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薄煤层综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2022-07-08杨树才

2022年7期
关键词:观测站煤层工作面

杨树才

(山西兰花集团 莒山煤矿有限公司,山西 晋城 048002)

对地表沉陷规律的观测与研究是开展“三下”采煤技术的基础[1-2]。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地表岩移观测工作,掌握了一般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3]。但随着煤层开采深度的逐渐增大,特别是随着综采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采动区地表的移动变形规律表现出新的特征[4-5],因此,开展综采条件下地表沉陷规律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为系统掌握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机理,莒山煤矿于2018年初建立了2306综采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根据工作面开采进度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及研究。本研究在对现场进行实地观测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求取了莒山煤矿特定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岩移参数和岩移角值,揭示了本矿薄煤层、综采条件下地表沉陷变形规律和机理,为莒山煤矿今后开展村庄下、铁路下、公路下采煤以及合理留设保护煤柱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增加可采储量、保持矿井高产高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对综采条件下矿区自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缓解因开采损害及征地引发的工农矛盾,确保矿区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工作面概况

莒山煤矿目前主采9号煤层,该煤层位于太原组三段下部,厚0.37~1.55 m,平均厚1.24 m,井田西南部煤层厚度最大,西北部煤层厚度最小,其煤层结构简单,含0~2层矸石。9号煤层距上覆3号煤层平均距离为54.36 m,顶板以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底板多为泥岩,局部为砂质泥岩。

2306工作面位于9号煤层二采区南翼,该工作面东西向布置,采宽249.5 m(不含两巷),推进长度约1 760 m,2306工作面巷道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工作面从西向东仰斜推进,自2018年3月开始回采,至2019年7月回采结束,月推进距离约为114 m。

图1 2306工作面巷道平面布置

2 观测站建立与实测

岩层与地表移动过程十分复杂,受众多地质因素影响。目前,研究地表岩移最常用的方法是实地观测[6-7]。通过对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因素对移动过程的影响规律,再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开采沉陷中遇到的问题。

2.1 观测站布置

在2306工作面上方布设了A、B两条观测线。B观测线沿东西方向(即2306工作面走向方向)布设,A观测线沿南北方向(即垂直2306工作面走向方向)布设,两条观测线均设在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观测线的布设情况见表1和图2。A观测线布工作测点45个,编号为1~45,测线北侧设控制点3个,编号为R1、R2、R3,测线长度为1 264.2 m。B观测线布设工作测点41个,编号分别为46~86,观测线西侧布控制点3个,编号分别为R4、R5、R6,测线长度为1 104.9 m。

表1 2306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基本情况

图2 观测线布设示意

2.2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

结合2306工作面的开采规划和现场实地勘探情况,于2017年12月完成了2306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方案设计,2018年2月完成了观测站测点的制造和埋设工作。2306工作面于2018年3月13日开始回采,开采9号煤,由西向东仰斜推进,至2019年7月16日,工作面回采结束,累计推进长度为1 760 m,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2018年3月26日—2019年10月29日,地表岩移观测站共进行了18次导线测量和18次水准观测,取得了大量的原始观测数据,为地表沉陷规律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采动期间岩移观测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2306工作面岩移观测情况

观测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为:中纬ZT20R全站仪、中纬ZDL700电子水准仪。导线测量确定各测点的平面坐标,水准测量的测量精度为四等。各环节观测工作均符合《煤矿测量规程》及观测站设计说明书的要求。

3 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及规律

3.1 地表移动变形参数确定

2306工作面自2018年3月开始回采以来,地表沉陷变形剧烈,在工作面上方出现了明显的下沉盆地,在工作面开采边界外侧,地表拉伸变形显著,地表裂缝发育(如图3所示)。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工作面巷道外侧约70 m范围内地表裂缝最为发育,密集区裂缝发育间距为10~20 m,裂缝最大宽度为70 mm,未发现明显的台阶下沉。该范围以外,裂缝密度、宽度明显减小,通常在30 mm以下,距离工作面最远的裂缝发育于运输巷北侧约175 m处;在下沉盆地中部,压缩变形明显,地表伴有轻微隆起现象(如图4所示)。

图3 开采边界地表裂缝

图4 下沉盆地中部地表压缩变形

基于上述计算方法,计算不同采动时期工作面上方地表的下沉、倾斜等变化值,得出了地表岩移观测站最大移动和变形值,如表3所示。

表3 实测观测站最大移动变形值

根据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实测数据,采用曲线拟合法进行反复的求参计算,得到了应用概率积分法所需的主要参数,如表4所示。

表4 地表移动预计参数

3.2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本区域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地表沉陷变形剧烈,变形分布集中。采空区上部地表下沉量大,而边界附近下沉量则迅速降低,地表移动变形较为集中,边界外下沉较平缓,收敛缓慢。

2) 地表下沉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较大,拐点偏移系数略小。主要由于2306工作面推进速度快,覆岩离层、裂隙未得到充分发育,下沉值及下沉系数有所增大;开采期间覆岩在水平方向的移动明显滞后于竖直方向,致使采空区正上方沉降显著,开采边界以外下沉值较小,表现为主要影响角正切较大;拐点偏移系数小主要与工作面开采深度较大有直接关系。

3) 地表裂缝发育明显。现场产生了两种类型裂隙,一种是动态裂缝,在工作面前方动态拉伸区不断出现,间距通常为10~20 m,与回采线大致平行且呈弧状,裂缝宽度通常在5~20 mm之间,随工作面推进逐渐闭合。另一种是在工作面外侧地表拉伸区的固定裂缝,裂缝方向与采空区边界方向基本一致,宽度一般为20~40 mm,台阶状下沉不明显。

4 结 语

1) 根据莒山煤矿2306工作面地表实测数据,对试验段工作面地表下沉值、曲率等参数进行计算,采用曲线拟合法和理论分析,得出了地表下沉系数、水平移动系数、主要影响角正切等关键参数,测定地表移动总延续时间为388 d。

2) 揭示了莒山煤矿薄煤层、综采条件下地表沉陷变形规律与特点:地表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下沉盆地陡峭,变形分布集中。

猜你喜欢

观测站煤层工作面
四川省甘孜州:航拍四川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低渗高突煤层开采保护层的可行性研究
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自动旋转式电缆槽设计
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煤层的厚度关系研究
荷兰 哈林维利特水闸 “TIJ”蛋形鸟类观测站
太原观象台站址迁移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分析
我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