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调整全球部署
2022-07-08孟华
文 / 孟华
中国市场的逆势增长,已经大大提高了在本田全球规划的地位;而在美国市场则更追求“当下”。2022年的本田,已经着眼于2025年调整全球部署。
本田和丰田两家车企,多年来CP感十足。
它们的产品线虽然大不相同,但在紧凑型车、MPV产品上都比较强势,同时都拥有HEV和PHEV的技术优势,而电动化策略同样貌似不紧不慢。但实际上,如果评选哪一家日企和丰田气质相距最远,本田是有力的竞争者。
在2020年,据说日本政府撮合两家企业合并,丰田并未表态,而本田在第一时间就拒绝讨论此事。态度如此之鲜明,在丰田一家独大的情况下,本田在历史上就对运营独立性和技术自主性非常敏感,更别提资本合并了。
随着汽车产业面对“新四化”的机遇和挑战,本田制定的发展战略,有一部分相当激进,可以说“很不丰田”。但同时,在传统业务上,它又很稳健。毕竟全球运营格局尚未被颠覆之前,贸然杀掉下金蛋的鹅,实在不明智。
两个本田,各擅胜场
稳健体现在中美两大海外市场上,和丰田一样,中美同样是本田海外运营的基石。
先看中国,2021年本田在中国市场合计销量为157.3万辆,超过美国,从规模角度荣膺第一大海外市场。
其中,广汽本田销量78.03万辆,创历史新高。过去的一年里,广本推出7款新车——4款中期改款、3款全新车型。产品线依旧不太长,但A级(含A0)车、B级轿车、紧凑型SUV、MPV都有不错的表现。
轿车总销量达到348467辆,其中销量主力是雅阁,超过20万辆;飞度也超过9.6万辆,暴增50%,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型格(Integra)上市时间很短(2021年12月16日),元旦前两周预定量就超过1万辆。
而SUV阵容当中表现最为抢眼的是缤智,累计销量173870辆;上市已有2年的中端SUV皓影累计销量已超过30万辆;旗舰SUV冠道2021年累计销售量为40048辆。
在2021年,以往不受重视的MPV细分市场精彩纷呈,涌现出很多有竞争力的车型。年底才迎来大改款的奥德赛依然能够增长2.6%(433666辆),改款后全系标配本田引以为傲的i-MMD PHEV混动系统,该系统同样用在皓影锐·混动e+上。
广本全新纯电平台姗姗来迟,本田EV子品牌e:N已经发布并确认引进。首款产品e:NP1会于2021年上半年上市,加上已有纯电轿车EA6和VE-1纯电动SUV,广本将在2022年初步形成EV产品阵列。
东风本田2021年销量79.32万辆,比2020年略有下降,但是,12月份终端销量为87669辆,有所反弹。
其中,CR-V仍是销量最大支柱,全年销量222325辆,约占全系总销量的28.03%,再次蝉联合资SUV销量冠军宝座;XR-V全年销量为191417辆,同比增长13.75%,约占全系总销量的24.13%,蝉联合资小型SUV销量冠军;艾力绅全年销量为52214辆,同比增长17.3%,约占全系总销量的6.58%。
另外,东风旗下电动化家族销量137341辆,同比增长47%,占比总销量超17%,已经初步形成新能源产品利润板块。
东本的e:NS1和广本e:NP1属于同一平台的分型产品,这与南北大众的车型分配方式很相似。即采用同平台但风格不同的产品,谋求差异化竞争。
东本CR-V产品继续担纲主力,从自然吸气逐渐转化为小排量涡轮增压和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燃油、混动、插混”三种动力选择。这体现了本田的一贯思路,即着眼于低排放和性能的平衡,在碳排硬性规定到来之前,就完成主力产品的布局。
同时,思域已经发展到第十一代(2021年9月上市),系国内首次搭载Honda CONNECT 3.0的车型。和CR-V不断进化同时又有传承的思路相同,本田对于维系明星车型的长盛不衰,有特殊心得。
2021年10月,在J.D. Power发布的《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2021年10月)中,东风本田品牌(及旗下多款车型)名列保值率第一。
在乘用车混合销量排序当中,本田两家合资公司,共有4款产品进入前25名,两款产品进入前10名。而参与排序的车型有数百个,这是难能可贵的成绩。和跨国一线厂商比起来,本田并不以产品线的丰富见长,但基本上做一款成一款。
本田一些传统车系,寿命非常长(技术不断进化),这有助于维持用户的长期忠诚度,甚至在日本和美国形成了“代际忠诚”。中国进入汽车社会为时尚短,还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迹象。
成熟汽车社会的大众消费心理高度趋同,不过新能源为首的新技术,对汽车产业构成冲击。本田立身安命的技术传承思路能否原样转型下去,要打个问号。不过,本田已经从公司战略层面出发,做出了转型决定。
2030从中国出发
2021年10月14日,本田中国举行“电气化战略发布会”,给出几个时间表。
本田的目标是,到2030年使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在汽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达到40%,到2035年达到80%,到2040年达到100%。本次转型以2050年实现“碳中和”和“交通事故零死亡”为双重战略目标。对于中国市场,本田决定2030年之后不再导入燃油车,即过渡时间为8年多。
这是新上任CEO三部敏宏主导的战略举措。为了实现该目标,本田将在2024年建成新能源工厂,并在5年内通过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发布10款全新纯电车型。本田将继续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高性能电池”,这意味着仍继续走三元锂电池路线,而非磷酸铁锂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本田此次的战略发布会在中国举行。这不但是重视中国市场的意思,恐怕在电动化的进程中,还需要两个中国合作伙伴提供具体的技术合作。而东风和广汽都正在持续对“电动化”进行了大手笔投资。
从这一点上来看,本田相当务实,承认了中国伙伴的技术实力,后者不仅能在渠道和市场端做贡献,也真正参与到车型的初始设计当中,而不是单纯负责低技术含量的“本地化改造”工作。用本田官方原话说,e:N是以“中国团队为中心,为中国消费者量身打造”。
电动子品牌e:N伴随电动战略同步发布。发布会上,本田正式推出了纯电架构e:N Architecture。按驱动方式不同,又分为e:N Architecture F和e:N Architecture W,前者主攻前置前驱,用于中小型车;后者包含后驱及全驱,用于中大型车。
而东风本田e:NS1、广汽本田e:NP1两款量产车型,都属于e:N Architecture F平台,都将在2022年春天上市交付。
这里面还有个重要信息,e:N系列产品,都将谋求出口海外。
以往合资企业很忌讳中国生产的车型输往海外,表面上的理由可能是担心打破全球产能部署,其实多数情况下连理由都不需要,因为无人提及。这显示了外方把控技术、供应链和质量控制带来的渠道、产能话语权,也透露了中方对渠道和生产的发言权仅限于国内。
这不是本田一家的问题,而是所有合资车企的潜规则。这里面不是分润的顾虑,而是不希望中方染指合资品牌的海外市场。
对于独资的特斯拉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在柏林项目竣工后迟迟无法投入生产的情况下,下半年的欧洲市场需求,完全由上海临港基地产能来提供。
现在,本田的方案,意味着两个合作方(本田+广汽,本田+东风)都将打破这一“惯例”,将双方合作的范畴扩展到全球(一开始可能只安排覆盖部分市场)。
这再次印证了官方声明,即在本田的电动战略上,中方伙伴将扮演更重要的技术角色。技术才能带动生产、渠道和市场,资本无法起到同样的作用。这是个浅显的道理,但是只有实证才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事实证明,本田早已酝酿好产能规划。2022年1月5日,本田全球首个新能源标杆工厂项目,在武汉签约。双方计划投入100亿元,规划产能25.6万辆/年,并创造性地在总装环节引入自动化生产技术(通常总装环节自动化程度较低)。该厂2024年投产,当年即可稳产。
虽然新厂签约是在新年后,但这一计划和电气化战略显然是配套实施的。而广汽本田的新能源工厂已经在2019年建成,目前的信息是将在现有厂区内进行扩建,新增12万辆新能源产能,并于2024年3月投产。这样,东本和广本的新能源新增产能,将几乎同时落地。
不仅如此,新的营销模式,以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研发项目,都囊括在本田电气化战略当中。
有人认为本田在新能源产能规划上比较保守,其实这是误读,本田不可能像丰田或大众汽车那样一次性规划几十万辆产能,因为这与其体量不相称。
事实上,大众汽车的ID.系列,也需要比预想更长的时间来进行产能爬坡。在此之前,南北大众的60万辆新能源产能,可能要经历比较长时间的产能放空,大众汽车超前预置产能,承担了相当大的财务成本。
这不能说是决策失误,只能说大众汽车必须承担机会成本。不管怎样,同样的成本,本田不可能背得动。所以本田的规划步子相对较小,这是合理的。本田还要看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反馈情况,来决定是否追加产能。
欧美市场的不同做法
不过,本田作为跨国企业,实施全球一盘棋的打法,和大众、丰田毫无轩轾。
对于不断收紧排放的欧盟市场,本田表现得似乎很激进,不但早就宣布关闭在英国的工厂(和英国脱欧有关联),还宣布2022年起就停产燃油车,取而代之的是EV和PHEV。
直接原因,当然是欧盟对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至90g/km。每辆车每超过1g,就要罚款95欧元。如果按照本田2021年在欧盟的业绩计算,2022年将会面临25亿人民币的罚款。
本田本来打算和特斯拉结盟,共享碳排额度。作为回报,向后者支付一定费用。不过,联盟内还有另一个需要特斯拉来背碳排的企业——FCA。FCA与PSA联合成立斯特兰蒂斯之后,如何对待联盟问题,以及特斯拉在德国的生产迟迟未能展开(当时计划2021年下半年投产),都给结盟带来变数。
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本田先砍掉燃油车欧洲产能,然后推出纯电小车Honda E。对于2022年该车的销量,本田并未抱太大期望,卖出1万辆就算达标。大招必须得冷却到2024年早期,本田的中国产能可能届时会派上用场。
在美国,本田去年全年销售146.6万辆,同比增长8.9%。同时坐稳第二大混动汽车商,2021年HEV销量比2020年提高67%,达到创纪录的10.71万辆。
2024年本田也打算在美国正式交付纯电产品,几乎与中国市场同步。由于中国市场的发展,现在本田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超过美国。不过,美国仍然是本田利润角度的第一大海外市场(原因是本田在美国独资经营)。
本田此前与通用汽车的结盟引人注目。在两者的联盟中,本田将使用通用的奥特能平台,为北美开发纯电产品。作为回报,本田将授权小型燃油机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本田此次的战略发布会在中国举行。这不但是重视中国市场的意思,恐怕在电动化的进程中,还需要两个中国合作伙伴提供具体的技术合作。而东风和广汽都正在持续对“电动化”进行了大手笔投资。
当然,双方的协议包含一揽子合作内容(除了资本),这是一个全面的技术-采购-生产协作联盟。氢燃料电池、自动驾驶、适应纯电的E-E架构、车载娱乐信息系统、车联网等技术都在合作范围内,凸显出双方高度的战略互信,并有信心能够规避两者之间的“同态竞争”。
本田调整全球部署
2022年,本田的全球产能规划已经明确。
南美、澳洲,本田早就采取收缩策略(本田已经先后关闭了澳洲、阿根廷工厂)。本身这些市场都处于中美欧和本土市场的辐射之下,且成长性早就被看衰,本田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
而在印度,本田在2021年初关闭了两家工厂中的一个,削减40%产能,这是出人意料的。在东南亚,本田重点经营泰国和印尼,和丰田全面出击的态势不同。
对于本田,欧洲业务未来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并非因为欧洲的碳排政策超前于本田的部署,而是本田无意在欧洲追加筹码一搏高下。所以走“轻骑兵”风格,不大规模投入,被确定为本田欧洲业务的未来风格。本田在欧洲貌似激进,实则采取保守的策略应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种部署,和它的盟友通用汽车非常相似,都是放弃全球性存在,将战略焦点汇聚于中美。
如此,可以看出本田的全球战略部署的方式,本土和中国市场具备一定联动关系,都采取大胆的战略进攻打法;而在北美采取抱团做法,意味着采购和开发成本考量,成为本田的工作重点。
中国市场的逆势增长,已经大大提高了在本田全球规划的地位。中国不但意味着现在,也意味着未来。而在美国市场则更追求“当下”,因为美国未来产业政策走向有“相对的”不确定性。
显然中国的成长性更好一些,不确定性的成分“相当低”。这一判断促使本田把资金更多地投向中国。所谓战略激进与保守,既取决于市场的成长度,也取决于市场禀赋和政策的长期性。
2022年的本田,已经着眼于2025年调整全球部署,这些新增产能部署将在2024年全部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