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在新时代语境中的运作及价值度量
2022-07-08涂双滨
苏 佳 涂双滨
语言体系始终处于变化、运动的状态,在此过程中,词汇发生的变化最为明显,在语言要素中最为活跃,可以将语言整体发展态势和变化轨迹反映出来。“词汇也称语汇,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的集合,有时也可以指特定领域中词语的集合”[1]词汇要持续地适应社交需要,在原始词汇的基础上衍生出新义或组合成新形式,词汇的变化表现为旧词消亡与新词增加。[2]在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新词大量出现,就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来讲,汉语新词语每年增加速度为300 条到400条之间,部分新词语昙花一现,部分词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接受,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汉语新词是衡量一段历史时期特点的重要标准。
一、汉语新词与新时代语境
(一)汉语新词的界定
就新词语界定而言,语言学界对此存在多种看法,李晓英对国内和国外观点进行了综合,认为新词语为新产生的短语、词,以及具有新意的旧短语与旧词。王铁昆认为新词语为新创造的词语或者是其他语言当中借用的词语,也包括具有新语义的词语。就“新创造”来讲,主要指代表新概念与新事物的短语或者是词,同时也指不表示新概念与新事物的词语新构成。[3]高永伟基于蓝本与时间角度对新词确定进行了解说,首先,新词为出现在某个时间段中或者是在某个时间点中初次出现的词汇。其次,新词为某些词典或者是全部词典中都没有收录的词汇。观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一致。本文的新词概念,既指初次出现的词汇,也包括具有新语义但不一定是初次出现的词汇。
新词属于一种语言现象,复杂性明显,能够将一定时期社会发展与变化反映出来,新词语概念具有相对性,并不是处于不变状态。[4]就新造词语来讲,主要是运用汉语原本方法与材料来进行新词创造,是新词得以产生最直接、最简便的方式,也是汉语新词语的重要来源。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与新思想涌现,这在汉语的词汇系统当中有所反映,主要体现为新词语不断涌现,部分新词语在生命力上十分旺盛。
(二)新时代语境
新时代语境涵盖了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民生、教育、文化、科技、党建和外交等领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时代话语体系更是成为了当代语言生活的方向和领航,是对时代特色的凝练和概括,形成了当前科学严谨、统一规范、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大语境,可以归纳为新时代语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5]
新词的产生是语言系统不断更新的体现,新词产生的频率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发展状态。新时代语境中的汉语新词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独具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反映了我国新时代建设过程中特有的事物与现象。优秀的时代语境催生新词,新词展现新的时代风采。
二、新时代语境中汉语新词的运作方式
词汇属于语言要素,具有动态平衡性。词汇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展开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并且词汇系统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产生新词的运作方式能够精准地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色与风范。
(一)词义运作:旧词新义
词语信息在进行传递的过程中,需保证准确无误,也需体现出省时省力,在此情况下,才能将词义传递的效率性体现出来。就旧词新用来讲,主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为重新启用旧词;另一种情况为旧词有新的意义产生。原有词意出现了转移或者是引申,在词义范围上可能有所扩大,也可能有所缩小,并且词义在情感色彩上也可能会出现变化。[6]语言运用过程中,需在实现准确性情况下,通过经济手段展开交互。
表1 旧词新义举例
新时代语境中的高频词汇中少有原生新词,往往是很巧妙地沿用旧词产生新义以构成新词。由上表几个高频使用的词例可见一斑。以“梦”为例,“梦”的本义表示人们的心理活动,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一词,其词义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中大胆而自信的浪漫主义精神,加入“中国”义位的新词“中国梦”,凝练且气势恢宏又不乏亲切地勾勒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现阶段中国追求的直接目标。拥有了这些新语义之后,“中国梦”迅速成为当代语言生活中的新时尚,并由此衍化出了“中国梦”系列新词,极具感召力。
据有关语言心理实验,熟悉性是词语接受的关键衡量因素,心理接受程度越强的词语在语言生活中越具有重复使用性,而重复使用会留下记忆痕迹,痕迹随着该单元的重复出现而更加稳固,最终作为“词块”存储在记忆里,其构成成分就越紧密。相较而言,高熟悉词的整词优先被激活,熟悉性越高,新词越有可能被整词存储与提取。[2]效率性能够将词汇系统的内在要求体现出来,新时代语境的新词汇以旧词新义的方式呈现出一种以“熟悉性”为重的大众化话语特色,在新词建构的过程中,仍能考虑到语言使用者对新词的认知加工和提取,无形中提高了语言输出的效率性和流畅性,同时保证了语言使用稳固的民众基础。
(二)语体运作:表达的艺术
语体风格是人们在不同交际领域中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内容、目的、对象和场合而使用的语体风格手段。[7]由于国内外受众受到文化、语言、背景知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时代语境中的新词既有博大精深的书面语体,又有包含民间智慧的口头语体。
1.打造民间与官方共通的话语体系
自汉代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口语和书面语脱节的现象,事实上即官方脱离民众基础的一方面表现。新时代语境中,新词的诞生往往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形式多样,来源甚广,可以脱胎于生动亲切的地域方言,也可以来源于时代新潮的网络词语(社会方言),还可以活用行业词。这些新词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土壤中活跃生长,并得以进一步被共同语接纳,在词汇化的进程中完成自己的演化,很好地体现了“民间”话语被吸纳的时代特色。另一方面,新时代语境出现了一个亮点,即官方话语体系中出现了大量的口语化新词,如表2 所示,同样汲取了丰富的民间语言力量,简明准确地反映着快速发展的时代现象,从本质上来看,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演讲、报告作为官方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并打破了政论语体艰涩难懂的特点,同时将政论语体感染、打动接受者的语言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将治国之道或高层面的事物浅显化,使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接受和理解。
表2 新词语体举例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为了更好地传达我国的各种政治思想和各类方针政策,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核心的官方话语体系适当地选用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将深层意思通过简明的话语表达出来,创造性地利用语体艺术造就中国特色的民间和官方共通的话语体系,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了话语的影响力和执行力。[8]
2.营造传统文化话语氛围
表3 新词的文化传承举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食粮,以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核心的时代话语体系深深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基因,基于时代潮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话语重构,孕育出许多极具中国风格的新词语。如缩略词,传承了传统的汉语构词法,利用汉字词义高度凝练的特点,简明而高效地概括着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时代语境中大量缩略新词的出现是对新时代中新现象、新思想涌现的一项证明。又如对四字格、古汉语虚词、熟语、古诗词沿用而成的新词,更是创造性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形式到内容上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先人智慧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和强大凝聚力的语言牵引线,发展和改革是艰辛的,必须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才能获得充分的民族自信。在核心话语体系的引领下,众多传承了优秀中华文化基因的新词,营造了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的新时代语境。
话语是时代精神传递的载体,而接受者是制约话语表达的重要因素,表达过程中对待接受者的态度决定了话语的本质。由横向角度而言,在新时代语境中,共同语能够大方地接受各类来自民间的新词语,同时,又能以平等的身份为民转码政论语体,转码而生的新词所饱含的良苦用心及典型的社会主义特色显而易见;由纵深角度而言,新词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横贯古今,凝聚东西南北。庄谐并重的语体艺术是对新时代语境中的话语接受者的共同需求,其中国化特色不言而喻。
(三)心理因素:接受的方式
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的演变,不仅会受到社会影响,也受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因为语言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人们在使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过程中会发生相应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变的,词语的应用和词义自然也会产生变化。在心理因素影响下认同和接受新事物命名时,便意味着新词语或者是新意义出现。首先,新词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义素。以前文所举词语为例,成为新词的语言单位指向性十分鲜明,具有明确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能够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其次,就忌讳心理来讲,在新词语中也有所表露,如,用“负增长”来表示降低,“欠发达”来表示落后,规避人们的心理忌讳和抵触;用“老虎”和“苍蝇”喻指腐败现象,委婉地表达出词义,却又透露出讽刺的幽默色彩,可以说仍旧是积极乐观心理因素的智慧延伸。第三,求异心理也是心理特征的一种。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也会有所改变,现代意识、开放心态十分明显,对于词语色彩与格调方面的追求富有热情和动力,在几个词汇表达意义的同时,往往会更倾向于使用新词汇。新时代语境中的流行语能够将求异心理很好地体现出来,流行文化和新词语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新媒体和商业的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流行文化的发展,其中,青少年群体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体现了求异心理在新词语产生方面的影响。
(四)社会功能:接受的验证
语言属于社会现象,与社会价值体系、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社会生活出现激变、渐变时,语言也会随之产生变化。社会因素是语言变化的根本性因素。首先,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单独存在,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沟通的工具,其次,语言会在社会变化下产生变化。词汇作为语言中比较敏感的因素,词汇的变化实际上能够体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每当发生社会变革时,词汇便会出现一些变化。[9]近年来,新时代语境中高频次使用的汉语新词,如“人民”“改革”“发展”“民主”“创新”“共享”“脱贫”“绿色”“双减”“人工智能”“碳达峰”等词,使用的高频次是因为这些事物和现象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反映的就是新词接受者自身。平凡之下恰巧体现了新时代语境中话语的表达并非一意孤行,它十分注重接受一方的有效配合,表达的成功与否必须以接受者的反应为准绳:只有当接受者赞同并补足话语信息,甚至产生大于原值的语义信息时,语言现象才算成立,才能成为热词,高频用词;部分语境中还体现了表达和接受的角色转换:表达者同时又是接受者,主要发生在民间话语为共同语所接受的过程中,如网络词语、方言词语的词汇化现象等。这些新词产生的条件都从本质上反映了新时代语境以语言的使用者——人民为整个话语体系的重心。
新词的社会功能如何运作:将接受者编织进话语体系。
图1 新词的词汇化过程
[1]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2]对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必须坚决处理,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3]我在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
[4]继续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党和人民事业赤诚奉献,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绩。
[5]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以上例句选自《习近平讲故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及习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中的重要讲话。首先,从这些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习总书记的讲话内容总是源于人民群众所关切的现实问题和真实诉求。其次,习总书记的讲话形式总是便于记忆与理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讲到难懂之处,关键之处时,习总书记的讲话常常与某种社会文化相关联,在传递方式上使用了与人民大众约定化了的符号体系,“表达者用社会化通用代码传递意义,接受者从社会化通用代码获取意义。”[10]话语序列中加入了大量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理解的符码:人民群众所熟知的网络话语、民间俗语、中国故事和典故。话语中的约定俗成,就是与民众进行思想交流的“通用代码”,表明了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核心的时代话语体系与大众接受者共同创造最佳交际效果的真实意愿,从而形成了一批又一批让人过目难忘而又经典的新词语,而这些新词正是以接受者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深刻体现。
三、新时代语境中汉语新词的价值度量
(一)时代性
每一个时代最重要的使命即讨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因而需要符合时代特色的话语体系协调推进。新时代语境中的新词立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现实需要,以大众化形象为人民群众答疑解惑,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新词的内涵具有时代性。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词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涉及了国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反映了我国发展的现实要求,形成鲜明的时代特色。[11]
(二)实践性
语言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有大量的新语言单位产生,但并非所有的语言单位都能成为新词。一个新的语言单位必须首先符合语言生活的现实,并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为大众所接受,被共同语吸纳后收录词典,才算完成它的词汇化进程。在众多淘汰机制的制约下,新时代语境中的汉语新词具有与生俱来的实践性。这里的实践性包含两方面的内涵:1.新词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了解决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及科学教育活动的现实需要,新词的内涵回答了解决重大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1]2.新词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与演化。通过上述词例,我们可以看出新时代语境始终坚持接受者的话语核心地位,新词是经由大众化的接受者检验、许可来确证自身价值的,才能由此产生使用价值,真正根植于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典型体现。
(三)凝聚性
话语过程中的语言态度包括对语言的感性评价和理性评价。感性评价是听到或说到某种语言时的情绪反应,一般是不自觉地对某种语言产生的好恶经验。理性评价即社会评价,它受语言集团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等因素影响。[12]在上述新词例中,首先,在追求最佳交际效果的意愿促使下,接受者赢得了自由接受的权力;其次,新时代语境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新词所附带的“通用代码”可以赢得接受者的心理认同;第三,新词积极乐观的心理义素推动了接受对象语义含量的扩展,促使新词在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上获得增值。由此,新时代语境中的新词就像一种理论武器,能够起到激励与鼓舞的作用,形成一股深刻而持久的社会动员力量,凝聚民心,有利于激励国内人民群众一心向党、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13]同时,新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引领语言自豪感,形成坚实的汉语凝聚力。
四、结语
词汇承载了理性和情感,也传递着智慧和文明。在世界不断变化过程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心理随时发生改变,这些改变自然而然会通过语言形式反映出来,不断创造和演变出适合新时期的新词语,并通过新词语反映时代发展,满足新时期人们生活交流和情感表达的实际需要。新时代语境中的新词集情感、文化、心理、现实于一身,成为时代语言的精华,又滋养着新的时代语言。
注释:
[1]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年,第84 页。
[2]赵加伟,臧传丽:《汉语新词词汇化的眼动研究》,《心理科学》2021 年第4 期。
[3]郑泽芝,张远洋:《新时期三音节新词语动态演化特征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20 年第4 期。
[4]马丽:《性别差异视角下的新时期称谓词语研究》,《临沂大学学报》2019 年第1 期。
[5]樊洁:《习近平政论语篇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0 年。
[6]马科:《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网络新词语教学策略》,《文存阅刊》2020 年第30 期。
[7]黎运汉:《汉语风格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年,第292 页。
[8]瞿久凇,靳书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3 期。
[9]欧阳中华:《谈现代汉语新词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华夏教师》2020 年第12 期。
[10]谭学纯,朱玲:《接受修辞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171 页。
[11]李娇:《习近平哲学用语研究——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视觉》,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年。
[12]王悦,陈俊,张积家:《方言与普通话并用:双言心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12 年第8 期。
[13]龙蓉:《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话语建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