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媒体为介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创新的研究
2022-07-08马静
马静
[摘 要]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德法”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法治意识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融媒体时代的来临也促进了高校各个课程的改革,因此以融媒体为介质研究“德法”课项目化教学创新,首先分析融媒体时代“德法”课项目化教学发展背景,其次提出“德法”课创新教学的重要性,最后阐述了以融媒为介质“德法”课项目化教学创新策略,为提升“德法”课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作贡献。
[关 键 词] 融媒体;“德法”课;项目化教学;创新;高素质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13-03
“德法”课是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对培养高素质德法兼修人才具有推动作用[1]。因此,高校的“德法”课教育水准也直接影响高校德法兼修人才的培养效果。研究发现,目前各个高校的“德法”课程通常由思政课作基础,将德法知识与思政教学相结合,实现德法素质的培养,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也影响着德法教育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德法教育进一步受到重视,很多高校也专门设立了“德法”课增加德法素质培养的有效性[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也迎来了发展热潮,融媒体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渠道越来越广,在这种情况下,“德法”课教学也受到了冲击,急需进行项目化教学创新,增强“德法”课的教学效率。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转变,“德法”课也由传统的线下教学逐渐转化成了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还有部分高校创建了“德法”课学习平台,在学习平台中教师与学生交互,实现“德法”课的教学。但在融媒体时代,“德法”课的发展仍然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限制,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了以融媒体为介质的“德法”课项目化教学创新方式,为后续“德法”课的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一、融媒体时代“德法”课项目化教学发展背景
研究发现,道德与法律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都对调节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教学中通常将“德法”教学相融合,实现双向全面化教学。
在教学中,各个高校往往注重道德与法律之间的诉求关系,用法律作为道德的支撑点进行教学,在“德法”课教学推进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避免教学与逻辑之间的冲突对高校教学带来的消极影响,各个高校往往从实际出发,在“德法”课教育中添加了真实的教学案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案例分析,实现理解化教学,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随着信息化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实现了初步融合,呈现出了融媒体格局。在融媒体格局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转换,用户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变,除此之外,融媒体时代也出现了许多信息化技术,改变了高校原有的教学模式。
各个高校的学生受融媒体的影响较大,大多数高校学生都会使用融媒体来满足自身的信息获取需求。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利用新媒体软件进行互动,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交互方式,经过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目前应用融媒体有几个方面:(1)在音频、视频中的应用;(2)在知识查找方面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及时获取他们需要了解的信息;(3)在社交平台交互中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快速进行信息交互,实现信息共享,这无疑改变了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状态,为“德法”课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3]。
目前高校“德法”课教学时一般由传授者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德法知识,培养学生德育兼修的素养,因此“德法”课教学呈双向交互状态,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在“德法”课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反馈存在很多必要的联系,在教学时必须避免外界干扰,实现高效教学。除此之外,“德法”课教育交互工作模式也包含几种,第一种是传播关系,即“德法”课教学传播者向学生传播“德法”知识,处于单向交流状态;第二种是环境关系,即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自学,获取“德法”知识。这两种工作模式在融媒体发展状态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德法”课教育的本质可知,“德法”课教学实质上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德法”课知识实现交互的过程,因此也算一种信息交流方式,但传统的“德法”课教育缺乏与融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技术,由此在教学时难免显得格格不入,故而在融媒体发展、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德法”课项目化教学依然面临很多教学问题,经过研究可知,目前融媒体在高校“德法”课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德法”课传授中,可以借助融媒体时代产生的新型互联网技术,将教学内容利用计算机生动化呈现,避免使用传统教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枯燥、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态化教学呈现进行思想延伸,从而更容易理解“德法”课中的复杂内容。目前大多高校都在“德法”课教育中应用了新媒体教学思想,初步提升了“德法”课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德法”课教学设备方面,传统的“德法”课教学经常利用语言表达或板书书写等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并不适用,因此各个高校引入了更先进的“德法”课教学设备,音频播放器、投影儀等,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化呈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互动交流的效率,对提升教学有效性十分有帮助[4]。
第三,进行了教学形式转换。传统的“德法”课教学往往都是在线下由“德法”课教师向学生面对面传授,这种教学方式在融媒体发展和信息传递方式改变的背景下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各个高校也将融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形式转化方面,增设了融媒体线上教学平台,设计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系统等,对提高学生“德法”课学习效率十分有效。
构建线上融媒体教学平台对丰富高校“德法”课的教学内容,提升“德法”课教学效果很有帮助。在“德法”课教学方式创新转化的背景下,可以将融媒体作为介质,对“德法”课教学进行项目化创新。项目化教学起源于西方,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区别在于学生与教师的教学关系,项目化教学通常会由学生作为课堂和学习的主导,教师仅需要进行初步指导,让学生独自完成剩余的信息交流、学习、评价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融媒体作为介质可以全面实现“德法”课项目化教学,对“德法”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十分有帮助。
利用融媒体作为教学的引导介质,可以构建线上实践平台。教师在线下指导后,引导学生进入“德法”课线上实践平台对“德法”教育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与其他学生进行线上交互,充分自学,再将得出的实践结果利用线上互评的方式考核,实现完整的项目化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合作,培养团结互助精神,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对学生的“德法”教学特别有利。
在“德法”课教学中,以融媒体作为媒介,首先可以全面实现学生层面的优势,增加学生的参与体验感,保证“德法”课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有效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德法”课教学;其次还可以拓宽学生“德法”知识获取渠道,降低“德法”知识汲取的难度,保证学生间的有效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后还能稳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保证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交互中处于平等状态。“德法”课教师也可以借助融媒体介质实现教育自由,将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始终传递教学中的正能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降低学生学习压力。以融媒体为介质,对“德法”课教育信息传播成本的降低以及教育联动性的增加十分有利,对构建健康的“德法”教学机制也有一定的帮助。
二、“德法”课创新教学的意义
进行“德法”课项目化教学对保证高校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完整进行大有帮助,社会化是学生时刻面临的课题,在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对“德法”课进行项目化教学创新,可以增强“德法”课的教学效果,为推动社会发展作贡献,也可以增强学生对道德法律的理解力,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使学生更好地行使公民权利。
“德法”课项目创新化教学对提升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效果,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也十分重要。对“德法”教学研究可知,进行“德法”教学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有帮助,项目化教学创新可以增加学生对“德法”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健康的思想理念,在“德法”课创新教学中,可以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法律困惑,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行为带来的法律结果,在法律知识的普及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6]。
三、以融媒体为介质“德法”课项目化教学创新策略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与交互手段都发生了巨变,由此,利用融媒体作介质,对“德法”课进行项目化教学创新十分必要,具体而言项目化教学创新策略有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德法”课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在融媒体时代,教师在项目化教学创新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决定项目化创新教学建设的基础[7]。因此,在项目化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完善教师的创新素质培养,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在教师与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知识交互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学生共情能力弱的问题,将融媒体传播与实际“德法”课教学进行融合,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案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及行动力进行分析,再进行讲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德法”课的学习热情[8]。除此之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养,因材施教,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为高校“德法”课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高校的“德法”课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因此教师需要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为学生做榜样,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改变“德法”课教学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德法”课教学往往在线下利用书本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复杂的法律、道德知识的理解十分不利,还会限制教师的教学想象力,让学生感觉学习过程十分枯燥,学习兴趣下降严重。因此,各个高校可以借助融媒体介质,积极构建互联网教学平台,开设各式各样的特色道德与法律讲堂,利用新媒体增加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新媒体课堂中可以随时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互动,畅所欲言[9]。不仅如此,在这些教学平台中还包含许多资源,学生可以根据需求下载,实现资源共享,培养学习意识。
第三,积极进行课堂创新。以融媒体为介质,开辟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创新型教育设备,打造全新的教育平台,为高校“德法”课教育提供新的教学舞台。可以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进行融合[10],从多个角度对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进行讲解,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新的教学平台中,学生可以利用多个渠道进行学习和交互,从文字、音频等新的学习载体中汲取知识,实现有效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各个智能平台中查找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并下载,或上传自己认为有效的学习资源与别人共享,稳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高效学习,增强了学生道德和法律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德法”课对培养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借助融媒体传播介质,积极进行项目化教学创新,促进“德法”教育的发展。本文分析了融媒体时代“德法”课程项目化教学现状,明确了教学重要性,从而阐述创新教学策略,为后续“德法”课的教学作参考,为培养“德法兼修”的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谢英勇.浅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以消费和消费观课程教学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1):64-65.
[2]龚晓莺,张露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几点思考[J].教育观察,2021,10(25):64-66,88.
[3]王娟.新冠疫情背景下《工程流体力学》开学第一课思政元素与在线教学设计與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8):147-148.
[4]李昀芸,周正.“融媒体、智平台”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线上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0,20(12):30-35.
[5]管倩.如何破解新闻专业教学“最后一公里”:贵州民族大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4):75-76.
[6]袁振宁.从融媒体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看传媒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以浙江传媒学院“浙传云”为例[J].传媒,2019(12):84-86.
[7]王春梅.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四位一体”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学科为案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4):217-218.
[8]陈薇,侯滟斯,梁栋,等.打造与创新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工科性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20,29(2):55-59.
[9]姚湘莲,向琳丽.网络互动化教学模式在现代思政课程教育改革中的应用: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J].化学试剂,2020,42(4):475.
[10]杨冰月,彭亮,沈霞,等.融入思政、创新创业教育的《中药鉴定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1):97-102.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