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水利隧道综合施工数字化建造技术
2022-07-08张瑞申
张瑞申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隧洞掘进机(Tunnel Boring Machine)以其高效、安全、环保的优势[1],具有协调性、快速性和密集型的特点[2],近年来在我国铁路、水利水电、城市地铁、综合管廊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应用类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尤其在水利水电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和水利水电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引水工程建造水平不断进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的不断涌现[3],我国引水工程的TBM建造技术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4]。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情况复杂多样,TBM的适应性、优化性、智能性亟待提高。本文基于广州北江引水工程,开展基于BIM的水利隧道综合施工方面数字化建造技术的探索,以BIM+GIS+信息化的手段对施工前期、中期、交付的全施工阶段数字化应用,助力我国水利隧道信息化、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发展[4]。
1 工程概况及重难点分析
1.1 工程概况
广州北江引水工程第四标段,输水主线路长约15.7km,占总线路长的60%,其中引水隧洞长约11.4km,属于特长隧洞,最大埋深369m,掘进断面4.53m。2号、3号、5号隧洞钻爆法施工,长度3.15km;4号隧洞TBM施工,长度10.2km;埋管段钢管外包混凝土施工,长度2.3km(见图1)。
1.2 重难点分析
1.2.1 施工总平布置及安全风险高
项目地处广州,夏季雨季降水较多,且易受台风影响,易发生山体滑坡河水倒灌,冲刷严重;项目地处连绵山丘,且毗邻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可用征地面积有限,现场可利用场地狭小,TBM运输、吊装、组装需要转换场地,且后期需要TBM车间厂房。
1.2.2 施工任务重
本标段为总工期关键标段、地质岩性强,TBM选型及特长隧洞硬岩掘进控制要求高,单独采用常规三种TBM型式,掘进效率及安全性均有不可控风险。
1.2.3 施工难度大
隧洞断面小,TBM结构设计与设备布局困难,且隧洞发育多条较大断层极易发生突涌水,TBM施工风险高、难度大。
1.2.4 环境保护要求高
邻近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要严格把控用地规划、临建布置,对环保、绿色施工要求高。
2 BIM应用策划
2.1 BIM应用目标
2.1.1 辅助TBM选型及优化
针对项目特点、重难点,对TBM型式、构造、布局进行可视化建模、分析、优化,实现基于BIM的TBM适应性改造。
2.1.2 全过程BIM指导施工[4]
针对TBM段、钻爆段、埋管段等进行施工工艺的模拟、优化、比选,实现BIM模拟全覆盖。
2.1.3 探索基于BIM的水利隧道综合实施技术路线及解决方案
将模型应用全方位贯穿于施工现场管理全流程,实现三维现场指导、现场校验和实时现场追踪,减少现场施工人员错误施工,提高质量控制、减少安全风险[5]。
2.2 管理模式
立足企业发展,提出了以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数字化建造为中心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制定规章管理制度、建模标准、实施指南、验收评价细则、专项人才培养计划,达到统一数据、统一文件、统一过程;实现工程主体、数字孪生两个维度的实施、管控与交付;打造覆盖全专业、全业务、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的“一三二三”生态数字建造管理模式。
2.3 管理体系
针对项目施工重、难点,编制BIM实施专项方案,明确BIM应用点、实施标准、BIM解决方案。通过建立标准,创建隧道管廊、引水隧洞标准化族库,实行BIM例会、BIM工作联系单、多方专业协调会等制度,保障BIM运行管理体系。
2.4 组织体系
依托集团公司数字建造中心,由TBM专家组、隧道地质专家组、分公司BIM中心策划,将项目技术应用组、BIM实施组、IT技术组组成自上而下多层级、多方面的管理架构,确保项目BIM应用的落地实施。
2.5 技术体系
集Bentley、Soildworks、Autodesk等强大的设计生产线满足隧道、地质、机械、GIS等不同专业设计需求,配有工作站、无人机等各类实施应用硬件,保证项目BIM技术应用顺利实施。
3 BIM模型创建
3.1 BIM+GIS一体化应用方案
项目属特长距离线性工程,编制BIM+GIS一体化实施方案及细则,明确建模范围、模型精度、构件命名规则、编码体系等。
3.2 标准化临建族库
根据企业《项目建家建线规范手册》,并融合当地人文特色,构建具有项目特色的标准化临建模型库(见图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对各板块进行优化。
3.3 隧道模型拆分及编码
针对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需求,对隧洞结构单元进行划分,包含标准化参数化的隧洞结构模型、输水管道模型、输水附属模型、安全监测模型及机械设备族库。并创建方案级、工艺级、可视化技术交底级等不同精度的模型库(见图3、图4)。
图3 模型拆分
图4 模型编码
4 基于BIM+GIS的场地规划、布置
项目地处广州市花都区至清远区,区间内山丘连绵,雨季降水较多,且易受台风等恶劣天气影响,山坡冲刷严重。因此,项目的选址、场地规划、安全风险防控极为重要。
4.1 降水路径分析
项目前期,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整个现场地表数据进行整体精度5cm、局部3cm的分等级采集,获取地形精准等高线,导入Civil3D软件,对降水路径及流域进行分析,在保护生态、安全施工的前提下进行场地选址(见图5)。
图5 降水路径分析
4.2 边坡防护策划
4号隧道出口边坡为残垣断壁型式,陡峭异常,高程及坡度等数据现实测量困难,防护措施实施风险高。通过三维实景建模获取洞口边坡视野盲区信息的同时,快速准确地获取场地高程、坡度等数据,标注安全风险点,进行有效边坡防护,提高了防护针对性(见图6)。
图6 边坡防护策划
4.3 场地规划、布置
基于真实的周边环境及地形高程信息模型进行场布临建规划,建立仿真的三维场布模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阶段的功能区、道路运输路线、临时排水等规划及布置,进行方案比选、优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划分功能区,实现工程的动态优化配置,可视化管理(见图7)。
图7 场地规划
5 TBM选型及改造优化
5.1 TBM型式分析
常规TBM有敞开式、单护盾、双护盾三种型式(见图8)。敞开式:依靠撑靴撑紧洞壁,为破岩提供反力,附带的辅助设备可进行洞壁支护,适用于岩体较完整,有较好稳定性环境;单护盾:依靠推进油缸顶推预制管片进行掘进,支护方式为管片支护,适用于软弱围岩、地质环境较差地层[6];双护盾:既有与敞开式TBM类似的撑靴,且兼有单护盾TBM的所有功能,适用于复杂岩层,岩石软硬兼有、断层及破碎带的环境[7]。
图8 常规TBM型式及岩性分析
5.2 工程地质及特点分析
本工程隧洞埋深36~440m。岩性:燕山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围岩条件:Ⅱ、Ⅲ类围岩占比99.46%,最高饱和单轴抗压强度203.00MPa,平均137MPa;蚀变带:ZKB12(19+100 附近)有明显蚀变现象,易风化崩裂;断层:主要有27组(条),23+100(ZKB18 附近)可能存在较大断层。
针对该环境因素,重点进行TBM的选型及优化,包括TBM的主机、支护、空间布局等。
5.3 基于BIM的TBM优化改造
根据本项目场地大小、地质特点,采用BIM技术对TBM前期选型、适应性优化改造及设备空间布局优化进行可视化建模,优化方案,与设备厂家进行方案校核及可行性分析联动会,共完成6项改造优化,有效攻克了相关技术和施工难点。
5.3.1 型式及主机优化
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隧洞设计,借鉴双护盾TBM的结构,进行“敞开式+双护盾”的新型敞开式TBM的尝试,扬长避短,赋予最佳的破岩和出渣功能,同时主机长度由原来的25m缩短至8m,采用短距离水平运输主机皮带,出渣效率高(见图9)。
图9 型式及主机优化
5.3.2 支护区优化
支护作业区采用滑车机构,降低了整体平台高度,解决了小断面敞开式TBM初期支护作业空间狭小问题,提高了支护工作效率(见图10)。
图10 支护区优化
5.3.3 钢拱架拼装器优化
传统钢拱架拼装器采用的是旋转机构,优化后取消旋转机构,简化设计,采用钢丝绳液压绞车,操作更加简便,提高了拱架安装效率(见图11)。
图11 钢拱架拼装器优化
5.3.4 锚杆钻机优化
设计法向锚杆机构,增大了其活动范围,实现了法向入岩,解决了TBM只能打短锚杆和入岩角度过大的历史难题(见图12)。
图12 锚杆钻机优化
5.3.5 喷混系统优化
设计前置式喷混系统,TBM喷混位置到掌子面的距离,从原来的70m缩短为40m,大大提升了喷射混凝土的及时性(见图13)。
图13 喷混系统优化
6 钢管优化
本工程钢制弯头均为预制定制化加工,对钢弯头的精度要求极高,从而对标准长度钢管的切割精度也要求极高。采用BIM技术对钢管、钢制弯头进行精细化、参数化建模,对钢管、钢制弯头进行虚拟预拼装、碰撞校核,然后进行钢制弯头的优化,明确具体加工参数,提交业主及加工厂确认,最终对各段标准钢管(6m)进行精细化切割,明确切割参数,从而保证钢管与钢制弯头的精准衔接(见图14)。
图14 钢管优化
7 BIM+GIS+TBM管理平台
项目制约因素繁杂;施工种类多,工种多,施工工序穿插交接,组织协调难度大;项目线路长,各工区间隔远,各单位、各工区工作协同难度大,亟须进行综合性的统筹管理。
借助信息协同管理手段、 BIM轻量化技术,本项目通过建设BIM+GIS+TBM信息化管理平台,集成了指标看板、三维电子沙盘信息、进度管理、安质管理、投资成本管理、资料管理、BIM模型管理、可视化交底等功能模块,形成了多维度、多终端的数字化、智慧化建造管理体系,实现对项目施工数据采集、分析、展示,为管理层提供不同维度的工程信息,辅助进行项目决策,实现管理的降本增效,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见图15)。
图15 BIM+GIS+TBM管理平台
8 结 语
广州北江引水工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建设的重点项目,通过利用BIM技术可视化、参数化的特点,对施工前期的临建方案、场地布置,TBM的选型及优化改造,施工中的方案、工艺优化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并建设BIM+GIS+TBM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全专业、全业务、全过程的进度、质量、安全管控,有效解决了施工组织难、协调难的问题,提高工作、施工效率,形成了基于BIM的水利隧道数字化施工技术解决方案。
本项目BIM技术的应用迎合了“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发展要求,BIM、GIS的应用精度及深度,将作为水利工程运维阶段的基础数据,推动“广清一体化”数字水利建设。后续将进一步深度开发BIM+GIS+TBM大数据平台,基于5G技术实现洞内TBM数据实时转化,加强人机工程模拟,模拟人员在隧洞不同断面,不同环境下的劳动消耗、工作空间,为TBM的适应性改造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