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探讨
2022-07-08高亚军黄建庭庄文峰
高亚军,王 圳*,黄建庭,庄文峰
(1.连云港市林业技术指导站,江苏连云港 222000;2.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管理处,江苏连云港 222061)
据不完全统计,地球上有50多万种植物,其中高等植物达23 万种[1]。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导致物种生存空间减少、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目前全世界约有3.4 万种植物濒临灭绝[2]。我国是全球植物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也是种质资源流失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使得我国的种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打好种业翻身仗,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3],牢牢握住关系国计民生的“菜篮子、粮袋子、油瓶子和药罐子”意义重大[2]。林木种质资源作为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直接制约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森林资源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境内的云台山为沂蒙山脉的余脉,有大小山峰214 座,主峰玉女峰海拔625.3 m,为江苏省最高峰,山体土壤由太古界片麻岩风化层发育而来,地势起伏较大,遍布山谷沟涧,东临黄海,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兼具海洋性季风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南北过渡的气候类型孕育了丰富的种质资源,形成了南北过渡的植被群落[4]。云台山有维管束植物164 科642 属1 277 种,是江苏省野生植物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5]。
1 云台山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
1.1 林木种质资源概况
2014年连云港启动了全市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工作,采取“立足自身团队力量、引进高校专业队伍”相结合的清查模式,历时多年调查、整理、汇总和分析,基本摸清全市林木种质资源的现状、分布和动态变化等。全市共调查到林木种质资源1 199 份,涉及81 科182属340种,其中野生林木种质资源420份,达53科108属168种;古树名木502份,包含40科63属76种。
从此次调查来看,云台山是全市野生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野生木本植物达51 科106 属162 种,包括乔木71 种、灌木61 种、藤本28 种、竹类2 种(见表1)。此次在云台山清查过程中首次调查、记录、描述了江苏省百合科植物的1 个新纪录属——顶冰花属[6]和蔷薇科梨属的1个新纪录种——褐梨的居群分布生长情况;发现了连云港市未曾有记录的部分野生林木资源,如插田泡、荚蒾、稠李等,同时发现了文献资料中有分布记录但多年来未发现其野生种群的资源,如玉铃花、四照花、朝鲜槐、腺齿越橘、野桐等。
表1 云台山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生活类型分析
1.2 保护和利用成效
连云港市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5处、市级森林公园8 处、县级森林公园5 处,保护森林面积达28 589.28 hm2。地处海州、连云两个行政区域的云台山是连云港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最集中的区域,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林木种质资源,特别是为部分野生小种群林木和古树名木的就地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连云港市林业主管部门立足实际,及时制定了“原地保护为主、异地保护为辅”的策略,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和管理,对部分重点物种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加大综合执法和巡护力度,严厉打击盗挖野生林木的行为,破坏和盗挖野生种质资源的不良风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规模扩张,部分散生分布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外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原生境因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出现退化甚至丧失的局面。为应对野生小种群种质资源从本地消失的困境,连云港市着手建立了云台山珍稀植物省级种质资源库,作为云台山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阵地。
1.3 保护和开发利用分析评价
根据云台山林木种质资源的实地调查情况和现有的文献资料,结合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趋势,发现云台山野生种群数量少、分布范围窄,省内仅云台山有野生分布[7],从商业、生态和科研等方面进行筛选[8],综合考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与优异性,初步筛选出38种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和有序开发利用(见表2)。
表2 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
2 存在的问题
2.1 保护意识不足,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破坏较严重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是发展特色优质种业的“芯片”,是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由于种质资源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概念,不同公众的知识层次、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宣传手段相对单一,受众群体不够全面,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知识不够普及,公众对种质资源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云台山地理位置横跨多个县区和功能板块,基层对辖区内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家底不清,认知不统一,林业生产中对“种源”或种子产地信息的不重视,疏于对属地用种安全管理,在云台山绿化中盲目引进“种源”或种子产地信息缺失的树种,造成不明种源的“外来”种与本地原生种不断杂交,可能会污染野生林木种质资源的基因。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存在误区,过度强调地方保护,很多具有较高引种驯化、开发利用和科研价值的特色林木种质资源,还不曾被公众所了解和尚未得到开发利用。
2.2 中长期规划未出台,保护利用缺乏科学指导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任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9],对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利用,必须要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目前,从国家层面已编制出台了《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2014—2025 年)》,部分省、市在完成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工作后也陆续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中长期规划,而连云港市刚刚启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编制,保护和利用工作还不够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10]。
2.3 基础科学研究薄弱,保护和开发利用效能低
林木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涉及多门学科[11],涵盖了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和创新等多个环节。不管是对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的小种群进行野外种群复壮,还是开展规模化繁育、推行人工栽培等开发利用,首先要克服繁育技术难题,由于大多数野生林木种质资源依靠种子繁殖来更新和维持种群数量,传递亲代遗传物质,但大部分林木存在不同程度或不同类型的种子休眠,加之部分树种自然结实量少、种实饱满率低,自身繁殖特性限制导致部分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种群越来越小。目前,对一些珍稀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的繁育技术缺乏持续优化和深入研究,低效、传统、粗放的育苗技术与生产中对精准、高效的扩繁手段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市场多方位的需求[12]。对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遗传分化、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机制、种群回归技术难题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不够系统。部分具有较高的经济、观赏、药用和生态价值的特色林木种质资源尚处于野生状态,对其重要形态性状、品质和产量、抗逆性、适应性等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13],对遗传多样性丰富的野生林木种质资源蕴含的优异种质基因发掘和利用成效慢,资源利用形式单一,相关林业产业发展滞后。
2.4 投入力度不足,保护和利用缺乏保障
对林木种质资源开展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需要强大的科研团队和持续的资金投入,一方面由于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系统研究前期投入大、研究周期长、短期很难见效,基本属于公益性事业[14],需要政府部门主导,在国家、省级财政投入的林业专项资金中,安排可用于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资金量很少,地方财力有限基本无配套资金投入,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尚不高,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连云港市从事林木种质资源工作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良种基地较少,长期以来,在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缺少科技支撑,产学研政企融合不够[15],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严重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成果不多,成果转化率不高,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16-17],后续人才队伍无法得到及时补充。
3 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
3.1 多措并举发力,强化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
种质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18],国家对种质资源享有主权,种质资源保护既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又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法治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林木种质资源的良好氛围[3,19];同时加大对基层管理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力度,使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充分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新修订的《江苏省种子条例》,加大特色林木种质资源巡护管理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野生林木资源的行为;对小种群特色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建立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小种群种质资源动态变化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保护[20],最大可能地扭转种群持续减小的趋势。
3.2 编制科学规划,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根据连云港市林木种质资源清查结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保护、突出重点、规范评价、有序利用”的原则[21],尽快出台全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在规划中要突出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地位,坚持优先开展保存、保护和抢救,合理布局原地保存、异地保存,积极谋划设施保存中的种子库建设,加大保存力度,将种质资源研究与林木种苗生产联系起来,以龙头企业、良种基地为抓手,引导带动全市苗圃持续深挖特色林木种质资源,培育地方特色林木种苗,提高地区苗木的市场竞争力。
3.3 注重科学研究,完善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和研发体系
云台山植物区系与山东胶东半岛、江苏宜溧山区均有一定联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保留了许多耐盐碱、抗污染、耐寒、抗病虫害等抗逆性、广适性好的优良基因,也潜藏着重要的育种资源,对这些尚处于野生状态的特色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至关重要。促进特色林木种质资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整合技术创新资源,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22],加大科研攻关克服种质资源繁育技术瓶颈,不断优化繁育技术,形成系统、高效的繁育技术体系,降低育苗成本,缩短育苗时间,提高种苗质量。另外,利用分子生物技术系统开展种质资源种群遗传背景方面的研究[23-24],筛选优良基因开展育种研究,对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特色林木种质资源,如珍贵用材、园林绿化、生物质能源、食用林产品等[20],逐步制定出一套技术评价标准[1],拉长拓宽产业链,增加种质资源的附加值,实现对云台山特色林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系统评价和科学利用。
3.4 加大配套投入,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能力
充分利用好国家、省财政补助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种质资源保护列入市、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25],形成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加大对龙头企业和良种基地的建设和投入力度,从政策、资金和科技人才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良种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良种基地建立种质资源收集圃、母树林、采穗圃、种子园、示范林等[26],最大限度地保存种质资源不丢失。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园林绿化部门要积极引导本地苗木市场走向,倡导在国家投资、各级地方财政投资或国有林业单位投资的造林绿化中优先使用本地苗木企业培育的特色乡土树种,加大本地育苗企业研究和培育特色乡土树种的热情。加强与省内外林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弥补本地科研力量不足的短板,积极融入国家产业创新联盟,引进种质资源研发的相关专业人才,壮大从事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工作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