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汕地区创祖故事的类型及文化意蕴

2022-07-08卢晓娜

岭南文史 2022年1期
关键词:宗族潮汕文化

卢晓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而又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潮汕宗族创祖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从宗族叙事的角度出发,溯源寻根,收集各种潮汕创祖故事,通过归类分析探究其文化意蕴,促进潮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大的意义。

一、潮汕地区创祖故事的类型分析

搜索潮汕文化的相关资料,发现创祖故事大多是散落在一些地名故事、宗族由来、姓氏介绍和一些族谱中。通过田野调查和各种资料收集,整理了100多个潮汕各地区的创祖故事,按照最初创祖原因进行归类,分成十种类型,每种类型以一个代表性故事为例整理如下。

潮汕宗族创祖故事类型简介

续表

在整理归类中发现,十种类型中,前四种类型择地创祖、官宦创祖、避乱创祖、避祸创祖占了大部分,特别是择地创祖和官宦创祖几乎占了一半,避乱创祖、避祸创祖大约占四分之一,后面诸如守墓创祖、围塭造田创祖、吉兆创祖、授拳创祖等都是少数个案。但无论哪一种类型,都跟与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地方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透过后人在认祖归宗的各种情感因素和心理因素理解,更有意义,也更合理。

二、潮汕地区创祖故事的文化意蕴

《朱子家训》有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是同人类的生存以及自身崇拜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以姓氏为线索解读宗族的迁徙分布及创祖故事的文化意蕴,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做好传承与发展工作。

(一)创祖路径:由中原入闽南,辗转入粤东

潮汕民间有“潮汕人,福建祖”“陈林蔡,天下居一半”等说法。潮汕陈氏在追述族源时,大部分自称为“颍川世家”。考陈姓之始祖,乃周初封舜之后出胡公满于陈,秦汉时并散居于颍川、汝南、东海广陵诸郡。陈氏来自中土,从福建迁移而来,遍布潮汕各地,位居潮汕第一大姓。唐高宗李治(650-683年在位)时,陈政率兵入闽平息叛乱,其子陈元光率领5600名府兵、123员将校,共58姓,定居今漳州、潮州一带。陈元光被后人称"开漳圣王",陈姓先民也在这时进入今揭阳地区定居。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海阳县渔湖都有陈希伋落居。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7),福建莆田涵头村陈泰初任潮州府通判,举家迁到海阳县,后迁于渔湖都古家洋。其长子、次子分创仁和、玉宫、西洋陈、旧寨、半洋、华清、新亨,三子迁凤塘,四子迁惠来一带。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1),福建莆田陈十一郎开创古溪十八乡。明代,玉田公(陈十一郎公第九代裔孙)分创玉寨。潮汕地区其他姓氏的创祖路径也类似陈姓,因为各种原因由中原入闽南,辗转入粤东至潮汕地区创祖定居,繁衍生殖,开枝散叶。

(二)创祖原因: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溯源寻根,潮汕人的远祖,可追溯到秦击并南越后,大批中土移民陆续南迁,散落在闽南粤东一带。其中有些移民是秦为加强统治,采取战略性移民措施;有些是被流放南来;有些是跟随赵佗的南越王朝的远征军,就地落籍。在赵佗王朝的统治下,南方汉人以近一世纪的繁衍生息及教化,原本相近的移民群落各自逐渐形成宗族,声应气求,合群日众。至东晋尤其是两宋后,因灾荒、瘟疫、战乱等原因,中原各地人口又大量迁徙闽粤各地,史称“衣冠南渡”。在各种创祖的类型中,迁徙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以“择地创祖”也在诸多创祖类型中排第一位,特别是在农耕年代,选择一块肥沃又水源充足的土地,无疑是生存的首要条件;而如何择地,则与当时人们的习俗和信仰密切相关。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客家人一般依山而居,山里人家大部分为客家。如相传徐氏一支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从丰顺县埔头徐迁到揭阳桂岭柏旺村,因路途跋涉,在树下歇息,做了一美梦,醒来见四面环山,景色秀丽,便在此创寨,取名白梦,后以客家话谐音,改为柏旺。而潮汕吴氏则更喜欢傍水而居,在村名上也是都带水。如明初,福建莆田钱波吴实翁携眷入潮,来到揭东青溪村,见此处双溪汇流,土地肥沃,遂定居于此。因周围长满绿竹,且滨临榕江,取名青溪。在唐宋时期,从福建大量迁入潮汕地区的吴氏,临水而居,取名带水,如曲溪、玉湖村、南潮村。在历史动荡、战乱时期,为了生存,也有不少移民因为避乱或避祸来到潮汕地区创祖,有些甚至隐姓埋名或改姓避祸。如揭阳榕城区东郊凤围村一支颜姓是由邢姓避祸改姓的。东郊凤围村邢氏宗祠门前悬挂三大灯笼,分别丹书“邢”“连”“颜”三字,人称此为“三姓祠”。凤围村邢姓创村始祖原是福州府福清县人邢敦素,南宋绍兴初任广东提举使,后于潮州府海阳县渔湖镇西部一地方定居,命名为下围,后雅称为凤围。元代,邢敦素的第七世孙兄弟三人因犯事,受一些事牵连,其中两兄弟改为连、颜二姓。没有改姓的后来迁至今揭东新亨硕榕邢厝村定居。总之,虽然创祖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安定,让子孙后代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官宦创祖:一种在认祖归宗备受推崇的类型

潮汕林姓宗族人数甚多,仅次于陈,揭阳历来有“林半县”之称。林姓属帝王赐姓,大部分林姓族谱皆言始祖为商末被纣王剜心的忠臣比干。传说他怀孕三月的妻子逃至河南长林石室,生下一子,武王克商后,其子被赐姓林名坚,林坚被认为林姓始祖。林禄则被认为林姓入闽第一人,莆田开基祖林茂至八代为林攒,攒七传至杞。杞亦生九子,“皆成进士,也皆出任知州,世称宋九牧”。所以,潮汕林氏宗族祠堂中间的匾额基本都镌刻着“九牧世家”,以此昭显自己宗族的祖源。揭阳渔湖港口村林姓源于宋末,林壮父(祖系唐九牧端州刺史苇公后,在福建莆田移居揭阳南港)任广东海阳县丞,揭阳县令。择渔湖都化龙桥东南约一里之莲花地创乡,名曰江灏,古称南港。士耸公祠是南港林氏始祖祠,记载了林氏前贤栉风沐雨开基创业,后昆继起,发扬光大的历史。其进门两根石柱上,贴着一幅九牧林氏传下的名联:“唐宋元明十二状元三宰相;诗书礼乐八百进士五封侯”。普宁林尚书林姓约在明万历八年(1580),由洪阳移民迁此创村。相传曾有一位姓林的尚书出巡经此,故此地命名林尚书。用官职来命地名比较少,除表达人们对此事的纪念外,更深层次还说明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往往会有“官职崇拜”的情结。

先祖如果有仕官名贤的宗族往往更容易成为地方望族,更有地位,族人也会觉得更高贵,更荣耀。所以在情感和心理上,后人在认祖归宗上更倾向于官宦世家。这些因素在潮汕的祠堂可见一斑。从潮汕现存宗族祠堂的建筑和装饰看,先祖有仕官名贤的祠堂通常门口有旗杆斗座、石牌坊、石鼓、石狮等,厅上悬挂的牌匾和柱子的楹联大多出自名家手笔,有些还是御赐,这些都世世代代彰显着先祖的显赫地位和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给人以神圣、崇高、庄严、肃穆的意境,令人肃然起敬,这些家族的后代自然也是无比自豪。如揭阳市榕城仙桥篮兜郑氏人文鼎声,有一门三进士、五代六举人。郑氏家庙保存了三块明代牌匾:状元林大钦题的“金马玉堂”,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题的“柏音如在”,礼、吏、兵部尚书湛若水题的“泽水苕流”。这三块匾被评为全国名匾,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榕城许氏宗祠(许国佐祖祠)建筑为榕城祠堂之最,有御封石制的三山门,门上有对联:“门高不仅能容马,地广须知可植槐”。中厅上的牌匾是乾隆皇帝御赐:重宴鹿鸣、科甲济美、源远堂。许氏宗祠的独特建筑和历史文化都是揭阳的“文化瑰宝”,值得后人敬仰、研究和传承。

三、讲好创祖故事,传承优秀潮汕文化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潮汕地区创祖故事折射出先辈的艰难生存历程和智慧光芒,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讲好潮汕创祖故事,在传承传统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中有着积极作用。

(一)挖掘创祖故事,让潮汕文化薪火相传

每个宗族的繁衍发展,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在各村落的祠堂和族谱中记载着许多勤劳拼搏、机智勇敢的创祖故事,是珍贵的地域文化。“人必有宗,祭必有祠”。中华民族是个重视慎终追远、怀故敬祖、崇尚孝道的民族,几乎每个宗族都有祠堂。祠堂的牌匾、堂号、堂联、家训都浸染着伦理亲情道德,集中记载着先祖念本思源、敦亲睦族、立身处世、弘扬正气,对后人劝诫说教等,基本是围绕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的儒家伦理价值观,既有道德教化作用,又有激励和警示作用,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可以挖掘潮汕地区创祖故事,加以分析、归类,编纂乡土教材。要注意批判性地继承,精选创祖故事进校园,以教化和传承为理念,让后人寻觅先贤足迹,汲取文化精髓,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培养高尚的气节和社会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让优秀的潮汕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讲好创祖故事,教化民俗,培养家国情怀

《礼记》上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常说不能忘“本”,经常把宗族比成大树,祖宗是根。明代霍韬在其亲订的《家训》中就强调说:“凡我孙子暨我妇女,仰我考祖如木同根,如水同源。”没有先祖当年的开基,也就没有现在子孙的安定享福,一个宗族兴旺发达,离不开祖先的奋斗。人们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返本求源心理,这种崇尚先祖的心理在西方同样也存在,英语中的“家谱”一词是family tree,字面直译就是“家族之树”,正所谓“树有根、水有源”。宗族文化承载着血脉相承的道德规范,无论古今中外宗族故事对培养孩子家国情怀、教化民俗、强化社会治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通过各种宗族创祖传说、崇尚孝道事例、漂洋过海拼搏的事迹、家训传承等故事教化和激励青少年,让他们以家族名人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文化自信并增强为家族奋斗的责任感。结合宗族创祖故事建构起以“闯”“拼”“勤”“诚”为核心的新文化价值体系,在保护、传承、发展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写好创祖故事,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庾信的《徵调曲》有名句:“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它告诉人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喝水不忘挖井人。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前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财产一定要好好珍惜。潮汕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诸多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性。特别是在汕头开埠后(1860年潮州辟为通商口岸,在汕头开埠互市),海外贸易活跃,许多潮人登上红头船“过番”,有“番畔钱银唐山福”的说法。到近代,潮汕地区成了国内最大、最著名的侨乡之一,一些海外习俗被带回来,所以,从文化渊源而言,潮汕文化应该是在强盛的中原农耕文化基础上,吸收涵化海洋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而逐渐形成的,潮汕“时年八节”“民间崇拜”等古俗都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改革开放后,潮汕地区又有许多人外出谋生,农村成了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阵地。慢慢地,随着村民搬迁、老寨荒芜,高楼重建、祠堂功能退化、传统丢失、宗族故事湮没于民间,如有些碑刻诗文、潮汕民俗和潮语童谣已经失传。

近年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抢救潮汕文化!如何让潮汕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成摆在我们的面前。可以从宗族叙事的角度,溯源寻根,收集潮汕地区各种创祖故事,整理、分析、探究其蕴藏的文化价值与教育意义,结合时代需求,把潮汕宗族创祖故事蕴含的理念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批判性地继承,编纂乡土教材,让潮汕文化进校园,拓展各科教学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1][4][5][11]郭伟川:《岭南古史与潮汕历史文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32、141、145、134—135页,2012。

[2][8][9][10]揭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印:《揭阳百家姓》第1、28、241、282页,2018。

[3][12][14]《榕城祠堂览胜》,中国文史出版社,第235、223—230、12页,2014。

[6][7][13]《揭阳市地名志》,人民日报出版社,第209、237、182页,2002。

[15]冯尔康、阎爱民:《中国宗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第4页,1996。

[16]林凯龙: 《潮汕古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第35-39页,2016。

猜你喜欢

宗族潮汕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潮汕火锅怎么牛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潮汕话的发展现状及保护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