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学习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2022-07-08宁和
宁和
[摘 要] 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行动学习法是在行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学实践结果证明,将行动学习法运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中,能够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单调、枯燥的状况,将语文的工具性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问题导向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对行动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使行动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行动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163-03
一、行动学习法的内涵与发展
行动学习法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管理学思想家雷格·瑞文斯提出。他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法的理论,并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煤矿业领域的各种培训中多次实践并获得成功,行动学习法因此备受关注。行动学习法开始逐渐在一些组织,尤其是企业中尝试和发展。行动学习法也更广泛地运用于教育、培训等各个领域。
雷格·瑞文斯在其关于行动学习法的理论中,将行动学习法进行公式化,即:L=P+Q。即学习,是通过把“结构化知识的传授”与“深入的质疑反思”相结合来完成的。在本文中,我们探讨的行动学习法,是以其在教育领域应用为基础的。所谓行动学习法是在行动实践中学习的方法,是学习团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学习与发展的学习模式。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导向,组成学习团队,在教师指导和团队成员的相互协助下,通过主动学习、质疑和反思,分享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达到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的学习过程。行动学习法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模式,其具有明显的特征。
(一)问题主导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问题设计大多以教学内容的中心为主,让学生以阅读与感受的方式在文本中寻找答案。问题主导性的行动学习法是以客观存在的真实“学生的问题”为分析对象,促使学生从问题的探索中努力获取知识,并牢记于心,参与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运用知识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专业技能。
(二)主体主动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安排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等环节。虽然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将问题贯穿教学过程,但整个课堂的走向仍然是在教师把控之内,教学内容是教师选择过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行动学习法与传统的小组学习模式不同,从教学的伊始,就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一个主动接受知识的中心位置,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使其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行动贯穿性
行动贯穿整个课堂,能使课堂变为活水,让知识源源不断地在教与学中自由流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讲台下听课、讨论、做笔记。整堂课下来,学生精神集中性不稳定,积极性随课堂时间增加逐渐降低,教师也会疲于讲授,往往收效甚微。行动学习法关注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采取的行动,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自由来去,无论是站起来还是坐下来,或是走动到其他位置去交流、研讨,都能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师也能近身与学生互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学习中,适当给学生提供指导。
二、高职语文教学现状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困境
语文学科在高职教育阶段,其人文性和工具性都显得格外重要。高职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因此掌握必要的语文应用基础对于其不可或缺。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已无独立的大学语文课程,只是在专业课中安排与语文相关的写作课或文學课。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掌握实用的技能、缺少问题的实际提出与解决等是语文课程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
(二)高职学生学习困境
1.缺乏学习的内核动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兴起,职业院校的招生数量日益增加,社会上对高职、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仍存在偏见。一些高职、大专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很少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一切以提高就业率为重,人文性较缺失。一些高职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过程、思想观念缺乏正确的引导。社会、学校让一些高职学生无法对自身学历和专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导致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和消极,高职学生丧失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使其缺乏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2.被动学习占主导地位
进入高职学习阶段,虽然一些学生对学习目标尚不明确,但他们仍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权利决定学习内容、方式方法和过程。学生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但由于基础薄弱,缺乏相应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无法形成主动学习的状态。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管理者没有明确学生的学习地位和目标,甚至因为学生没有足够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敢将教学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也就不愿意主动学习。这样就陷入了“教”与“学”双向被动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三、行动学习法的必要性
(一)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单调性,适应高职教育发展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讲授以引导、灌输为主,问题的设计也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让学生以阅读与感受的方式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自己去理解,容易割裂文本和中心的关系。有的教师虽然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提问方式,但提出的问题缺乏思辨性和启发性。行动学习法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倡导主动的知识构建,在设计问题时也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寻找自我独特的认知与学习方法,一改以往单项式的语文知识输出,实现教学相长,在学中做、做中学,更加适应高职阶段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的工具性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相结合,良性共生
高职阶段的语文知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工具性显得更为突出。在一些职业院校浓缩甚至不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背景下,语文课程在专业课程中主要凸显的还是其工具性的功用,譬如一些经典著作选读、普通话、应用写作的课程等。以笔者上过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应用文写作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类实用文体,应用文讲究其范本性,通常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文体的模板,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这是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类课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过就忘,语文的工具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很难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未来的职业中。行动学习设计得当,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围绕问题去展开行动,使其从文体的每个方面展开思考,将书写的每个要素都考虑清楚,并进行质疑、反思,这样一个文体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就能够反复加深,再加之以课后学习报告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语文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将产生更大的帮助。
(三)激发高职学生的问题导向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在高职学习阶段,语文教学大多未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也无法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和思维模式。面对专业的实操,学生心中没有问题意识,不会质疑和创新,专业的道路会越走越窄。行动学习强调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去发现问题,新想法、新创造也就容易在大脑运转中不断涌现,这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将行动学习贯穿整个高职语文教学乃至全部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问题导向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行动学习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设计运用
根据行动学习法的特点,笔者对所上课程幼儿教育经典著作选读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学生以一名幼儿教师的角色和立场来展开思考与行动。以下为行动学习法在该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一)创建学习团队
在实际的幼儿教学中,往往要几位教师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该门课程为选修课,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笔者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原则是以同一个行政班7~8名学生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保持一定的异质性,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能力素质和性格特征,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开展小组“破冰行动”
创建好学习小组之后,设计一个“寻找共同点”的破冰小游戏,通过“画手印”“填内容”“签名字”“连接相同点手指”,使小组内每位成员对彼此有初步了解,建立相互的印象和信任。“破冰行动”结束后,每位小组成员通过自荐或互相推荐的方式,选出一名组长和一名主持者。在未来的课程学习中,依据所学内容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开展学习。
(三)确定并研讨幼儿早期教育问题
创建好学习团队后,笔者向学生明确行动学习的整个流程和规则。在课堂上,主要采取头脑风暴法开展研讨,步骤为:“个人思考—小组成员逐个发言—小组讨论—聚焦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更多问题的探讨:以一名幼儿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幼儿早期学习中会遇到怎样的问题?每组配备一张大的白纸和一盒彩笔,小组每位成员逐一提出自己想到的1~2个问题,主持者将每位成员提出的问题(不限数量)用彩笔逐条记录在白纸上。
(四)质疑与反思
主持者整理好每位成员提出的问题后,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彼此的观点和想法进行整合,将同类质的问题进行合并,不同类的问题质疑和反思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整合好问题后,再澄清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问题的目标、解决的方案等。在此过程中,笔者深入每个组了解学习情况,答疑解惑。
(五)提出方案,开展行动
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质疑和反思后,主持者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第二轮发言,将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问题的目标和解决方案按“问题提出—产生根源—解决问题的目标—解决方案”的逻辑模式进行全面整合,罗列在白纸上,按照顺序上台进行小组汇报。团队中一名成员负责展示学习成果,一名成员负责向全班同学进行详细汇报。
(六)建立约束机制,验收学习成果
所有小组展示完学习成果后,以行动学习报告的形式提交学习成果。报告中应包含学习记录、学习心得以及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反思的记录。每个小组目标与任务的行动过程和完成结果作为本次行动学习最终成绩的重要依据,取笔者评分和小组互评分的平均分(评分标准:课堂表现占比40%,团队作业占比30%,目标达成占比30%)。
五、行动学习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优化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需正确定位和认识行动学习法,以使其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教学反思。
(一)合理设计主导性问题
合理设计行动学习的主导性问题,是影响行动学习效果的基本因素。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以学生本身兴趣为主,还应符合学生现有认知基础和知识经验,如遇到研究范围较广、较深的问题,则可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子课题,帮助每个行动学习团队设计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的子课题,将系统的知识贯穿到每次行动学习专题中。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引导其养成行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牢牢把控教学主轴
教師是否能够把控教学主轴事关行动学习的效果。行动学习的初始,要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思维和习惯。在运用行动学习法时,教师要主动解决各种各样的状况,如学生因为难度太大不适应难以坚持,或不付出努力就想在团队中蒙混过关,又或者研讨过程中偏离原有的话题。此外,教师还应把控整个行动学习的时间,包括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每个步骤时间的合理安排、课后行动实践时间的掌控等。
(三)及时评价与反馈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可每一至两周安排一次行动学习,每次学习结束后,次周安排一次学习成果反馈会。在学习成果反馈会上,教师让团队按顺序总结不足、交流学习经验,针对学习成果优化解决方案和学习方法,教师再逐一对小组和个人的学习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反馈的及时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行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教师应及时将反馈与评价贯穿行动学习的整个过程。
(四)以奖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斯金纳提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习”,给学生创设机会,教师要在学生作出反应之后加以反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为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当学生的行动学习达到一定的目标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能够强化学生行动学习的行为。教师可在期中、期末设置团队奖励和个人奖励,奖励采取次数累积的方式,小的奖励累积到一定数量可获得更大的奖励;或将奖励与考试成绩、教育实践机会挂钩,这些奖励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行动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小燕.行动学习: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突破[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8-121.
[2]乌雅罕·巴雅尔玛.行动学习法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中的应用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 (4):62-63.
[3]林存华.行动学习法的利弊与实施要点[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5):121-125.
[4]周文辉,邱韵瑾.基于行动学习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12-15.
[5]赵月霞.问题意识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2018(5):89-94.
[6]张京毅,张震.行动学习在高职学生课堂教学阶段的应用研究[J].职业,2018(10):82-8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