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目标下医药人文与专业教育协同策略研究
2022-07-09周军
周 军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宁波 315100)
医药教育担负着为医药行业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的重任,立德树人是医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医药教育高素质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立德树人”的重点应为“道技兼修”。“道”是指医药从业者除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还应具有敬畏生命、服务医学、促进健康的职业价值观;“技”是指医药从业者应具备精湛的医药专业技能。“技”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属于医药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医药专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为医药专业教育);“道“的教学内容来自与医药活动相关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仅有医药专业教育,缺失医药人文教育的医药教育,将会培养出“只有技术,没有价值观”,“只会计算经济利益,没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次品。因此,医药人文教育与医药专业教育只有同步实施,才是实现医药教育“立德树人”,培养“道技兼修”高素质医药人才的有效路径。这一点在古代医学教育和当代医学教育中都得到了明证,值得当代医药教育借鉴。
1 古代医学教育中“人文”协同育人实践
古代医与药不分,行医之人往往也都是药师。古人认为培养一名好的医者不能只靠单纯的医技教育,他们提倡习医之人应当学习人文知识,没有人文知识的医者也无法成为一个好医者。古罗马医学家盖仑强调要做一名好医生,必须学习哲学[1]。我国《黄帝内经》中论述医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如《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2])。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一文中更是强调医者应当懂得经书历史诸子等人文内容:“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子》《老子》,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可见古代中外著名医者都已认识到:一个好的医者除了要掌握精湛的医疗技能外,还应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涉猎群书”,具备哲学、历史等人文与社会知识。古代医者对人文教育的要求和重视,体现了古代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
2 现代医学人文与专业教育协同实践
当代医学界更加认识到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性。1919年加拿大临床医生、现代医学教育家奥斯勒首先提出“医学人文学者”的概念,他强调“医疗实践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生意,是使命而不是交易;这项使命需要用心与用情来修炼”。1948年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提出“医学人文学”术语,并指出医学人文学对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195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威克(H.B.Van Wyck)在加拿大皇家医学会年会上发表演讲,重申了人文学科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随着医学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技术的发展,医生必然会更加关注疾病与诊疗技术问题而忽视病人,因此他建议医学院校应重视人文学科教育。医学人文是20世纪兴起的以反思医学目的、维护医学尊严、坚守医学良知等为内容的学术思潮、教改实践以及文化运动[3];它是医学与宗教、法律、历史、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交叉所形成的学科群[4]。1960年后,美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已包含了医学史、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大量医学人文学科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报告中再次明确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5]。哈佛大学医学院特别强调非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要必修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6]。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著名观点,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单一生物医学认知模式,社会因素对疾病及健康的重要影响由此得到凸显,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将医学与医药的社会性问题纳入当代医学人文教育之中,人文与社会科学视角被引入医学人文教育已成为当代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医学人文课程更加注重综合性和社会性。因此,当代医学人文教育成为包括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教育。进入21世纪后,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契合度进一步提升。2005年梅奥医学院对持续90年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构建了以四个主题为特征的高度整合化、模块化的课程群,其中一个主题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影响医疗构成的社会因素、相关医疗体系、医疗改革进程、职业规范要求、有效医患交流等内容。英国高等医学院校也相继在其医学本科生教育中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如牛津大学在一年级开设人口健康、医学社会学、医/患课程;剑桥大学在一年级开设健康与疾病的社会背景、医患沟通课程,在二年级开设哲学或管理、医学史课程,在三年级开设公共和人口健康、伦理与法律等课程[7]。2010年英国诺丁汉大学克劳福德(P Crawford)教授围绕健康公平和健康正义的问题,又提出了“健康人文”这一新的学科概念[8]。
医学人文教育在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协同培养中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价值支撑和广阔的社会视角。美国波士顿大学在七年制人文/医学教育项目中明确提出教育目标是着力培养具备宽厚的医学人文思想素养的高层次人才。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对医学艺术有高超技能、对患者富有同情心的行医者,养成一种能保持社会科学习惯的学科带头人[5]。英国医学总会分别在1993年、2003年和2009年,先后出版了富有影响力的指导性报告《明日的医生》,明确提出一个优秀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6]。可以看出当代英美高等医学教育都将医学的发展历史、医学精神与伦理态度、医学与社会的互动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纳入医学教育中,并以此作为支撑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在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共同塑造下,医生的职业成就感与职业归属感更强了,医生面对患者将更加人性和温情。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特点,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协同育人模式而培养出来。
3 现代医药人文与专业教育
3.1 医药人文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相对于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医药人才的医药教育同样也需要医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医药人文教育是指专门面向医药类专业学生所进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大人文教育,它具有医药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医药性是指医药人文教育以医药行业为背景,着重关注医药职业活动中涉及人性与社会性的议题与问题,以医药从业人员为培养对象。人文性是指医药人文教育具有强烈的医药人文关怀,包含了敬畏生命、同情病患、尊重医学、创新医药、守护健康等人文要素。社会性是指医药人文教育同时具有指导医药类专业学生运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视角和理论认识和分析医药活动,使医药类学生深刻理解医药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义利观。通过医药大人文教育,医药类专业学生不仅明确了他的职业价值和他在医药职业活动中应当恪守的准则与规范,还能够深刻地理解这些准则和规范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将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源于心、践于行、知行合一。总之,医药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药类学生成为具有敬畏生命、服务社会、促进健康等职业意识和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高素质职业医药人。
3.2 医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功能差异
当代医学人文教育的迅速发展说明医学人文教育对培养具有完整职业人格的医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高素质医药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医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同塑造。如果缺失了医药人文教育,医药教育就将成为不完整的职业教育。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毒胶囊事件等即是长期缺失系统的医药人文教育而导致人道主义精神与职业道德双重丧失的恶果。医药专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教育,它赋予学生从事医药行业的能力与技术,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医药行业的各种岗位任务。医药人文教育着重情感教育和观念引领,其教学目标是对未来医药从业者的人文情怀、职业信仰、职业价值观、职业精神的内化与形塑,使医药从业者对职业价值和职业道德的追求成为其内在自觉主动追求。只有医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发挥协同作用才能培养出既“明道”,又“精技”,药德与技能双佳的高素质医药人才。当然在技术教育中也可以传授相关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但缺少思想与价值传递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缺少相应的医药与社会发展双向互动的社会科学理论分析视角,易流于简单说教而不被真正接受,进而容易导致医药类学生只掌握“技能”而未形成“价值观”,无法形成完整的职业人格。
4 医药人文与专业教育的协同策略
所谓“协同”,是指异质的事物既相互有差异,又可以相互补充,并形成互相促进的作用机制,共同实现某一目标。在医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医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它们既有区别,又互补互促,共同实现塑造高素质医药人才的目标。医药专业教育传授各类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获得胜任医药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医药人文教育传授医药人文和与医药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人文情怀,塑造学生服务健康的职业精神,增强学生追求专业学习与探索科学的内驱力。医药人文教育与医药专业教育的协同机制主要通过以下具体策略实现。
4.1 教学目标协同
医药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胜任未来各种医药行业岗位的技术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但是单一的技能教育只能让学生了解医药在现实中“有用”的一面,却无法给学生带来崇尚医药职业的情感教育,也无法使学生认知社会因素对医药发展的重要影响,更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医药行业所应秉持的义利观,无法解决学生面临的人生目标虚无、义利观混乱和行业价值迷失等难题。医药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医药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用社会科学的理论视角分析医药社会问题,明晰医药行业的社会价值和义利观。学生通过对医学史和药物发现史以及医药名家传记的学习,清晰地感受到医学和药物进步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使其深刻地认识到医药的社会价值和医药行业的职业荣誉;医药名家的生平经历也将为医药类学生树立职业典范;医药名家所倡导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精神会成为激励学生的心灵强音,为医药类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和创新专业学习赋予内在动力。健康社会学、医药经济学、健康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的课程还将帮助医药类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因素对医药发展的影响,从根本上激发医药类学生内心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医药专业教育培养了医药类学生的职业能力,医药人文教育则塑造了医药类学生精神和职业价值观,二者交互促进,建构了完整的医药教育目标体系。
4.2 教学价值协同
著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人类的理性可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9]。工具理性侧重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事实判断;价值理性侧重目的本身和价值评判,是价值判断。工具理性具有客观标准,而价值理性往往标准多元。通常来说,自然科学范畴的专业技术教育侧重技术理性的培养和塑造,以及传授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技能,具有“计算”的特点,也是“计算”的结果。人文与社会科学范畴的思想与理论侧重价值理性的培养与塑造,以及价值观念的讨论与引领。价值理性通过理性思考确定目标,而工具理性则通过理性计算,找到达成目标的最优手段。工具理性侧重思考物质层面与经济效益层面的最大化,价值理性则侧重精神层面和人类终极价值的探讨。从医药教育的教学内容看,医药专业教育侧重工具理性教育,医药人文教育则侧重价值理性教育。医药专业教育是知识与技术的传播,医药人文教育则是人性、情感、思想与观念的传播。医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可使医药类学生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于一身,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感、工具技术与思想伦理集于一体。如果医药类学生缺失价值教育,只以工具理性作为思考的单一方式和选择标准,那么很容易变成单向度的“工具人”,容易将“有用”和“趋利”作为唯一职业目标;只有当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同步协同,才能够成为集科学价值、技术价值与人文价值于一身的完整全面的医药人。医药人文教育的价值与医药专业教育价值的互补协同,将有助于优化医药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排序,即以“生命至上”“促进人类健康”为首要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将从事医药行业视为牟利和谋生的手段。
4.3 教学内容协同
医药专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药物、医疗器械领域的自然科学知识,解决的是“医药是什么”的问题,医药人文教育传授的是生命-医药-社会的知识,它解决的是“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医药人文教育通过医学史、药物史、医药名家传记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医药发展的历史贡献,感悟医药学家的内在特质和重要精神;通过医药社会学、健康传播学、医药经济学等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社会政策、经济发展、文化观念对医药发展的影响,理解健康的社会差异与医药发展的相互影响。这些理论与视角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义利观,厘清医药公共性与社会性问题的本质。医药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细分出更加专门化的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整个学科体系具有较强的垂直性和独立性。医药人文教育则关注医药人的内在精神成长和职业价值观塑造,关注医药行业的社会性问题和公共性问题,因此医药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通常涵盖医药史、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个系列的、横向综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具有综合性、多学科性、交叉性和普适性特点(图1)。笔者认为医药人文教育的课程内容可以由医药史、医药社会科学、医药伦理与哲学,以及涉医药文学与医药文化四大版块组成。医药人文教育与医药专业教育通过内容的差异化教学,实现科学与人文互补,精神与技能的共同成长。
4.4 教学过程协同
医药人文教育与医药专业教育的协同开展,还体现在具体教学过程的同步性与交互性。即医药人文教育中跨学科的横向综合性课程将伴随医药专业教育的不同阶段。通常来说,医药类院校的医药专业教育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传授三大阶段,医药人文教育课程将以不同类型的医药人文课程契合不同阶段的医药专业教育。以药物制剂专业学生为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医药类基础知识课程主要为化学教育及医学基础,这一阶段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可开设医学史、药学史、医药名家传记、涉医涉药文学赏读等,这类医药人文课程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帮助初入医药领域的新生认识医药对人类的贡献,领悟医药科学家们共同的特质和精神,培养学生对医药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强烈兴趣和内在动力,初步确立敬畏生命、服务健康的价值观念。大学二年级学生将学习药物化学、药学英语、药学基本理论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一部分药物制剂专业知识,这一阶段的医药人文教育可开设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药物经济学、健康社会学、药物伦理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以社会科学的视角理解社会因素(经济、政治、文化)对健康、疾病与药物发展的影响,使学生理解医药的社会性与公共性,树立正确的医药义利观,强化学生内心服务大众健康事业的职业使命感,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社会科学理论分析医药的社会性问题。如结合药物制备技术,教师可运用医药社会学理论、药物经济学理论阐明专利药与仿制药在攻克疾病与缩小社会健康差异方面的贡献。使医药类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医药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义利观和职业成就感。另外,医药专业教育通常以专业必修课教学与企业实习为主,医药人文教育则可通过必修、选修、系列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施。上述医药人文课程体系与医药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医药人文教育的多学科课程可分别融贯在医药专业教育的不同阶段,与医药专业教育共同完成对医药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品格塑造。
5 医药人文与专业教育协同应避免的误区
5.1 避免宽泛的人文教育
医药人文教育不是传统的人文教育,传统人文教育主要侧重文史和艺术欣赏,教学内容主要是文史和艺术作品,范围较为宽泛。这类人文课程常被学生当做欣赏和娱乐类课程,再加上其缺少与医药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育人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实现塑造医药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品格的教育功能。当然医药人文教育不排斥文史和艺术教育,但医药人文教育更注重与医药职业活动相关性,从而真正有的放矢,学生也才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5.2 避免缺乏问题意识的道德说教
医药人文教育主要是培养道技兼修的医药人才,因此在医药人文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设置应具有问题意识,着力解决医药类学生面临的职业价值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心灵困惑,增强学生运用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分析医药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医药人文教育通过医学史、药物发明史、医药社会学、医药经济学、健康传播等课程内容的传授以及师生对医药热点问题和医药社会事件的讨论,既富有历史情景,又具有现实指向性,使医药人文教育血肉丰满,更有利于学生从内心认同并接受,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缺乏问题意识的空泛说教则无法实现道技兼修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