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恐胜喜管窥中医情志疗法的利弊

2022-07-09曹爔瑜

医学概论 2022年10期

曹爔瑜

摘要:中医情志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应用情志疗法治疗心理疾病颇见奇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和心身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医情志疗法因其简便易行、疗效明确的特点大有可为。本文通过恐胜喜案例的引入,明确对情志相胜疗法的认知,进一步分析中医情志疗法的优缺点,以期拓宽中医情志疗法的应用,推动中医情志疗法的发展。

关键词:情志疗法;中医心理学;情志相胜;系统脱敏法;情志病

“情志病”这一名称的提出最早见于《类经》,但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对情志致病有了明确的认知。通过代代医家的总结、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中医情志疗法。这种理论产生的根源在于情志致病的机理。人体受到外界的各种刺激后,做出相应的反应,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如果在合适的范围内,有助于机体的自我调节。比如适当的喜,可以使人身心舒畅,是一种良性的情绪作用。正如《素问·腹中论》所言:“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适度的喜让气血通利,脏腑和调,有助于病邪的祛除和机体的恢复。但是当喜过度时,则可能导致神气逸散,甚则精神错乱,发为身心疾病。《素问·举痛论》言:“喜则气缓。”基于情致致病的机理,引申出了治疗该类疾病的情志疗法。

1.从恐胜喜的认知引入

五行相克理论是中医情志疗法中的一种,其基于五行的脏腑配属和相克理论提出的。《黄帝内经·素问》:“喜伤心,恐胜喜。”以喜为例,喜配心主火,水克火,恐配肾主水,依据五行相克理论,则应从恐论治。

历史上有许多医家应用这一理论治疗过喜所导致的疾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擅长以五行相克理论治疗情志病。他在《儒门事亲》提出过喜所致的情志病的治疗方法:“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對于过喜所致的情志病,可以用死亡的言论来使病人感到恐惧,则病自除。他在《儒门事亲》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姓庄的先生治疗一位因喜乐过极而生病的患者,医者佯查其脉,假意失语,只对患者说他去取药,但数日不回来,让患者自觉命不久矣,感到恐惧,甚至向家人告别,但结果疾病不药而愈。清代医家徐灵胎在《洄溪医书》中载有一例他以恐胜喜的案例:徐灵胎治疗一位新中状元,因过喜伤心,出现喜笑无休的情况,诸药不能治,徐告以将死,以死亡之恐惧胜喜,得以治之。除开以上两例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而神志错乱,被胡老爹一个巴掌吓醒。

2.情志相胜疗法概述

中医情志疗法理论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情志相胜疗法,医者通过故意激起患者的一种情志以达到克制另一种过盛的情志,以恢复内在平衡,消除因情志失衡而引起的疾病。可概述为五行相克、阴阳相胜和气机相调三部分。

情志相胜疗法中的五行相克理论基于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依据脏腑所具有的五行属性,其对应的情志也具有了五行属性。如喜应心属火,恐应肾属水,基于五行关系提出了以情志之间的相克关系来进行情志疾病的治疗,如五行中水克火,《素问·五运行大论》提出:“喜伤心,恐胜喜”。但此法虽以五行相克理论为核心,但五行相克理论并不能单独地解释所有情志疗法的治疗,所以不能拘泥于五行相克。其背后是情志影响气机,从而改变气机的运行,应从整体气机把握。

阴阳相胜理论是基于情志的阴阳属性提出的。《灵枢·行针》言:“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赋予了情志不同的阴阳属性,通过阴阳之间对立制约的基本特性发挥作用。《内经》:“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怒属肝,肝藏血,体阴,“怒则气上”,所谓“大怒则形气绝”,气火耗伤阴血,“血菀于上”阴伤无以涵阳,令人“薄厥”。喜属心,“喜则气缓”,缓则气耗,神气逸散而不藏,可见癫狂等病症。

《素问·举痛论》言:“九气为病”,情志不同对气机的影响也不同,如“喜则气缓”,“恐则气下”等,气机相调理论正是基于此提出的。气机相调通过气的不同运动实现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克制。如清代医家翁寿承指出,忧能伤肺是因为忧愁使气闭塞不通,而肺为气主,气宣清速降的流动最忌郁闭,而喜可胜忧是因为喜则气缓,喜可以使“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恰使郁闭的气机通。

三者之前并不完全独立,相互之间各有联系。如阴阳相胜理论,吴昆《医方考》所载治疗“思则气结”的方法,他认为气结是阴翳的根本,“故用暴怒伤其阴”,用属于阳的怒伤过盛的阴,使之归于“阴平阳秘”的状态。但这也可从五行相克法理解,“思伤脾,怒盛思”,脾在志为思,肝在志为怒,肝克脾,木克土则怒克思。而无论是五行相克还是阴阳相胜,其根本是影响了气的运动,这与气机相调理论是相通的。但一大缺陷是三者并不完全互通。如通过七情的阴阳属性来解释五行相克例论则无法实现。

3.中医情志疗法的优缺点

中医情志疗法具有先进性,许多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早于现代心理学。如系统脱敏法,针对惧怕的事物,通过渐进性地提高刺激的强度或在舒适环境下逐渐接近以治愈恐惧。心理学家Wolpe在《交互抑制心理疗法》一书中提出了系统脱敏法,该方法基于他在1940s进行的实验,通过电击铁笼中的猫,使猫对铁笼产生恐惧,为了消除猫对铁笼产生的条件反射性的恐惧症状,通过从较远地方猫可进食的地方喂食,到逐渐靠近铁笼,通过反复逐渐加强刺激以达到目的。这种方法的理论基于恐惧和轻松是两种相反的状态,不能够同时存在,两种情绪交互抑制,相互对抗,进而达到脱敏效果。这与我国的金元医家张子和在其《儒门事亲》所载的案例和治疗方法不谋而合,张子和曾治疗一妇人,因小偷放火烧舍受惊,从此不能听闻响动,否则受惊昏倒,医者通过在患者知晓的情况下击打门窗,再过渡到在其未知的情况下击打门窗,通过渐进性的增加刺激强度,从而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惊者平之”的效果。

此外,中医情志疗法从整体化视角和个体化治疗出发。基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认识到情志对躯体的影响,从而治疗身心疾病。即使对于同一情志状态,也会因患者个体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手段,如《吕氏春秋》中载文挚治闵王,通过私自穿王的衣服,说粗鄙的话来激怒闵王。明代张介宾也明确提出了个体情志疾病存在差异。

中医情志疗法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依旧存在不足之处。一方面无需使用药物即可取得卓越的疗效,疗效确切,如明代吴昆《医方考》言其:“非药可愈,需以情胜”,但另一方面在使用上具有许多局限性。许多治疗方法较为简单直接,不符合现代医学伦理学的要求。比如在过喜所致疾病的治疗上,范进中举扇耳光的行为不可取,而恐吓病人的行为亦不可取。较为激进的治疗方法也可能激化医患矛盾,给医者自身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中曾感叹道:“然华元化以怒郡守而几见杀;文挚以怒齐王而竟杀之。”名医华佗和文挚通过激怒患者,以怒胜思的方法治疗患者,不药而愈,取得非常客观的疗效,但就医者而言,华佗因此差点被杀,文挚因此而死。

4.小结

中医情志疗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其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具有简便易行,疗效可观的特点,在古代医籍中有着颇多记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和身心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医情志疗法在此大有可为,但在理论的系统性和医学伦理学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程山珊,王黎.《黄帝内经》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及相关疗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04):7-9.

[2]杨庆,张闯,冷兴川,方威,王建峰,赵文.张从正神情学说浅析[J].中医文献杂志,2016,34(02):11-13.

[3]周丹,蒋健,王亚.郁证发微(五十三)——郁证非药物情志疗法论[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0,32(06):995-1001.DOI:10.16448/ j.cjtcm.2020.0601.

[4]徐坤三.巴掌治病[J].中医药文化,1984(04):34.

[5]霍磊,翟双庆.中医情志相胜疗法基本理论及优势[J].中医杂志,2007(06):569.DOI:10.13288/j.11-2166/r.2007.06.050.

[6]金光亮.论气机互调是情志相胜疗法的基本机理[J].中医杂志,2008(02):104-106.DOI:10.13288/j.11-2166/r.2008.02.032.

[7]曲丽芳,石云.张子和治惊法与系统脱敏法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10,42(09):58-59.

[8]孟悦,桑珠.《儒门事亲》情志疗法与现代心理学的比较[J].西藏医药,2018,39(03):150-152.

[9]周杰,赵文景.论中医情志及情志疗法[J].陕西中医,2007(10):1359-1361.

[10]羅岚,陈阳.中医情志心理疗法初探[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0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