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对筇竹笋生长的影响
2022-07-09宋盛中王万元
王 焘 王 宁 宋盛中 王万元
(镇雄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昭通 657200)
筇竹 (Qiongzhurea tumidinoda),又名罗汉竹,属禾本科竹亚科筇竹属植物,中小型混生竹种,是国家三级保护的稀珍竹种,也是西南地区特有竹种,其竹笋被誉为“笋中之王”。筇竹秆高2.5~6.0 m,胸径粗1.0~3.0 cm,节间长15~25 cm,秆光滑无毛,秆环极度隆起呈一圆脊,状如二盘相结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工艺价值,是庭园绿化的佳品[1-10]。适宜生长海拔1 400~2 500 m,喜温凉湿润气候,多生长在湿度较大的高寒山区和高二半山区。云南省昭通市有天然筇竹林面积1.72 万hm2,占中国天然筇竹林面积的73.18%,被称为天然筇竹自然分布中心,主要分布在镇雄、彝良、威信、大关、绥江、永善、盐津等县。其中,大关县天然筇竹分布面积最广,达7 130 hm2[11-13]。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镇雄县杉树乡瓦桥村以古寨村民小组,地理范围为东经104°26′3.39″—104°26′5.39″、北纬27°36′50.94″—27°36′55.95″。该区属2002 年度退耕还林造林地块,造林竹种为筇竹,初植密度为1 215 丛/hm2,面积40.3 hm2。杉树乡地处镇雄最西端,距县城108 km,面积162.4 km2,境内最高海拔2 260 m,最低海拔860 m,年平均气温 13 ℃,年平均降雨量1 200 mm,年日照时数1420 h。现有笋用竹林7 130 hm2,投产4 000 hm2,2018 年鲜笋产量6 000 t。土壤以黄壤为主,其余为黄棕壤。
杉树乡瓦桥村以古寨小组依托退耕还林项目共种植筇竹100 hm2,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较高。由于历史原因,筇竹长期处于自生自灭和掠夺性采笋状态,资源破坏严重,林分退化,甚至衰败,自然状态下的竹林年产竹笋低于50 kg/667 m2,人工经营竹林因管理不到位,年产竹笋低于80 kg/667 m2,低产、低效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没有达到竹林丰产、稳产目标[14-15]。为了充分发挥筇竹资源优势,提升竹林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提高竹笋产出率,在该造林地上进行了薅抚、科学施肥等丰产培育技术试验,探索筇竹生长及发笋的施肥方法和肥料种类,从而改善筇竹林分质量,提高竹笋产量和增加林农收入。
2 材料与方法
2.1 肥料种类
尿素(含氮量46%) 19.5 kg;复合肥(N ∶P ∶K=15 ∶15 ∶15) 21 kg;厩肥225 kg (含有机质25%、氮0.5%、五氧化二磷0.25%、氧化钾0.6%)。其中尿素+复合肥按1 ∶2 配比后的N ∶P ∶K=25 ∶10 ∶10。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018 年7 月,在筇竹林基地上设置10 m × 10 m 的样地12 个,分为4 组,每组3 个样地。试验设置3 种肥料处理:样地1—3 施尿素3.00 kg/样地;样地4—6 施(尿素+复合肥) 5.25 kg/样地(尿素1.75 kg、复合肥3.5 kg);样地7—9 施(尿素+复合肥+厩肥) 80.25 kg/样地 (尿素1.75 kg、复合肥3.5 kg、厩肥75 kg);样地10—12 不施任何肥料作对照(CK)。
采用带状施肥法,沿等高线每隔2 m 开一条环状施肥沟,沟深10~15 cm、宽20~25 cm,捡去石块,砍掉老竹鞭,将肥料均匀撒施入沟内,覆土盖上。施肥作业在2018 年7 月底以前结束。
2.3 数据调查与分析
当2019 年3 月进入发笋期时,按每个样地竹丛数的20%随机抽取竹丛调查各处理的发笋数量、幼笋竹高生长量等数据,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的发笋情况。
在筇竹即将发笋时就要开始观察样地内被抽中的竹丛发笋情况,一旦发笋即进行编号。按照编号对发笋数量、笋高生长进行测量,同时作好记录。每5 d 观测1 次,直到发笋结束。其中,笋高生长测量从第2 个观测间隔期开始进行。观测结束后,对施肥量、发笋量、高生长量等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肥处理对筇竹发笋时间的影响
观察发现,施肥样株开始发笋时间为3 月10日左右,对照样方开始发笋时间为3 月15 日左右,对照样方开始发笋时施肥样株已全部开始发笋,并逐步进入发笋高峰期;另外,施肥样株发笋高峰期持续时间为15 d 左右,而对照样株只有10 d 左右。可见,施肥样株的开始发笋时间较对照提前5 d,发笋高峰期持续时间也较对照延长5 d。
3.2 施肥处理对筇竹发笋数量的影响
统计分析显示(表1),施肥的3 个组其发笋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施肥的3 个处理中,3种肥料混施的处理其发笋量最多,其次为2 种肥料混施的处理。可见,对筇竹是否施肥和施何种类型的肥料对其发笋效果影响明显。
表1 不同施肥处理的筇竹发笋数量Tab.1 Shoot number of Q. tumidinoda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3.3 施肥处理对筇竹笋高生长的影响
从竹笋出土后第5 d 开始,每隔5 d 测量1 次竹笋高度,直到发笋结束,共测量6 次,计算不同处理各生长期笋的平均高生长量,对高生长量与生长时间进行回归分析。分析显示(表2),不同调查时间的笋高生长量施肥处理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施厩肥+尿素+复合肥的处理笋高生长表现最好,各处理的笋高生长量与生长时间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表2 不同施肥处理的筇竹笋高生长量Tab.2 Shoot height growth of Q. tumidinoda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3.4 施肥处理对筇竹笋产量的影响
不同处理的笋产量统计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对于2020 年各处理的笋产量,施肥处理的增产幅度均在60%以上,明显大于对照处理的增产幅度,表明施肥对于增加筇竹笋产量效果明显。在不同施肥类型中,施用尿素+复合肥+厩肥的处理笋产量增幅最大,2020 年的笋产量较2018 年增加81.53%;其次为施用尿素+复合肥的处理,产量增幅为74.65%。
表3 不同施肥处理的筇竹笋产量Tab.3 Shoot yield of Q. tumidinoda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4 结论及讨论
试验表明,对筇竹进行施肥,可以促进其发笋,而肥料类型和施肥量不同其增产效果也不同。总体来看,对筇竹林施尿素300 kg/hm2和施尿素175 kg/hm2+复合肥350 kg/hm2,促进发笋的效果都比较明显,但施厩肥7 500 kg/hm2+尿素175 kg/hm2+复合肥350 kg/hm2的效果最好,其发笋数量最多、竹笋高度增加、笋产量最高。
厩肥肥效比较全面,不但含有氮、磷、钾元素,而且还含有镁、钙、硫等元素和微量元素,能够较全面地满足植物营养生长的需要,且厩肥来源广泛,节能环保,可就地取材,降低成本,又能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促进植物生长,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将尿素与复合肥按1 ∶2配比后再和厩肥混合施用,效果最佳,筇竹林地合理的施肥量为厩肥7 500 kg/hm2、尿素175 kg/hm2、复合肥350 kg/hm2。
实践证明,在筇竹施肥过程中如果再结合立竹密度调整和年龄结构调整、保护林冠层、护笋养竹等科学管护措施,竹笋产量可达3 000~6 00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