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路径研究

2022-07-08董晓光东华大学团委上海201620

关键词:共青团体系改革

|董晓光|东华大学 团委,上海 201620

一、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研究视角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改革关系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否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2015年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后,共青团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时期,主要体现为从共青团中央领导机关到县域共青团、学校共青团等不同战线密集发布各级各类改革文件。以高校共青团为例,2016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各高校以此为依据纷纷推出了具体实施方案。这些改革方案文本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合力、形成改革举措,是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现实基础。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为研究视野,以下分别从现代化治理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主要研究视角审视高校共青团改革。

(一)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视角

高校共青团要放眼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宏观视野,在高站位上思考和面对高校共青团改革在群团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正确把握宏观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包括共青团在内的群团组织‘要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1]2021年10月,共青团中央明确提出深化共青团改革“总的思路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党和国家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

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关键在于重塑新时代团青关系。在新时代共青团改革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改革提出了“工作覆盖面”“工作有效性”“强三性、去四化”等具体要求。“工作覆盖面”是指工作关系中对青年的实际覆盖情况;“工作有效性”是指工作成效所体现的引领青年的效果;“强三性、去四化”关系到新时代共青团面向青年的整体形象,是对团青关系全面、深入的调整。郑长忠认为,共青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地位,“一是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特殊,共青团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与青年之间关系。二是共青团所联系的对象是青年,其交往方式与生存形态处于不断地迭代状态中。共青团是否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决定着青年与整个政治关系之间互动是否顺畅、有效”[3]。胡献忠也提出,“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共青团改革的价值意义在于重构团青关系,参与多元治理”[4]。因此,重塑团青关系是共青团改革的根本所在。青年是现代化治理的活跃因子,从人才流动规律来看,高校共青团是青年人走向社会的重要出口,其联系服务青年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很大程度上直接作用于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在宏观视野下,高校共青团要始终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以改革重塑团青关系进而密切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关系为重点,充分把握改革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真正做到“既把青年的温度如实告诉党,也把党的温暖充分传递给青年”[5]。

(二) 共青团及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观视角

高校共青团要在区域现代化治理的中观视野下,以服从服务于共青团及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基本任务,把握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定位与资源。区域性既可以指一定范围的地区、区域,也可以抽象指代对一定范围及群体的覆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这是结合上海市区域治理作出的科学定位。上海市要“不断在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为‘中国之治’贡献基层实践和‘上海智慧’”[6],这是对上海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具体要求。服务区域治理的定位与具体要求也应成为上海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

高校共青团改革是共青团改革总盘子中的区域性改革,呈现局部、环节、群体上的中观视野的改革特征。作为共青团改革大局中的一部分,高校共青团改革应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回应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所提出的改革要求。例如,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以及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时尚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城市发展定位,以及综合性节点城市所布局的“五大新城”建设要求。高校共青团改革不仅要与全团及学校战线整体工作相关的政策、文件要求主动对标,构建系统性对策体系;还要积极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作用,充分互联互动互通。上海高校团组织应与整体要求自动对标,找准工作着力点进而盘活工作资源,为实现地区发展目标提供青年人才,为青年人干事创业提供平台助力。因此,在改革的中观视野下高校团组织要努力将区位发展优势转化为改革特色优势与事业发展的平台及资源。

(三) 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视角

在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视野下,高校共青团要以配合协调高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战略选择,形成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动力与机制。高校共青团改革应该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目标和主要任务,充分履行教育教学工作战略配合者职责,“在广阔的课外空间以及网络空间,高校共青团可以为学生提供自觉、自主、自育成长的平台载体,提供组织归属和组织化成长空间,拥有着可为、能为、应为的广阔天地,又是服务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主角”[7]。高校共青团要在教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履行其职能。

高校共青团融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统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供给、需求两个端口。高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提高教育供给端供应水平“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以及“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8]。高校共青团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包括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也包括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这揭示了高校共青团能动作用的空间:要把握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两条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高校“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9]。因此,从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微观角度看,高校共青团改革应聚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做好战略配合工作,引导青年全面成长成才。要关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尤其是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要着眼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现代化治理带来的全面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创新改革措施为团员青年与时俱进地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并通过改革实践形成制度化设计,进而提供改革的动力与机制。

二、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现状及关键问题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共青团在全团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源头性地位,是事关共青团改革全局成败的关键环节。2021年10月18日,共青团中央深化改革动员部署会指出,《共青团中央深化改革方案》已经党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题审议通过,标志着共青团改革已经进入改革深化时期。自2017年《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以来,高校共青团改革已经走过五个年头。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现状及关键问题是进一步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现实起点。

(一) 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现状

以《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与五所较早实施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高校为研究对象,对高校共青团改革措施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凝聚当前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理性共识,集聚改革经验,为高校共青团下一步深化改革决策提供一揽子参考。

1.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制度设计趋同,主体性特征不明显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文本是改革对策体系的集中呈现,体现了高校共青团的改革制度设计。从内容方面来看,教育部及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涵盖五个方面,提出十五条改革举措。具体落实在高校,中山大学团委提出了五个方面十七条改革举措;山东大学团委提出了四个方面十七条改革举措;同济大学团委提出了五个方面十五条改革举措;华东理工大学团委提出了五个方面十五条改革举措,中国农业大学团委提出了五个方面二十二条改革举措。以这五所高校的改革实施方案的文本为研究样本,共计形成二十四条改革对策。其中,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依照《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改革对策的基本框架进行了主体设计;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大学的改革方案则形成了具有高校主体性特色的框架结构:中国农业大学提出从“全面加强共青团机制建设”“全面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全面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加强共青团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五个方面设计改革对策,山东大学提出从“加强党建带团建”“创新基层共青团组织建设”“把握思想政治引领核心任务”“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四个方面作具体设计。不难看出,改革对策围绕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方式方法、团干部队伍建设、强化保障和支持五个方面,改革制度设计趋同。立足学校共青团特色工作和人才培养特点、具有高校主题特征的改革制度设计明显不足。高校共青团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战略配合者,应该更加强调实施方案在具体高校的适配性,进而形成更多具有高校主体特征的制度性设计。

2.高校共青团改革措施注重“问题性”与“结构性”相统一

从具体改革措施来看,研究文本共计形成一百零一条改革措施,既有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高频共识性措施,也有结合实际进行的原创性措施;既有针对具体问题或者高校共青团工作某一方面提出的解决办法,如“增强共青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改革完善团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等,也有着眼改革全局作出的“制度化”“系统化”的工作设计,如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等。根据样本数据统计,其中“团干部队伍建设”相关条目十五条、“加强党建带团建”相关条目八条、“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的思想引领工作体系”相关条目七条、“构建项目化、扁平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优化资源条件保障机制”“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相关条目六条、“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机制”相关条目五条。除以上较为集中的相关条目以外,同济大学“健全针对困难学生的多样化、常态化帮扶机制”、山东大学“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内涵”、中山大学“继续推进‘展翅计划’大学生实习见习计划”等,从帮困助学、校园文化建设、实习见习等方面丰富拓展了现有改革措施体系。因此,从高校共青团改革措施的针对性来看,既要注重表层问题的解决,又要聚焦青年需求的多样性、教育教学及服务需求的复杂性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

(二) 高校共青团改革面临的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10]高校共青团改革不仅要注重解决表面的现实问题,更要解决深层次的制度性、体系性问题。共青团改革,首先要始终聚焦克服“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其次要聚焦做好团的所有工作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即“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11]。上述两个方面概括了高校共青团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

1.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要提供表层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高校共青团改革面临诸多表层的现实问题,如“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这一类问题的根源是失常的团青关系。要推进改革就必须重构新时代团青互动关系。具体来看,“去四化”的落脚点在于密切团青关系,应不断强调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群众组织的基本属性,重点解决“脱离青年学生这一本质问题”。“机关化”“行政化”问题主要是针对改革共青团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而言,体现在改革方案中,诸如“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高校共青团工作活动‘众创众筹众评’制度”等探索,有望成为新时代共青团联系、组织服务青年的有效模式。“贵族化”“娱乐化”问题主要是针对共青团改革基层组织制度、工作方式方法创新而言,体现在改革方案中,如“落实和完善团的代表大会制度”“深化学联学生会组织改革”等措施,有助于很好地解决“服务少数精英群体”与“服务广大青年师生”之间“覆盖面不足”的现实矛盾;“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工作体系”“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等措施,可以有效优化共青团服务青年师生体系及内容,进而优化团青关系。

2.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要做好根本性问题的制度性设计

高校共青团还要在改革创新中将共青团改革引向纵深处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具体呈现为制度性设计。以三个根本性问题为例,具体分析如下:(1)共青团改革聚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就是要聚焦思想政治引领与价值引领的主责主业。尽管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已经在改革目标中明确了“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学生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定位。但是,正如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在共青团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论述的那样,共青团工作依然存在未对“聚焦到什么程度”形成清晰的判断,以及“把手段当成目的”等问题。共青团落实为党育人的要求时,“很多时候是润物无声地做工作”,是做“争取人心的工作”,本质上是为共青团面向青年师生更好发挥基本职能所开展的增加组织、联系、服务等方面有效供给的改革。(2)共青团改革要履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就必须在高校共青团改革中强化政治引领。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只将思想政治引领与价值引领作为核心要义,还没有充分彰显“政治引领”的根本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指出,“不要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政治性是共青团第一位的属性,政治引领也是第一位的。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重点要在政治引领上下功夫。应从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高度,依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空间,做好政治启蒙、引导青年政治参与,“把最大多数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尤其要注重“强化政治引领”的制度性设计。(3)明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共青团改革工作主线要求高校共青团着力提升“大局贡献度”。要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视角、共青团及区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观视角以及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视角展开分析,进一步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围绕高校育人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实际上也还应该形成三个层次,要在“围绕高校育人中心”并“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上,聚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需要,不断实现共青团联系、组织及服务的迭代更新。

三、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路径体系

结合高校共青团改革探索,不难发现:适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就是在职能定位、工作方式方法以及服务路径等方面,聚焦团青关系“供给—需求”的动态平衡,并在改革实践中覆盖“问题性治理与创新”及“结构性治理与创新”两个方面,形成高校共青团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改革对策体系,并通过具体细化的改革措施,推出高校共青团组织、联系与服务青年的项目或活动。这一改革过程构建了高校共青团改革路径体系(图1)。具体分析如下:

图1 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路径体系

(一) 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要突出“问题性”与“结构性”相结合

在现代化治理视角下,高校共青团改革既要聚焦“问题性治理与创新”又要“聚焦结构性治理与创新”。其中,“问题性治理与创新”聚焦团员青年具体需求及得到满足的情况,往往体现为改革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结构性治理与创新”聚焦高校共青团组织联系青年产品及服务的结构性,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政治高度提出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往往体现为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化设计。

1.问题性治理与创新

这部分改革措施重点是解决当下共青团工作和组织运行中始终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方案文本呈现为问题导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措施。在改革对策上,具体体现为“切实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巩固和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推荐优秀团员作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等方面,旨在解决“团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够”“工作和活动方式单一,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群团干部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作风需要改进”等现实问题,是显现度较高的具体问题。

2.结构性治理与创新

这部分改革措施重点是从组织运行、体制机制等方面解决“激发共青团的活力和更好地面向团员青年”的问题,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共青团。改革方案文本呈现为结构导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探索。在改革对策上,诸如“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的思想引领工作体系”“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行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师生制度”等改革措施,强调了共青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年改革对策的结构性问题,旨在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 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要把握好团青关系建设的供需规律性

所谓规律性,是指注重团青关系“供给—需求”双向互动。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践中,要充分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有机结合。

1.供给端口

围绕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高校共青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广泛组织开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品牌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文化艺术熏陶”“综合素质锻炼”“校园民主管理”等特色产品和服务。结合高校共青团改革文本来看,“加强党建带团建”“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的思想引领工作体系”就是“供给端口”的标准化产品和服务。

2.需求端口

高校共青团改革坚持需求导向,即“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青年有什么需求,团组织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11]。在改革方案文本中体现为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长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以研究样本来看,中国农业大学“完善青年学生建言机制”、山东大学“完善学生权益维护工作体系”就是从“需求端口”思考设计提出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要在“供给—需求”双向互动中把握改革对策之间的平衡。始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成长成才:既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导向,贯彻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群体的期望和要求;又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注重提升青年获得感。

(三) 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要树立双向思维

任何改革在本质上都是资源重组和优化的过程。优化高校共青团资源配置,要充分树立双向思维,即聚焦供给端口的供给侧思维以及聚焦需求端口的需求侧思维。

1.供给侧思维

供给侧思维的内涵是增强高校共青团各项服务的供给结构对青年师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在互动中实现高校共青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年的体制机制及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比如,根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团组织要系统开展基于高校特色文化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项目设计。又比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要求,团组织要系统思考产品及服务如何融入开展劳动教育。这些制度供给会衍生新的实际需求,高校团组织应相应地创新工作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改革实践。

2.需求侧思维

需求侧思维的内涵是高校共青团要关注青年成长成才不断扩大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提供青年人喜闻乐见,便于入耳入心入行的产品和服务。当前,青年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流方式和聚集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团的组织设置要适应青年需求的新变化,联系服务青年的产品及服务也要做市场细分从而提供个性化设计。在改革实践中,要改掉团组织工作方式中不适应青年思想和活动社会化的部分做法,树立“当好店小二”的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要纠正某些团干部脱离普通青年群众的倾向,注重产品和服务项目的“售后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汉服、动漫、网游等新生代青年文化需求成为共青团改革,尤其是高校共青团改革必须回应的普遍性、成长性需求。这样的新生代需求推动高校共青团不断革新供给体系,形成细化的改革措施。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改革措施的分析,从“表层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以及“根本性问题的制度性设计”两个思路,可以进一步厘清高校共青团改革过程中的团青关系“供给—需求”互动过程,有效区分高校共青团改革“问题性治理与创新”与“结构性治理与创新”改革措施。研究认为,高校共青团改革通过“供给”与“需求”端口之间的互动正在重塑新时代团青关系;适应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高校共青团改革具体呈现为“问题性治理与创新”与“结构性治理与创新”各有侧重的对策体系。高校共青团改革聚焦供给端形成供给侧思维,聚焦需求端形成需求侧思维,在这两种思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循环迭代,不断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

贺军科指出,“共青团要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中努力提高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贡献度”[12]。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改革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对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总目标,从现代化治理的宏观、中观、微观视角检视高校共青团改革措施之于总目标的贡献度,重构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团青关系。通过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路径体系,改革对策发挥协同作用,解决团青关系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并逐渐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新的平衡。观察高校共青团积极开展“问题性治理与创新”“结构性治理与创新”的各项改革措施对团青关系的影响,检视其团青关系互动成效,有助于实现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过程中对策体系的更新、迭代、升级。

猜你喜欢

共青团体系改革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最勇敢的决定最美丽的少年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改革之路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改革创新(二)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