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2022-07-08王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王艳

[摘           要]  进入新时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对待学生资助工作,也需要有新的思考和进步。深入研究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问题,将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主要围绕“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分析”“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策略”“新时期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保障机制”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结合发展型资助体系,分析如何改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强调结合新时代背景以及学生需求,将各项资助措施落实到位,真正帮助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

[关    键   词]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策略;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64-03

进入新时期,学生诉求与高校资助工作之间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去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案。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长效资助机制”“忽视学生能力提升”“不重视价值观教育”等。从发展型资助的视角来分析,高校要正视这些问题,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脱离贫困,让学生真正掌握脱贫的方法和技能。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除了关注教育教学工作,还要积极参与到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中,秉持“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等理念,不断完善相关工作细节。

一、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分析

“发展型资助”是一种更贴近学生需求的资助模式,关注学生能力提升、思想动态,为学生长远发展而考虑。进入新时期,高校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脱贫”机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摆脱“贫困”问题。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学生需要抱着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要将个人脱贫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发展型资助工作的目标,以及努力方向[1]。对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理解,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一)全面发展

在发展型资助模式中,高校需要慎重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其中包含“素质提升”“能力增强”“知识结构优化”等。高校需要通过一些合适的资助措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关注点,不仅是物质脱贫、生活脱贫,还有精神层面的脱贫。这是一种更高标准的资助、更有意义的资助。

(二)职业发展

在发展型资助工作中,高校不仅重视学生学业,还重视学生将来的就业问题。高校将从职业发展视角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性质的资助项目,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机会,掌握脱贫的方法,慢慢变得独立、自强。这样的资助措施有利于高校学生重建自信心,实现心理层面的脱贫。

(三)长远发展

从发展型资助的理念出发,学生在每一個发展阶段,都可能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学生需要有平稳、乐观的心态,从长远发展视角,认真把握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机遇。在发展型资助工作中,高校将提供专门的“心理教育”“思政教育”,指导学生树立科学观点、建立理性视角,帮助学生制定长远发展计划[2],避免暂时性贫困成为长期贫困,避免学生遭遇挫折之后,再次返贫。

践行发展型资助模式的过程中,有些高校已经取得成效,有些高校还在探索、调整。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有全局性思维,兼顾各方面因素,深入理解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内涵,强化个人执行力、创新力,勇于克服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摸索一套适合学校实情的发展型资助工作方案[3]。

二、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长效资助机制

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强调立足长远、认真规划。当前,部署具体的资助工作时,有些高校只考虑政策、条件,以及某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并没有从长远工作视角细化各项资助措施、完善相关资助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资助措施惠及的人群有限,有些学生可能参与不进去,得不到及时帮助。除此之外,有些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强调一次性资助,比较简单、笼统,没有考虑到后续问题。比如,学生获得资助之后,生活是否真的有所改善?学生如何通过资助机会,从根本上脱贫?这些问题关系到高校资助工作的最终成效。如果高校缺乏长效资助机制,相关工作可能会比较分散,整体进度与结果[4]都难以管控,不利于体现高校资助工作的价值。

(二)忽视学生能力提升

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的过程中,有些高校忽视了被资助学生的能力提升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只进行物资资助。有些高校安排的资助,只有物资资助,没有立足学生个人能力,指导学生去尝试、突破,学生很难通过资助项目变得真正强大起来。在学生长远的人生道路上,唯有掌握自主脱贫方法,才能勇敢面对贫困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另一方面推行直接给予政策。有些高校进行学生资助时,强调“直接给予”,不设置任何门槛[5]。比如,如果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直接给学生匹配工作岗位;如果学生缺乏生活来源,直接给学生提供生活来源;如果学生需要电子学习用品,直接给学生发放学习用品……虽然学校的出发点很好,但行为、方式过于直接,难以培养高校学生自力更生的意识,以及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不重视价值观教育

高校学生获取资助时,不一样的心态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行动力、不一样的结果。比如,有些高校学生得到学校资助之后,并没有好好珍惜,没有在资助项目中挖掘个人发展机遇,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希望学校继续资助自己。这一类学生,过于安逸地接受了学校资助,缺乏感恩之心、进取之心。学校资助只是辅助性措施,学生终究要依靠自己,要通过自己来改变境遇。学生需要摆脱依赖学校的心态,否则,资助项目很可能成为一个阻力,阻碍学生进步。再比如,有些高校学生拿到资助后,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内心自卑、患得患失。当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不仅很难处理个人学业,还会产生深层次的心理危机,降低学生的社交积极性。如何正确地理解学校资助政策,这是相关学生需要去思考的问题。由此可见,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时,需要从价值观教育入手[6],调节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策略

(一)构建长效资助机制,全面落实资助措施

以发展型资助体系为导向,高校要积极构建长效资助机制,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措施。首先,高校可以从长远工作视角,制定“学生发展型资助长远工作计划”,将学生资助工作落实到各个阶段,惠及不同学生,让越来越多学生有机会获得公正的学校资助,传递“一视同仁”“积极进取”等理念,逐步扩大高校资助工作的影响力。其次,高校部署具体的资助工作时,不能只追求简单、效率,要有整体性视角,充分考虑“资助前”“资助中”“资助后”等各个环节的问题。一次性资助学生,虽然很容易实施,但可能会出现一些后续问题。高校可以建立“学生发展型资助跟踪工作计划”,设置专门的“跟踪环节”“反馈环节”“优化环节”,详细了解“资助措施”与“现实需求”之间是否相契合,真正关注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脱贫

结合发展型资助体系的特点,高校要积极倡导“自主脱贫”,从综合能力提升上,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具体来说:一方面丰富资助内容。高校设置资助内容时,可以围绕学生能力提供“机会型资助”。比如,介绍学生去大型企业、动员学生去社会实践、激励学生参与行业调研……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多体验、多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一些实用的脱贫技能。相比单一的物资资助,这样的资助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力更持久。另一方面规范资助形式。当学生需要资助时,高校可以设置合理的门槛,避免资助形式过于直接、随意,诱发不良问题。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发展型资助评定会议”,经过多主体探究,最终评定出“资助名额”“资助人员”。这样一来,高校学生不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懒惰心理,将更加珍惜资助机会,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综合能力。

(三)加强价值观教育,端正学生的心态和思想

立足发展型资助体系,高校要不断强化价值观教育,规避不良心理暗示,端正学生的心态和思想。比如,高校可以策划“学生发展型资助价值观教育讲座”,细分为不同主题,如:“如何正确理解学校资助——教学团队讲座”“如何充分利用学校资助——学生团队讲座”“如何在学校资助中发掘机遇——企业团队讲座”等,邀请教师开讲、学生开讲、特邀人员开讲,分享正能量价值观,呼吁学生常怀感恩之心、进取之心,不过度依赖学校资助,在学校资助之中,掌握更多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主动创造幸福生活。再比如,高校可以设计“学生发展型资助价值观教育心理辅导课程”,抓住几大典型的心理问题,如“过度自卑”“过度焦虑”“过度消极”等,进行系统化分析,帮助高校学生赶走不良情绪,乐观、豁达地接受学校资助,通过学校提供的资助机会,实施学习计划、学术研究计划,让自己全面成长起来。

四、新时期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为了更好地进行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高校可以从就业出发,完善就业指导工作部署。目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些高校只关注“学生何时就业”“学生是否就业”,没有持续跟进“学生就业问题”“学生就业质量”。从发展型资助体系出发,高校可以成立“学生就业工作室”,专门搜集学生的就业信息,持续跟踪学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就业问题。这样一来,在后续的就业指导工作中,高校可以拟定有针对性的资助措施,帮助学生提前预防就业危机,避免学生出现返贫问题。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建立“学生就业大数据库”,汇总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统筹分析。以這些数据信息为依据,高校可以提供更精准的资助措施,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带来更多帮助,避免学生步入社会之后陷入生活困境。

(二)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

从工作落实的角度来分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非常有必要。具体来说:一方面提高理论认知。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发展型资助工作认知研讨会”,重点从理论认知层面更新教师理念,提醒教师与时俱进,勇于推翻旧思维、旧模式,使高校资助工作符合新时代主旋律,解决一些更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实现多维度的资助,而不仅仅是物质资助。另一方面提高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开展“发展型资助社会实践培训”,组织教师深入社会环境了解发展型资助工作的新方法、新渠道,并进行一些工作实践,将发展型资助中的“发展”真正与“学生发展”联系起来,最终形成完善的“发展型资助工作方案”。总体来说,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型资助体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知、实践能力。

(三)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在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中,学生个人的体验感是需要被考虑的核心因素之一。高校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让被资助学生、其他学生都获取良好体验。那么,如何营造一种积极的校园氛围?举例来说,高校可以组织激励型校园活动,如“我眼中的贫困与脱贫——征文竞赛”“我的平凡 我的梦想——个人才艺秀”“奋斗之光——团队研究成果展示”等,将发展型资助的理念融入校园活动主题,带给学生自然而然的启示。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展示自己,还可以通过自己的优势,获取相应的奖励。这是一种更温情的资助方式,让资助行为成为一项鼓励行为。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借助“校园抖音号”“校园微信号”等,讲述有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别人的故事、别人的精神,给予贫困学生思想上的鼓舞,让校园内部充斥正能量,传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幸福由奋斗而来”等积极观念,呼吁学生心无旁骛、好好学习。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期,关于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工作,要在总结中不断进步。为了更好地突出发展型资助体系的特点,高校要善于抓住工作重点。具体来说:(1)构建长效资助机制,以发展性视角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措施。(2)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脱离贫困境遇。(3)加强价值观教育,从“扶贫”到“扶志”端正学生的心态和思想。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积极落实相应的保障性工作,例如,“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等,大力支持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刘军,殷毅山.新时期云山勤工助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4):80-81.

[2]吴海燕.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69-70,73.

[3]邓锐.论习近平精准扶贫观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资助的启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1):99-102.

[4]薄存旭.论精准助学贫困大学生:贫网生成机理及助学行动导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8(6):26-35.

[5]张德汀.坚持内涵式发展实施优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8(20):33-35.

[6]侯昀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3):3-5.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