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的中国竹产业发展对策与布局
2022-07-09李秀英
李秀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 北京 100714)
中国地处世界竹类分布的中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之一,有野生竹子39 属500 多种[1],竹资源量和种类均居世界首位[2]。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等4 个省(区) 外,其余省(市、区) 都有竹类生长和分布[3],其中集中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安徽、广东、广西等16 个省(市、区)[4]。
竹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子生长速度快,一次种植可连年间伐,永续利用[5]。研究表明,以60 年经营周期计算,毛竹的综合固碳能力是同等立地条件下杉木林的1.51~1.87倍[6],固碳效益显著。通过竹材加工利用,将其固定的二氧化碳转移至竹制品,综合效益显著[7]。对于竹农来说,竹子更是具有生活属性和生存属性的重要资源[2],如在浙江的安吉、临安、龙游等竹子重点发展地区,农户近1/3 的收入来自竹子种植与加工相关产业[7]。因此,发展竹产业,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需要。
1 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2020 年中国竹子培育与产业发展报告》,截至2020 年底,全国竹资源面积达到791.42 万hm2,其中,材用竹资源面积340.70 万hm2,食用竹资源面积67.92 万hm2,纸浆竹资源面积70.07 万hm2,纺织用竹资源面积1.75 万hm2,材笋两用竹资源面积247.24 万hm2,景观竹资源面积6.91 万hm2。毛竹资源面积481.43 万hm2,占60.83%。
截至2020 年底,中国现有竹子生产加工企业19 754 个,其中小微企业18 338 个、中型企业1 320个、大型企业79 个。全国竹产业从业人员总数1582.33 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1 393.64万人,占竹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为88.08%。
截至2020 年底,中国竹产业产值达3 198.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22.47 亿元、第二产业1648.91 亿元、第三产业681.47 亿元。
1.2 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竹产业发展面临许多困境,各主要竹产区发展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如竹产业大省浙江,近年来竹产业发展出现了整体性断崖式下滑,某些县呈现出“价格砍一半、人工涨一半;竹子砍一半、山上留一半;作坊关一半、利润降一半”的现象,竹产业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7]。湖北省现阶段需求与价格都下滑,行业效益明显下降,竹农种植积极性受挫,竹林可持续发展堪忧[8]。造成竹产业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 经营利用水平不高
相较于中国丰富的竹种、竹林资源,目前开发利用的资源所占比例较低,仅占竹种资源总量的2.5%左右;低产低效竹林仍占很大比重,约占总面积的50%;集约经营水平不高,95%以上的丛生竹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竹子“靠天收”的状况非常普遍,竹林的粗放经营影响了竹材的产量和材质[9]。“混改纯”和粗放经营方式导致林地土壤肥力下降、立竹平均胸径和平均株高呈降低趋势。这些问题极大限制了竹产业的发展。
1.2.2 机械装备落后
采运与加工业自动化水平低,尤其是在山区,竹材采伐和运输基本靠人工,缺乏工业化采收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2]。竹材加工主要采取单机加工,缺乏机械化和连续化生产装备技术。由于劳动力生产成本的提高,机械化程度已成为制约竹材加工产业发展的瓶颈。
1.2.3 缺少产业集群
竹产品加工工业化程度低,主要依靠农户自身经营。虽然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竹林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专业化、规模化的竹林经营组织,但在大多数竹区仍是竹农分散经营[2]。竹制品加工企业多为小微企业。竹加工企业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比高达92.81%,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劳动力密集,产业竞争力较弱;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大型企业数量少,企业综合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急需进行兼并重组,构建竹产业集群。
1.2.4 发展不协调
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竹产业产值排名前5位的省份合计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例高达81.07%,而其中位居前3 位的福建、四川和浙江3 省合计产值则占全国总产值的63.52%。三产之间发展不协调,大部分产竹县竹产业单一,产业链短,大多以一产为主,二产不发达[10];竹企业之间关联度低,一些关键环节未实现连通,产业链不完整。
2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指对2 个或多个具备相关性的变量元素进行分析,从而衡量2 个变量因素的密切程度。相关系数是表示2 个变量之间线性密切程度的指标,相关系数取值范围为-1~1;正值表示2 个变量呈正相关关系,负值表示2 个变量呈负相关关系;绝对值越大,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越大。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衡量产业发展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是产值,因此以竹产业产值作为关键指标,选取其他主要影响因素作为主要指标(表1),进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的各项指标数据(表2) 来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2020 年中国竹子培育与产业发展报告》。
2.2 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竹产业产值与主要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看(表3),各指标与产值的相关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资源面积>大中型企业数量>路网密度>从业人数>企业数量。其中排在前3 位的是资源面积、大中型企业数量和路网密度,其相关性系数均在0.7 以上,相关性较强,说明影响竹产值的主要因素是资源本底条件、竹工业化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
表3 影响竹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间相关系数Tab.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main indicators affecting bamboo industry
3 竹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对中国竹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3.1 加大竹资源培育力度
进一步增加竹资源面积,加大竹资源培育力度;结合森林质量提升,开展低质低效竹林改造,提高竹资源质量;加大培育多种用途竹林,如笋用竹、纺织用竹、景观竹等;加快建设竹种质资源基地,提高竹种质资源保存和繁育能力。
3.2 积极培育大中型企业
引导竹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科技型大中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在竹产区建设一批竹质工程材料、竹笋加工、竹纤维精深利用、竹炭基产物和竹工装备等现代竹产业园区。鼓励竹产业重点市、县建设包含生产、研发、设计、机械、金融、物流、仓储、电商等功能的现代竹产业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3.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主要竹产区生产作业道路、灌溉、用电、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在丘陵山区开展竹林基地宜机化改造,扩展大中型竹业机械应用空间。加快竹采伐、运输和加工设备的研发力度,积极推广相关产品应用,提高基础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和效率。
3.4 构建竹产业发展布局
积极构建全国竹产业发展布局,以竹产业大省为带动,引领周边区域竹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竹产业协调发展。
4 竹产业布局
梁泰然[3]根据竹林分布、生长的各项生态因子,将中国竹林区划为4 带,即亚高山竹林带、散生性竹林区(含降水性散生竹林亚带、灌溉性散生竹林亚带)、混合竹林带及丛生竹林带(含东南季风丛生竹林亚带和西南季风丛生竹林亚带)。张党省[1]将中国竹子划分为5 大竹区,即北方散生竹区、江南混生竹区、西南高山竹区、南方丛生竹区和琼滇攀援竹区。
依据中国竹林区划,综合考虑竹产业发展现状、竹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中国竹资源集中分布的16 个省(区、市) 划分为4 个竹产业发展区,即东部竹区、南部竹区、西部竹区和北部竹区。各区域竹产业主要发展指标见表4。
表4 不同竹产业区的主要产业发展指标Tab.4 Ma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dicators for different bamboo areas in China
4.1 东部竹区
包括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本区是中国竹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单位面积竹林创造的产值和单位面积拥有的大中型竹企业数量都为全国最高,尤其是浙江省,是中国竹产业发展的代表。
本区可以浙江省为带动,进一步发挥经济和技术优势,带动其他2 省竹产业高效发展。同时,积极推进先进竹业装备制造等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竹加工利用产业园。
4.2 南部竹区
包括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本区竹资源面积、竹产业产值和大中型竹企业数量都为全国最高,是中国竹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本区的福建省是中国竹产业产值最大和大中型竹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竹产业非常发达。
本区可以福建省为带动,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多种竹资源和竹产品,带动其他省份协同发展。
4.3 西部竹区
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本区竹产业从业人数为全国最高,居民生产生活与竹子的关联度最高。其中,四川省的竹资源面积和竹产业产值都为全国最高,竹产业产值仅次于福建,位于第2 位。
本区可以四川省为带动,发挥资源、人力优势,带动其他省份发展。本区可积极发展竹文化旅游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4.4 北部竹区
包括河南省、湖北省、陕西省、山东省。本区因临近中国竹子自然分布的北缘,竹资源数量并不占优势,仅占全国的1.65%,但本区竹企业数量最高,占全国总量的39.35%,尤其是小微企业数量极高,占全国小微企业总数的38.21%,均分布在湖北省。
本区可以湖北省为龙头,发挥企业数量的优势,带动其他省份竹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发展为大中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竹产业产值是衡量竹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影响竹产业产值的主要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各指标与产值的相关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竹资源面积>大中型企业数量>路网密度>从业人数>企业数量;其中排名前3 位的是资源面积、大中型企业数量和路网密度,说明影响竹产业产值的主要因素是资源本底条件、竹工业化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由于本研究数据获取的局限性,选取因素指标偏于表面化,缺少影响竹产业发展的深层次指标,如人工成本、运输成本、政策限制、产品质量、文化传统等。下一步应获取更多数据,深入研究,深层次分析影响竹产业发展的因素。
5.2 建议
1) 加大财税支持。加大对竹产业发展的投入,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竹产业发展基金,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竹产业;支持符合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的竹产业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落实好企业税收扣除、优惠、减免等政策;加大对出口竹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提高出口退税、补贴。
2) 争取金融扶持。加大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交流协商,将符合条件的竹产业贷款纳入政策性贷款范围,建立竹产业投融资项目储备库;落实面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服务优惠政策;拓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竹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
3)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竹产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整合全国优势力量,培养竹产业科技专家、领军人才和基层科技骨干;建立竹产业培训机制,举办竹产业相关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企业的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和经营理念;邀请竹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技术培训、对口指导,引导项目单位与专家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4) 深化国际合作。利用国际竹藤组织(INBAR)、国际竹品种登录中心(ICRCB) 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竹藤技术委员会(ISO/TC 296) 等国际组织的优势,支持竹产业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加强与国际创新产业联动发展,加快引进和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