要分布在松鸣镇、陈家集乡、新庄乡、城关镇、新庄乡、卜家庄乡等13 个乡镇,而这些乡镇中,位于和政县中部的买家镇啤特果种植面积超过66.67 hm2。

图1 2015—2020 年和政县啤特果种植及挂果面积

截至2020 年底,和政县啤特果种植总面积为1.13 万hm2,其中挂果面积0.45 万hm2,育苗面积0.67 万hm2左右,平均每公顷产量15 t,总产量约6.8万t。从2016 年的挂果面积0.42 万hm2到2020 年初的0.45 万hm2,挂果面积呈稳步增长趋势,在育苗方面不断引进优质苗,与过去几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增长。截至2020 年底,和政县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培育和引进优质苗,预计3 年后产量可达17 万t。

1.2 产品研发加工初见成效

和政县先后开展了啤特果栽培技术研究、SOD啤特果生产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及啤特果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试验示范等多种科研技术推广项目,总结出了一系列啤特果发展增收的实用技术,为和政县啤特果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州政府引导农科院不断探究对受损果的处理方法,将其加工成果干、果粉等新产品,并将果酒和果醋的研发也提上了议程。

截至2020 年底,临夏州围绕啤特果加工,形成了八八啤特果集团、燕云龙企业、伊珍源企业等加工型企业。其主要加工产品为88 牌啤特果、伊珍源牌啤特果、松鸣岩牌啤特果、燕云龙牌啤特果、陨石牌啤特果等。其中八八啤特果集团投资扩建了年加工能力2 000 t 的自动化生产线,缓解了啤特果集中上市销售压力[1]。近年来,该公司依托特色品牌优势,全力做大做强啤特果产业,引进了韩国无菌冷灌装生产线、美国真空检测仪等,2014 年筹资新建年产量6 万t 生产车间,现有易拉罐灌装饮料生产线、玻璃瓶灌装生产线等。

1.3 销售模式趋于多样化

除了在田间地头和本地市场、超市售卖的销售模式以外,和政县还广泛利用联营和代销模式,以高于保护价每公斤0.3 元的价格收购当地精准扶贫户的果品,经过深加工,生产出多种产品,再向西北地区的大宗合作商出售。近年来当地的龙头企业带动个体户,逐渐打开南方市场,结合线下、线上模式出售“88”饮料、啤特果等产品。

近几年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多个地区。淘宝、拼多多、京东、官方微店等多个平台都开设了啤特果销售店铺,加快了和政县啤特果产业销售步伐,和政县各乡镇及村庄增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解决了大部分个体户销售问题。从2017 年开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每年销售额达365 万元,截至2020 年底为当地创下1 460 万元的销售额。

1.4 啤特果产业组织化逐渐完善

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订单种植和保护价收购,以最低每公斤2元保护价收购果农啤特果,并开设精准扶贫户绿色专用通道,2019 年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啤特果1 140 t,贫困户均增收1 200 多元。

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在贫困村组建啤特果种植合作社2 个(辉林仓储销售专业合作社、南阳山啤特果合作社),吸纳贫困户64 户,建成啤特果标准化种植基地5 个(八八啤特果基地、燕云龙啤特果基地、辉林啤特果基地、南阳山啤特果基地、陨石啤特果基地),带动全县发展苗木类合作社138 个,专业种植户5 110 户,覆盖全县13 个乡镇34 个贫困村,使果农平均每公顷增收1.8 万余元,啤特果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稳定增收的支柱型产业。2015—2019 年种植农户数量与啤特果产量,如图2 所示。

图2 2015—2019 年和政县种植农户数量与啤特果产量

1.5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依托八八啤特果万亩种植产业园,和政县连续举办了4 届“梨花旅游节”,将观赏、休闲、餐饮、商贸、文化贯穿到整个活动之中,初步形成了集种植、观赏、销售于一体的啤特果产业链,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农家乐近50 家,300 多人实现就业,人均月收入3 500 元以上,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第四届梨花节期间,全县游客接待量达66.5 万人次,综合收入达2.9 亿元,啤特果成为群众的“树上粮仓”“树下银行”。和政县政府大力开发旅游产业,近年来松鸣岩滑雪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带动了和政县旅游产业的兴旺,当地人结合啤特果在冬天暖胃的特性,向滑雪的游客出售自然发酵好的啤特果,拓展了农户的销售渠道。

1.6 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及农民脱贫致富

和政县啤特果种植产区主要以山地地形为主,由于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之啤特果产品销售单一,技术水平条件有限,受病虫害和寒潮天气的影响,导致当地种植户成本加大。从2013 年开始,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并推动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对啤特果遭遇病虫害和寒潮天气的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和预防,种植户成本大大降低。和政县政府大力宣传啤特果产业和旅游文化资源,扩大市场规模,将和政县啤特果变为“金果果”,促进种植户收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龙头企业也发挥了带动作用。以八八啤特果集团为例,其吸纳180 名贫困群众在企业和基地常年务工,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与230 名贫困群众签订了日工资80~300 元的季节性用工协议。年用工达4.3 万工日,使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达15 000 元,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2013 年底至2019 年底,贫困人口从11 135 户减少到444 户,贫困人口数从4.95 万人减少到0.19 万人,到2020 年实现全面脱贫,如图3 所示。

图3 2013—2019 年和政县贫困人口减少示意图

2 和政县啤特果产业发展困境

2.1 产业技术落后,生产方式陈旧

和政县啤特果从种植到采摘完成,整个过程都是依赖传统的人工方式去完成,导致人力资本消耗大、利润薄等问题突出。此外,啤特果的产业化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回报,忽略了土地休养生息的需求,也因此遭遇一些问题。比如育苗过程中苗木枯死过多,导致育苗量减少。因此,啤特果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研发技术团队,需要专家队伍不断进行技术指导和更新。就当前的情况下,和政县啤特果种植仍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相关的技术和人才缺乏,这些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导致了和政县啤特果产业的种植规模和后期加工变得极为艰难。在技术服务工作层面,啤特果技术服务行业严重落后,不能满足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生产管理技术的创新能力较弱,无公害栽培技术操作性不强,农户一直凭借以往经验种植,沿用传统的种植习惯和方式,导致生产方式无法更新,亩产量逐渐出现瓶颈化现象。

2.2 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

和政县当地种植农户学历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以下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户仅占少数,如图4 所示。这就影响了啤特果产业种植规模、品质的发展,甚至销售渠道也受到限制。从农户的文化水平和啤特果的品质关系来说,农户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啤特果种植的施肥和病虫害的防治程度也就不同,从而导致啤特果品质良莠不齐;而从农户的文化水平与销售的关系来说,在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售越来越繁荣的时代,高学历的农户大多能利用网络这一便捷途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销售啤特果产品。在调查中,和政县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户占83%,未经加工的果子占多数,农产品加工程度低,精加工少,销售渠道单一,农户线上销售意识薄弱,再加之有限的经济能力和生产设备,整体上制约了和政县啤特果产业的发展[2]。

图4 和政县农户学历水平

2.3 市场监管缺位,市场营销策略匮乏

长期以来,和政县的农产品发展模式相对落后,市场的销售和管理模式也较为粗放,他们的销售组织还是以当地龙头企业,即中间商作为交易主体,而且由于经销商各自的经济利益,不能形成合作关系,导致恶性竞争不断。交易方式的落后,导致买卖双方严重脱节,信息共享不能有效实现,导致利润率下降。此外,没有良好的市场监管机制也导致了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整个产业发展逐渐落后。虽然近几年,具有产供销一体化功能的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实现了一定的规模化经营,但是其比重依旧很小,传统的家族管理方式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没有实现现代化的转变。在啤特果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多的情形下,很多啤特果种植户并未意识到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忽略了差异化产品的定位和专业化团队的搭建,缺乏资源整合以及资本运作能力,各类原因造成了和政县产业发展的瓶颈。

2.4 缺乏创意,相关产业链特色不明显

由于当地农户学历水平的不高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匮乏,在啤特果的延伸产品上具有明显的劣势。果酒、果醋、果粉、果干、果酱、果丹皮等创新产品并没有集中上生产线,形成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此外,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大,在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的指导。制成品饮料的品牌也相对单一,未进行相应的品牌推广,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占据优势地位。虽然近几年和政县也开展了一些与啤特果有关的“高原梨花节”等推广活动,但影响力仍然不够显著。特色农业资源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产品附加值的低下严重制约了和政县啤特果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脚步。如果能借助和政县啤特果产业的特色优势,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将对推动整个和政县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加快和政县啤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引进先进技术工艺,组织新型农民专业培训

由于和政县啤特果加工企业有限,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为了保证啤特果相关产品更加优良,需要从内在层次上,提升龙头企业本身的创新发展动力和相关的能力,从外在层次上,通过先进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利用,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技术创新的现代化运营。

定期组织农户进行技能培训,邀请种植专家传授先进的培育技术,提高啤特果的品质。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销售思路,借鉴先进地区产业结构,改变和政县啤特果传统销售形式和产品结构。针对和政县公共电商服务网点自身的不足,改善现有经营思路的同时,加快发展和政县啤特果新型经营主体,改变传统的每家每户只有几亩地的小农户经营方式,鼓励引导一定规模的家庭农户通过家庭承包和成立相关的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有效结合,提高土地生产利用率,促进啤特果生产的产业化,为农民收入拓展路径。

3.2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龙头企业、啤特果产业发展的支持,例如,强化林业贷款贴息、免税等政策措施。在帮助农户方面,农户遇到自然灾害,产品面临滞销问题和受损时,龙头企业应该积极收购农户的产品,将其加工成附加产品,把剩余的植物颗粒用来替代煤燃料,降低加工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在果苗培育、农业技术推广、品种改良、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改善果实品质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另外还需加强监督力度,使啤特果产业发展符合国家相关行业的标准,进而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啤特果产业的发展。

3.3 建立流通体系,大力开拓市场

啤特果产品本身也是农产品的一种,存在着和大多数农产品一样的特性。在销售方面,啤特果销售渠道是单一的,没有大型企业和商家进行收购。只是一部分果农将啤特果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卖给消费者,从而使果农和市场分离,再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中间商赚取差价等各种原因,果农销售的收入无法得到保障,收入波动大。因此政府要帮助果农和市场建立联系,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使农户充分了解市场信息;通过电商平台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减少中间商环节,从而保障果农的收入。政府还应该建立啤特果收购市场和批发市场,使果农和收购者之间建立交易平台,拉动啤特果产品的销售。相关部门也可通过大力宣传啤特果产业,如广告、发布会及微信推文、网页、电商平台、贴吧等,以提高啤特果知名度,形成稳定的购销渠道。

3.4 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

啤特果产业化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如啤特果不仅可以鲜食,也可以制成饮料等;另一方面要延伸其产业链条,在政府给予足够扶持资金力度之下,扶持果丹皮、果酱、果酒、果醋等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增加啤特果的市场占有度,让产品走出去,刺激产品销售,对带动和政县经济的发展,推动脱贫攻坚战实现果农增收产生的良好作用。

3.5 进行农超对接,扩大产品销售量

当地农户可以采取与相关商家签订意向协议书的方式,从农户手中直接向超市、菜市场和便利店直供农产品。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为优质啤特果产品进入市场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则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大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的共赢[3],这不仅能解决当地产品滞销的问题,还能给当地农户带来较为可观的收入。

猜你喜欢

农户销售发展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给人带来快乐的袜子,一年销售1亿美金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销售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