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云南”图顺宁、永昌府界及蒗蕖、南甸土司治所新考四则
2022-07-08沈卡祥
沈卡祥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一、 府级界线订正
西南边疆地区长期存在的“土司陪嫁地”,不仅涉及各土司领地盈缩,而且会影响各级土司统辖政区幅员、界线的变化,甚至国界勘划。(1)方国瑜、尤中在西南边疆史地研究中已注意到“陪嫁地”对中越国界勘划的影响,参见方国瑜: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06—1307页;尤中: 《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175页。其中,明清时期耿马宣抚司与木邦宣慰司、景东土府与勐缅长官司两片“陪嫁地”,就对永昌、顺宁及景东府级界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笔者对当地进行土司地理考释后,以为《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以下简称“谭图”)(2)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云南”图,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48—49页。“云南”图中永昌、顺宁南部府界及顺宁府与景东直隶厅界线均应作调整。
(一) 顺宁、永昌府界
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标准年的“云南”图中,永昌府南端跨南汀河,领有镇康土州、孟定土府及喳哩江(怒江)以东的麻栗坝(果敢)全境。《清朝地图集》亦从谭图。(3)侯杨方主编: 《清朝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18年版,第180—182页。但笔者认为谭图中关于这一地区的府级界线值得商榷。
自明至清,永昌、顺宁二府府界有显著变化,这与耿马宣抚司、孟定土府和镇康土州三土司的隶属更迭及辖境变迁有关。建文三年(1401),明廷设孟定府,以刀浑立为土知府。(4)《明太宗实录》卷一五“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丙辰”条,《明实录》第6册,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印行,第271页。永乐七年(1409),“设镇康州,隶云南布政司”(5)《明太宗实录》卷九四“永乐七年七月戊子”条,《明实录》第13册,第1248页。。万历十二年(1584),析孟定土府地置耿马安抚司(6)耿马土司承袭亲供册载,明廷创设耿马宣抚司之时“将孟定附近耿马数村拨与管食”。《耿马宣抚司土职罕华基亲供宗图清册》,光绪十四年六月,耿马县档案馆藏,全宗号148,目录号1,案卷号14。,隶孟定土府(7)《明神宗实录》卷一五七“万历十三年正月庚辰”条,《明实录》第54册,第2892—2893页。。清顺治年间,镇康、孟定、耿马三司同隶永昌府。(8)《清史稿》卷七四《地理二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31—2334页。乾隆二十九年(1764),耿马宣抚司改隶顺宁府后(9)《清高宗实录》卷七〇七“乾隆二十九年三月辛未”条,《清实录》第17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96页。,永、顺二府南部府界发生改移。此后,三司隶属情况不再变化。因此,乾隆二十九年以后,清代顺宁、永昌二府南部之府界,即为耿马宣抚司与镇康土州、孟定土府界线,而永、顺二府府界的厘晰亦可通过三土司界线的考订实现。
《明史·地理志》载,耿马土司之辖境“西有三尖山,南有喳哩江,与孟定分界”(10)《明史》卷四六《地理志七》,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94页。。三尖山位于今耿马县城东端,而喳哩江(怒江)位于县境西侧,故《明史·地理志》记载当误。天启《滇志》亦载耿马宣抚司地“东至威远,南至孟琏,西至木邦,北至镇康”(11)天启《滇志》卷六《耿马宣抚司》,《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8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81a页。,说明明末耿马宣抚司辖境西端已达怒江东岸,且与木邦宣慰司毗连。乾隆二十九年,耿马宣抚司改隶顺宁府后,顺宁始“地处极边,界连外域”(12)⑩ 《清高宗实录》卷七二五“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丙午”条,《清实录》第17册,第1091页。。因此,明末以降的长时期内,镇康土州、耿马宣抚司和孟定土府自北向南,分领怒江以东“麻栗坝”的上、中、下三段。⑩由于耿马土司居中,位于镇康、孟定二司之间,故对三司连接界线具体走向的考察,可通过耿马宣抚司辖区、界线的复原来实现。
万历十二年明廷析孟定土府地置耿马安抚司至明末,耿马土司从孟定土府东部向西急剧扩张至怒江沿岸。耿马土司所属轩岗、轩莱、军弄、峨德等地,位于南汀河以西,被称为“河外四圈地”(13)“圈”为傣族土司内部的一类政区。。该区域初为镇康、孟定二司领地,后被木邦宣慰司侵据。嘉靖七年(1528),木邦宣慰使罕烈与云南缅甸、陇川等处纷争(14)《明世宗实录》卷九三“嘉靖七年十月戊辰”条,《明实录》第40册,第2165—2166页。,并攻入孟定土府,“据地夺印,令土舍罕庆守之,名为耿马,地之所入,悉归木邦”(15)《明史》卷三一三《云南土司一》,第8082页。。事后,明廷虽重设孟定土府,但其部分领地实际上仍为木邦宣慰司及耿马土舍所控制。耿马土司设立后,木邦与其联姻,并将四圈之“陪嫁地”相赠。傣文史籍《耿马土司史》载,1614年耿马土司护印罕闷金娶木邦土司之女西娥里为妻。木邦将四圈之地转赠耿马。(16)〔清〕 《耿马土司史》(同治傣文手抄本),杨铸编著: 《耿马历史资料汇集》(内部资料),1998年,第101页。
《耿马罕氏土司世系简谱》亦载,西娥里“从木邦出嫁时,陪嫁来部分地方归耿马土司管辖”(17)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编: 《临沧地区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页。。光绪八年(1882),云贵总督刘长佑曾奏称耿马“四圈地系罕氏祖业,所得木邦陪奁”(18)军机处档折件: 光绪八年七月一日,云贵总督刘长佑《奏报办理安插耿马土族告竣在事出力官绅请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献编号: 124090。。
转赠“陪嫁地”虽是土司间私相授受的传统和地方行为,但清政府对既成事实会予以承认。乾隆二十九年,云贵总督刘藻奏称“木邦又与耿马各土司毗连”(19)《清高宗实录》卷七二五“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丙午”条,《清实录》第17册,第1091页。。同年,耿马土司罕国楷令土目“罕朝玑在外域交界之滚弄江(即怒江)口把守巡防”(20)宫中档乾隆朝奏折: 乾隆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五日,调任湖广总督吴达善、云贵总督刘藻《奏报安插土目以靖边界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献编号: 403018565。,说明此时耿马土司领地西达“滚弄江口”。嘉庆《大清一统志》(21)清代部分史志和舆图显示河外四圈地为孟定土府所辖,或存在前后记述矛盾现象。如嘉庆《大清一统志》既有耿马宣抚司“西至旧木邦宣慰司界一百二十里”、镇康土州“南至耿马宣抚司界六十里”和《永昌府图》永昌府南端与顺宁府连接等,证明耿马土司与永昌府辖镇康土州毗连,并“隔断”永昌府属孟定土府的记载,也有孟定土府“东至顺宁府云州界”和“北至镇康土州界”,辖地越过耿马宣抚司向东直达云州的记述。类此,晚清孟定土司谱牒载孟定土司辖地东到“云州勐添地方篾笆桥交界400里”,《耿马土司地方史志》也载耿马西至“木邦交界200里,东北至万年桩与云州交界200里”。以上文献记载互有抵牾原因有二。其一,修史者未能完全更新地情信息。如上文所述,河外四圈地本为木邦侵占的孟定领地,后由木邦转赠耿马。对此,嘉庆《大清一统志》在“耿马宣抚司”和“镇康土州”条中有正确记述。而“孟定土府”条记述错误的原因是耿马土司为明廷析孟定土府地所设,有明一代其亦隶属于孟定府,“孟定土府”条错误沿用了明代孟定府辖境及隶属情况。此后,光绪《云南全省舆图》因循《一统志》的记述,未将耿马河外四圈地划入顺宁府,直到宣统二年《云南全省舆图》绘制时才得以更正。其二,耿马土司关于辖区的记载基于其实际管控而言,而孟定土府除记述实际辖地外,还重申了其历史上被明廷拆分、木邦及耿马邻司侵占之故土。参见嘉庆《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2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37b、601b、602a页;尹绍亭、唐立主编: 《中国云南耿马傣文古籍编目》,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9、595页;国家图书馆编: 《国家图书馆藏珍稀清代地图集汇编·云南全省舆图》(第三卷),西安地图出版社2014年版,第787—788页。亦载,耿马司辖境“西至旧木邦宣抚(慰)司界一百二十里”(22)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八三《顺宁府》,《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23册,第537b页。。可知此时耿马宣抚司辖地包含南汀河以西四圈之地,并直达怒江东岸,且清廷已予承认。
今镇康县治南伞镇紧靠中缅国界。“南伞”为傣语地名,“南”(婻)为贵族“小姐”之意,“伞”是“送”的意思(23)镇康县人民政府: 《镇康县地名志》(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61页。,合起来即“随小姐带来的土地”。结合傣文文献、地名志等,如图1所示,明末以来,耿马土司辖境西北部已达轩岗、轩莱和南伞一带。(24)镇康县人民政府: 《镇康县地名志》(内部发行),第5、70页。参照宣统二年(1910)《云南全省舆图》(25)〔清〕 云南防团兵备处绘: 《云南全省舆图》,宣统二年秋云南防团兵备处绘印,天津中东石印局印制。需指出的是,该图以小勐统河为永昌、顺宁二府府界的同时,又将耿马司界延续到南伞(即勐英)一带,二者存在矛盾。实际情况是,顺宁府应包括南伞附近地区。和《云南省地志·镇康县》(26)沈宝鋆: 《云南省地志·镇康县》,云南官印局1921年印制,第4页。等舆图资料可知,自乾隆二十九年耿马宣抚司改隶顺宁府以降,永昌、顺宁二府南部府界北段即耿马与镇康土司界。此界西起怒江,向东达南伞西北端,再折向东南至南汀河北岸之军赛,沿大雪山南麓均劳、勐止一线,最终在勐底西侧达云县与镇康交界处。
图1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永昌府与顺宁府南部府界资料来源: 底图参照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云南”图,第48—49页。
耿马宣抚司领地向西拓展到怒江东岸的同时,因其插花地割断孟定与永昌府的地域联系,导致孟定土府成为永昌府属“飞地”,而耿马与孟定之间的界线也成为顺宁、永昌二府南部南段的府界。清光绪年间耿马土司承袭亲供册载,其辖地“西至南滚河界一百二十里”(27)《耿马宣抚司土职罕华基亲供宗图清册》,光绪十四年六月,耿马县档案馆藏,全宗号: 148,目录号: 1,案卷号: 14。。可知,此时耿马、孟定二司南段以“南滚河”为界。据方国瑜实地调查,孟定与耿马原以孟定坝东端的“四方井”外山梁为界,清季被耿马侵占,以孟定坝中南公河(南滚河)为界,孟定土府割坝子之半属耿马。(28)方国瑜: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第874页。傣文史籍《孟定土司源流》载: 嘉庆十七年(1812)孟定与耿马发生械斗,耿马夺走孟定“东楞”(孟定上坝)从枯老坝的“组楞”(四方井)一直到南拱(罕洪)大片土地。(29)杨铸译: 《孟定土司源流》,尹绍亭、唐立主编: 《中国云南耿马傣文古籍编目》,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594页。《耿马土司历史》载,在土司罕朝瑷时,曾修筑驿道至南滚河边。(30)〔清〕 《耿马土司史》(同治傣文手抄本),杨铸编著: 《耿马历史资料汇集》(内部资料),1998年,第54页。罕朝瑷在任时间为乾隆三十六年至嘉庆八年(1803)(31)题本: 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署理云贵总督彰宝《为题请罕朝瑷承袭云南耿马宣抚土司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06-002248-0011。,这说明最迟于嘉庆初年,耿马与孟定二司便以南滚河为界。参照宣统二年《云南全省舆图》(32)〔清〕 云南防团兵备处绘: 《云南全省舆图》。等可知,嘉庆二十五年,耿马与孟定界,即顺宁、永昌二府南部南段府界,应西起今南汀河与怒江交界处,向东沿南汀河至今中缅国界,再顺今国界往北,在今耿马县南宋里村附近折向东南,再沿小勐统河向东南,复经南片河向东,在遮哈以北过南汀河,经南滚河折向东南之耿马大山,最后向西南沿耿马大山山脊直达怒江东岸。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自乾隆二十九年以降,永昌府南界并非如谭图所示跨南汀河及领有今镇康县南部大片地区,该地实为顺宁府辖属耿马宣抚司河外四圈地。耿马土司辖地西部直达怒江东岸,从中隔断了永昌府与孟定土府的直接联系,并致使永昌、顺宁二府南部府界又分为南、北两段。
(二) 顺宁府与景东直隶厅界线
嘉庆《大清一统志》载,缅宁厅“东至戛里江二百里”(33)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八三《顺宁府》,《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23册,第537b页。。“戛里江”即戛里段澜沧江之称。《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云南”图顺宁府与景东直隶厅也以澜沧江为界,但该画法有待商榷。
景东在明代为府,“康熙四年,置流官,设掌印同知。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隶厅。”(34)《清史稿》卷七四《地理二一》,第2336页。宣德五年(1430),明廷在今临沧市一带“置云南孟缅长官司”(35)《明宣宗实录》卷六七“宣德五年六月乙亥”条,《明实录》第11册,第1575页。,景东府隔澜沧江与勐缅司分界。乾隆十一年(1746)十月,勐缅长官司土舍争袭,夷民肯请归流,清廷遂“将猛缅土司裁汰”(36)题本: 乾隆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云贵总督张允随《为云南猛缅地方改设流官题请顺宁府右甸通判移驻猛缅添驻杂职等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06-000778-0010。;十二年,置缅宁厅,设流官,隶属顺宁府(37)《清史稿》卷七四《地理二一》,第2334页。。由此,明代勐缅长官司与景东土府界就成为顺宁府与景东直隶厅之间的府级界线。
但是如图2所示,跨澜沧江的今临沧市平村乡“四脚马”地区,一直流传着四百多年前景东土府陶氏将“秧陶”姑娘嫁给勐缅土司俸家时,秧陶“要一块晌午包(陪嫁地)”,景东土司便把“四脚马”这块面积为306平方千米(38)临沧县人民政府: 《临沧县地名志》,1984年,第108页。三边插花的三角地划给了勐缅的故事。(39)相传,秧陶在送嫁途中自杀身亡,但勐缅土司对“四脚马陪嫁地”的所有权未变更。从西南地区的地方“习惯法”来看,“陪嫁地”产生后,其所有权归夫家所有,夫家可自由当卖,女儿死了也不退还。参见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四川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 《凉山彝族自治州普雄县瓦吉木乡社会调查报告(初稿)》,1962年,第74—75页。有载:“四百多年来,它一直属于临沧管辖,但平村(即‘四脚马’)人民一代代传说平村的外婆家是景东。”(40)潘其昌: 《陪嫁姑娘的胭脂地——平村》,临沧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编: 《临沧县文史资料(第3辑)》,临沧气象局印刷厂1995年印制,第209页。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土司间联姻赠送“陪嫁地”的情况通常发生在相邻土司之间。联系勐缅邻封土司中只有景东土知府为陶氏(41)〔清〕 毛奇龄著,杨东甫、杨骥校注: 《蛮司合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2页。,平村孤悬澜沧江以东而当地传说其外婆家在景东且四百多年来临沧一直管治“四脚马”地,宣德五年此地“置云南孟缅长官司”,以及清乾隆十一年改土归流等情况(42)乾隆十一年改土归流后,缅宁厅既然继承了勐缅长官司领地,说明其已以官方的名义承认了因土司“陪嫁地”而改变的府级界线。可推知,无论明末清初的勐缅长官司与景东土府,还是清代置缅宁厅后顺宁府与景东直隶厅,都不能完全以澜沧江为界,而要将今临沧平村乡,即明末清初景东土府和勐缅长官司联姻转赠勐缅长官司的“陪嫁地”考虑在内。因此,谭图“云南”图所示清嘉庆二十五年顺宁、景东二地南部界线应改为自缅宁厅圈内东侧跨澜沧江,向东过勐乐河,在勐乐(属景东土府)西南转向西北,经界牌,最终抵达澜沧江,再沿澜沧江向北延伸。
图2 明后期景东土府陪嫁勐缅土司“四脚马”地资料来源: 底图为云南省测绘局编制《云南省地图集·临沧县》,1982年,第83页。
二、 土司治所、驻地订正
(一) 蒗蕖土舍驻地
蒗蕖土知州位于滇西北滇川交界。清顺治六年(1649),土知州因兵燹遗失号纸,清廷降土知州为“土舍”管理地方。此后,土舍阿为柱有功,“于道光十九年六月间,由各地方夷民叩恳援照旧例,详请具颁给号纸、印信祗领任事供职”(43)题本: 光绪四年四月十五日,云贵总督刘长佑《题为核明阿国宝年已及岁夷众悦服请准承袭云南永北直隶厅蒗蕖土知州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3-11892-005。,恢复了土知州职衔。谭图所示明代蒗蕖土州(44)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78—79页。及清代蒗蕖土舍驻地(45)清顺治六年至道光十九年间,蒗蕖土司以“土舍”任事,管理地方,同时,蒗蕖州也变为“蒗蕖废州”。因此,这一时期内,土舍虽仍管地方,但“蒗蕖废州”已不属国家经制政区,故从原土知州“治所”改称土舍“驻地”。参见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九七《永北直隶厅》,《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623册,第714a页。,均位于今宁蒗县政府所在地大兴镇,龚荫亦持此观点(46)龚荫: 《中国土司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1页。。这或与民国六年(1917)民国政府于白蕖坝大八村(今大兴镇)设宁蒗县佐,以及1950年之后宁蒗县政府驻扎于此有关。(47)宁蒗彝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宁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攀枝花新华印刷厂1991年印制,第4页。但是爬梳各类史料,笔者未见蒗蕖土州曾设治于今大兴镇的记述。
参考清末宣统二年《云南全省舆图》(48)〔清〕 云南防团兵备处绘: 《云南全省舆图》。和民国《永北县全图》(49)龙云、卢汉修,周钟岳纂,李春龙、牛鸿斌点校: 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九《现行设治区域图·永北县全图》,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等地图资料,蒗蕖土署在跑马坪至大村街之间交通要道上,此处今可见宁蒗县新营盘乡东风村,且东风村尚遗存土司衙署房舍三间(100°54′54″E,27°10′54″N,H 2 598 m)。再者,1950年以前,东风村因其为土司衙门所在地还得名“衙门村”。通过晚清舆图、地名称谓及实地调查情况可以确定,晚清时蒗蕖土司治地仍在今东风村。对于衙门村蒗蕖土司衙署修建的时间,《中国文物地图集》认定其修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50)国家文物局主编: 《中国文物地图集·云南分册》,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从蒗蕖土司衙署遗址遗存状况来看,修建于嘉庆十九年之说有一定可信度,而蒗蕖土州于衙门村立署的时间应当更早。
明清以来,滇川藏交界地带受藏文化影响,土司多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制度,如木里安抚使轮驻木里、康坞、瓦尔寨三大寺,三大寺即土司衙署。(5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木里藏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组: 《木里文史》第1—10辑,凉山州红旗印刷厂1987年印制,第45—84页。蒗蕖土州和毗邻的永宁土知府,均按传统由土司长子世袭土司职务,掌行政权,次子世袭喇嘛寺堪布职,掌宗教大权(52)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 《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社会及其母系制调查》(宁蒗县纳西族家庭婚姻调查之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且堪布驻扎的喇嘛寺通常也设在土司衙署附近。清代衙门村建有萨迦寺,为蒗蕖境内宗教活动的中心。关于衙门村萨迦寺修建的年代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修建于清代(53)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宁蒗彝族自治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页。,一种认为其由活佛职嘉那布主持,始建于13世纪(54)宁蒗彝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研究室: 《宁蒗大事记》,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第43页。。鉴于藏传佛教萨迦派传入该地的时间早于明末清初兴起于滇川藏交界地区的黄教,所以萨迦寺修建应早于明末清初。也就是说,从明代蒗蕖土州设立后至20世纪50年代民主改革,衙门村应一直是蒗蕖土司驻地。
(二) 南甸宣抚司治所
依“云南”图显示,南甸宣抚司衙署位于今梁河县政府所在地遮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明初,南甸土知州“司治故为府州地,在半个山下”(55)〔清〕 屠述濂纂修: 乾隆《腾越州志》卷一〇《边防》,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页。,指今梁河县曩宋乡大地村。该村有衙门遗址,现残存石条、柱础、石狮子等(56)梁河县人民政府: 《梁河县地名志》,1994年,第38页。,又名“老官城”。正统九年(1444),南甸土知州升为南甸宣抚司后(57)《明英宗实录》卷一一七“正统九年六月癸未”条,《明实录》第16册,第2360页。,土司刀乐硬南迁司署于团山(又称“蛮干”或“上城”),在今南甸九保街小团坡建衙门。(58)《南甸司刀龚氏世袭宗谱》,德宏州志编委会办公室: 《德宏史志资料(第一集)》,德宏州团结报社印刷厂1985年印制,第202页。清乾隆四十年(1775),为控御边境土司和防范缅军,清廷在南甸“设都司守备各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六员带兵一千名分驻防守。该处屯兵数多兼之民夷杂处”,移腾越州判“住在同城”处理民事。(59)奏折: 乾隆四十年闰十月十六日,署理云贵总督图思德《奏请将腾越州判移驻南甸以资弹压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3-0350-032。是时,“营规废弛,将骄兵横,夺取民财,调戏妇女,歧视少数民族。都司管应龙,本司城人,不能制,司署至不能举火者累日。乃共议迁司署于永安新城。”(60)《南甸司刀龚氏世袭宗谱》,德宏州志编委会办公室: 《德宏史志资料(第一集)》,第209页。乾隆《腾越州志》亦载:“宣抚世居蛮干,在司东,今移永安,在司西……乾隆中,移驻防兵及州判于司,思氏请于官,撤其故署堂归永安。”(61)〔清〕 屠述濂纂修: 乾隆《腾越州志》卷一〇《边防》,第134页。今梁河县有“新城”村,即因南甸宣抚司署迁设于此而得名。(62)梁河县人民政府: 《梁河县地名志》,第68页。咸丰元年(1851),南甸宣抚司河东地区“出妖人”,率众围攻永安,司署被焚,土舍刀继绪(63)咸丰二年,南甸土司刀鸿绪病故后,堂弟刀继绪护理代办。参见题本: 咸丰二年三月十八日,云贵总督吴文镕《为题请刀鸿绪之妻盖氏抚孤刀继绪护理代办管理云南永昌府腾越厅属南甸宣府司事务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号: 02-01-006-005088-0050。暂移司署于罗卜丝庄蛮东。后来刀氏“率司署全体回治田心,草创司署以居,号曰遮岛(即下城)”(64)《南甸司刀龚氏世袭宗谱》,德宏州志编委会办公室: 《德宏史志资料(第一集)》,第210页。。此后,南甸宣抚司衙署一直设置于遮岛。
南甸土司历史上司治团山(九保)、永安新城和遮岛,三地位置呈三角形。(65)尤中: 《南甸土司辖境及其驻地的变迁》,《民族学报》1981年第1期。因谭图清时期“云南”图以嘉庆二十五年为准,故宣抚司设衙于新城村,绘于今梁河县政府驻地遮岛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