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路径
2022-07-08赖邱佳
赖邱佳
[摘 要]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良好发展,受到了大力支持与广泛关注,但仍需要关注自身发展困境。为使其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价值及作用,通过制度分析的视角,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层面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得出这两种制度形式对高等职业教育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指出了两者在规约方式等方面的隐性互补关系,提出了在正式制度方面应当优化法律制度,建立健全中介组织,强化政府的调控力度,完善市场资源调节机制;在非正式制度方面,应当树立个体本位的高职教育价值观,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关 键 词] 制度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4-0001-03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的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受到了普遍重视,社会地位大幅提高。本文从制度视角对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突破优化路径,希望以此对高职教育转型发展产生有效助力,帮助高职教育提高质量效率,形成完备的理论研究体系,从而为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一、制度分析
(一)正式制度
西方研究专家从三个角度对正式制度理论进行了详尽阐释:宪制理论层面、规则理论层面和系统理论层面。诺斯指出人类制度是为了对政治、经济、社会这三种发展要素间的关系加以约束而设计的;舒尔茨明确,正式制度是广泛涉及人类各种社会行为的规则制度;我国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得出:正式制度就是比较正式的社会公共规则体系,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该制度体系包含大量的规则规定,呈现出规范性、合法性和强制性特征。合法运行是其逻辑起点,因而能够对人们产生综合影响。
(二)非正式制度
习俗与惯例是所有人类关系建立的基础,被多数人广泛接受的固定思维模式和惯常行为习惯就是人类的非正式制度。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命个体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接受着多种社会规范的制约。但只有符合人们价值认同的规则规范才能被众人接受与执行。由于非正式制度基于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取向而建立,因此对正式制度能够产生特定影响作用。
非正式制度是在多个生命个体经过不断磨合而建立的相互选择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能够悄无声息地对人类产生更大、更强烈的影响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正式制度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失范
1.制度发展缺乏权威性。当前的高职教育法律制度未能对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进行有效转化,使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不能得到有效落实,成了形式主义的存在。因此要想促使我国高职教育决策不仅符合政策规范更符合法律规范,就必须将宏观教育政策向教育法律法规转化。
2.法治建设工作存在滞后性。当下,在我国的整个高校毕业生体系中,高职毕业生占比极大,而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保障这些毕业生切身利益及长远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办学制度、凸显规范特色等完善法律法规的方式使其长远发展。
3.创造的法治环境不尽如人意。从学校法治工作角度看,许多高职院校对于国家政策极为重视,但对于相关法律法规却存在很大忽视,导致其具体行政行为由于缺乏良好的法治观念的约束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从社会层面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立法工作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二)组织制度的科层化倾向严重
1.对政策制定的制约。思维范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制定教育政策的基础要素,直接决定着相关教育政策的发展性质和实施内容。但受到科层化倾向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决策活动呈现出主体单一等实际问题。因此,虽然高职院校对自身发展充满了关注,但并未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对执行的制约。教育组织机构直接担负着落实高职教育政策的重任,其发展运行能力直接决定着教育政策在执行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当下,我国广泛采用自上而下的高职教育组织机构模式,直接造成了权力过于集中的不利发展局面。再加上同级教育组织机构未能建立有效的沟通关系,各自为政、分散发展,必然导致高职教育决策执行力度的减弱。
3.运行制度不完备。首先,缺乏科学完备的综合管理机制。财政政策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政府机制中的软肋,法律制度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类似的问题。其次,社会参与机制松散无力。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最密切关联的教育形式,但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并未对家长、学生产生真正有效的吸引力,也未能获得企业等用人机构的良好认同。不少高职院校存在办学机制呆板的实际问题,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有效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活动缺乏生机活力,方法单一、内容死板,教学质量堪忧,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和技能,因此也不能培养出与社会需要极大吻合的优秀人才,难以得到企业的肯定、认同。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非正式制度分析
(一)高等职业价值观的错位
多種社会主体对高职教育意义价值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建设速度和发展成效。这些意义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经世致用价值观。这是一种源自近代社会通过教育来实现强国救国目的的教育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这种实用价值成了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观念。
2.功利主义价值观。高等教育扩大规模招生,甚至被当成一个产业。而高职教育由于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基础建设人才的重任,因此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3.趋于全面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当前时期,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伴随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而不断提升。服务于社会不再是高职教育的唯一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优秀职业人才成了高职教育的重点方向,推动人才的全面发展取代了为外界服务的传统培养目标。
通过对上诉三种价值观的梳理可以看出,前两种教育价值观都是基于社会本位论或个人本位论而形成的,重点凸显高职教育在提供社会服务、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意义价值。而第三种则重点强调了个体利益价值的实现,将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蕴含其中。这三者都存在对个体创造性及个性能力培养的忽视,因此不能全面体现高职教育价值,最终导致高职教育工作出现错位和偏差。
(二)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认同危机
在社会大众的认知理念中广泛存在着对高职教育不认同的现象,认为接受高职教育不是什么好的選择,只是成绩不佳时的无奈选择。这是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错误思想认知。
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安排——正式制度之维
(一)建立完整统一的法律制度体系
1.优化法律制度。首先,完善基本法律的制定;其次,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务院负责制定颁布、推行实施,对整个高职教育能够产生有效规范作用。
2.完善立法内容。首先,在立法内容中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地位及法律地位予以明确。因为即使高职教育对当前社会经济市场的运行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但依然得不到人们的认同,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提并论;其次,可通过立法手段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类型,以此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增强社会民众的认同程度;最后,完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证书的资格、条件获取方面予以明文规定。
(二)建立健全的中介组织
当下,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要想真正减少“自上而下”管理模式所造成的实际发展问题,与政府部门之间建立协调发展关系,就应当积极建立中介组织并对其不断完善。在相关政策法规的许可下,赋予中介组织以合法性和权威性,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为其创造宽松良好的运行环境,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稳定发展;还要针对中介组织的具体实践活动设置相应的管理运行规则,将这些规则形成文件形式,以促使其协调管理职能的有效实现。
(三)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
1.加大调控力度。政府要对高职教育工作提供更大的财政资金支持,为其长远发展做好物质基础保障。同时还要采用宏观调控手段,采用合理收费方式来保障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推动其公平发展;其次,我们还要不断增强舆论监督功效,积极适应当前多元化信息传播形势的需要。政府不仅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还要充分利用多种网络媒体形式,将高职院校招生信息和管理情况传达给社会民众,帮助广大群众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良好就业空间和广阔的就业方向,让他们看到高职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办学条件。通过完善的信息服务工作带给学生及家长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2.完善市场资源调节机制。高职院校收费标准、受教育者家庭条件等因素直接决定着广大民众对高职教育的实际需求,而高职教育的运行成本比普通高校要高出不少,其办学经费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市场供给情况。在当前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环境中,社会民众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和选择度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比例和发展状态。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兼顾办学效益,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有发展先机。
3.就业市场调节机制。当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与市场实际人才需求相吻合、达到平衡一致的时候,就表明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与企业需求形成了有效平衡。所以市场平衡状态是高职院校建设进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准确判断,全面把握行业人才需求情况,以此来优化、调整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和专业设置,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就业优势。
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之维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价值观
首先,我们应当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来对高职教育的意义及价值进行综合客观评价。人本思想重点强调生命个体本性的自由发展,强调指出应将个体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上,通过多个个体价值的实现来推动社会价值的实现。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逐渐摆脱自身所受的功利化社会观念的不良影响,制定科学化教育目标,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重要社会功效。同时积极采用现代化改革手段,基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快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促使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次,高职教育要对学生的共性发展予以足够重视。长期以来,高职教育工作对应用型专业极为注重,在内容安排和专业设置上积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发展模式与高职教育现状已经不相适应。另外,由于社会层面对高职教育普遍存在误解和偏见,致使广大高职学生缺乏职业自信,难以产生学习热情和实践积极性。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将简单化技能培训当作高职教育的重点内容来对待,为了提高就业率而采用功利性教学手段,对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培养存在极大忽视。因此需要广大师生一起努力,形成正确的共同发展观念。
(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我国高职院校之所以共同面临生源危机,是由于社会民众对高职教育的误解和不认同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才能彻底改变这一不利局面。一是我们应当在社会范围内积极营造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环境氛围,积极运用网络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充分挖掘高职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并将其展示在广大民众面前,促使人们感受到高职教育在社会建设、工作就业、改善生活等方面的意义功效;二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研究体系,为高职教育的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保障;三是制定科学完备的高职教育制度体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良好的制度保障来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四是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打造鲜明办学特色,不断强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采用培训提升等方式建立具备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现代化“双师型”师资队伍,教会学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引领他们建立积极正向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职业学习的自信和自豪。
六、走向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融合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是互相依存的对立统一体,两者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制度的存在。因此,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分别根据不同的作用方式发挥着各自的功能。正式制度通过强制性的实施机制发挥作用,非正式制度通过文化、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体现其功能。
本文从制度分析的视角,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层面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路径。从中可以得出,这两种制度形式在对高职教育的规约方式和实际影响上存在着隐性互补关系,难以进行明确区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辅相成,前者需要得到后者的支持才能够有效运行,后者需要得到前者的补充才能够增强功能效力。所以本文基于这两种制度的综合发展维度积极构建了高职教育的强力发展模式,以此促使我国高职教育走出困境,得到良性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平.基于制度分析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化解[J].中国成人教育,2020(24).
[2]蒋春洋.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3]肖生禄.解析当今中国社会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关系问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8).
[4]徐盈.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耦合发展的思考:以舟山群岛新区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