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自民党内路线之争与中日关系

2022-07-07廉德瑰

东北亚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自民党安倍

廉德瑰

从国内政治角度入手进行探讨,已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国内政治状况反映了各政治集团主导权的变化和政治理念的倾向,必然对外交政策产生影响。中日关系是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日本政党之间及政党内部派阀之间的关系、各政治集团的权力分配和不同政治理念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为研究中日关系提供一个新视角。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内部的不同派阀有着不同的政治理念,对于中日关系来说,不同派阀的对华态度也有所不同。随着占主导地位派阀的更换,中日关系也经常受到影响。本文旨在通过阐述日本自民党派阀政治的特点来分析派阀政治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自民党内两条路线之争的由来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自民党内占据政治主导地位的派阀被称为“保守主流派”(1)日语称主流为“本流”,本文除引用中使用“本流”之外,都只用“主流”一词。,居于非主导地位的派阀被称为“保守非主流派”。主流派与非主流派经常处于交替掌权状态,掌握政治主导权者成为主流派,失去政治主导权者沦为非主流派。2021年10月4日岸田文雄的上台,意味着多年来一直居于非主流派的宏池会(2)宏池会,现称岸田派,是日本自民党内近年来和二阶派实力旗鼓相当的(第五)大派阀。宏池会系统(包括旧宏池会里分裂出来的各派)一向被称为“自民党内的公家集团”,即不掌握最高权力却在党内拥有广泛人脉、掌握各种要职的集团,是负责在各派系之间折冲往返的缓冲势力。(现称岸田派)(宏池会历代会长见表1)重新崛起成为主流派(3)上一位宏池会出身的首相是1991年-1993年在任的宫泽喜一。继宫泽喜一之后,时隔28年,2021年宏池会的岸田文雄担任首相。,而伴随安倍晋三的下台,曾经的主流派细田派(现在称安倍派)有可能沦为非主流派。目前,岸田与安倍之间表面上仍保持政治合作关系,但显露出明显的政治摩擦。双方在内外政策上表现出的较大差异,预示两人及其所属派阀之间的斗争可能在加剧,进而将影响中日关系。

日本自民党自成立以来便存在很多派阀。随着时间的推移,派阀不断分化重组,目前分为六大派阀、两个集团(4)按实力排行,分别是安倍派、麻生派、茂木派、二阶派、岸田派、森山派和石破集团、谷垣集团。和无派阀成员。这些派阀起源于战后初期自民党形成时期,吉田茂和鸠山一郎这两位政治家及其所率领的自由党和民主党是派阀形成的源头,也是自民党政治理念和政策出现两条路线的根源之一。

表1 宏池会历代会长

鸠山一郎(1883年~1959年)是战前的政党政治家,出身于政友会,战后组建了自由党,1946年被美国占领当局开除公职。吉田茂(1878年~1967年)是外务省官僚,战前曾反对日本与英美开战,遭到军国主义当局逮捕。战后支持美国占领,支持日美安保条约,支持和平宪法,并成为自由党党首。1951年,鸠山恢复政治活动并重返自由党后,党内分化成为吉田派和鸠山派。1954年,鸠山脱离自由党另外组建民主党,民主党在吉田下台后于1955年与自由党合并成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鸠山担任首任总裁。

战后日本政治一直存在两条路线之争,其形成和发展与吉田茂和鸠山一郎之间的政治对立有着密切关系。一条是被称为“保守主流”的路线,一条是被称为“保守非主流”路线。被称为“战后日本政治奠基者”的吉田茂主张“轻军备、重经济、以日美安保体制为基轴”,吉田派的主张在战后至今的大多数时间内一直占据自民党甚至日本政治的主流(日语称“本流”)。鸠山一郎也是战后日本政治的奠基人,他和岸信介等人主张修改宪法、整顿军备、坚持自主独立的外交路线,属于非主流派(即“非本流”)。吉田派之所以被称为主流派,是因为其在战后较长时期内掌握了日本政治的主导权,而鸠山派则经常处于非主导地位。

两派的政策主张几乎针锋相对,一方被称为温和的鸽派,另一方被称为强硬的鹰派,导致自民党自1955年成立起便呈现出鸽派与鹰派既共存又争夺主导权的特点。

二、自民党内派阀之争与中日关系的变化

自民党内两派的不同政治路线影响着日本的外交政策,因此在不同时期展示出不同的对华政策,使中日关系呈现不同特点。根据时间节点及当时两国关系的主要特征,大致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民间交流时期(1949年~1972年)、和平友好时期(1972年~2006年)、战略互惠时期(2006年~2019年)和新时代竞合并存时期(2019迄今)。

(一)民间交流时期:保守主流派与非主流派围绕对华接触的博弈

在此时期,执政的自民党的亲华议员参与对华接触,他们对这种交流由初期消极逐渐转为后期积极。积极参与对华接触的是吉田茂及其政治传承人主导的保守主流派(党内主流派),他们推行鸽派路线,特点是与邻国开展实务性交流。

在非主流派的岸信介上台后,推行亲台政策,敌视中国大陆,破坏了中日两国间的民间交流。为了与美国谈判修改日美安保条约,消除美国对日本的疑虑,岸信介一边要求与美国具有对等地位,一边坚持反共政策,支持台湾反攻大陆,破坏中日民间经济交流,导致1958年第四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的执行受阻,多年来由友好人士建立起来的民间贸易被迫中断。直到吉田的继承人池田勇人执政时,在池田政府的“默许”下,日本采取半官半民的方式与中国展开民间经济往来。

非主流派主要以清和会(5)清和会,全称“清和政策研究会”,现为自民党内最大的政治派阀,有议员近百人。(清和会历代会长见表2)为中心,聚集了自民党的右派和亲台派。1973年,党内右派议员石原慎太郎、中山正晖、中川一郎等人结成的反华亲台组织 “青岚会”,就是当时日本国内破坏中日关系、叫嚣恢复日台关系的急先锋。石原慎太郎等人坚决反对中日邦交正常化,主张与台湾恢复所谓的“外交关系”,成为自民党内乃至日本政界亲台反华势力的代表。

表2 清和政策研究会历任会长

吉田派连续产生池田勇人、佐藤荣作等多位日本首相,吉田派的派阀政治至此发展成形。吉田派的接班人池田勇人上台执政后对华推行“政经分离”政策,开展中日民间经济交流,在中国总理周恩来和日本自民党政治家松村谦三的大力推动下,两国签署了“廖·高协定”(又称“LT贸易”)。(6)“廖高协定”是1962年11月廖承志与高碕达之助签署的民间贸易协定,即《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也称“LT贸易”;1968年3月签订第二次协定后,改为《中日贸易备忘录》,也称“MT贸易”。池田推行的“政经分离”政策实际上是在既不违背美国的意志,也不影响日台关系的基础上发展与中国大陆之间经贸往来的两面政策。

1964年佐藤内阁上台后致力于同美国进行“归还冲绳”谈判,虽然中日民间贸易未受阻碍,且在执政期间签署《中日贸易备忘录》,但是1969年佐藤首相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联合声明,干涉台湾问题。在后来日本国内推动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潮流下,佐藤内阁始终不能向前推,进一步承诺“一个中国”原则。

(二)和平友好时期:自民党内围绕对华和平友好政策的路线博弈

1972年6月,田中角荣出任首相,继承宏池会的大平正芳支持田中角荣上台,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两国关系进入和平友好时期。大平正芳任田中内阁外相期间,积极促进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大平正芳率领宏池会联合自民党内的田中派、三木派和中曾根派,推动形成日本国内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潮流。同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一举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两国关系进入和平友好时期。

大平正芳任首相期间(1978年12月7日~1980年6月12日),日本决定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曾为中国改革开放作出过重要贡献。宫泽喜一在任宏池会会长期间,作为官房长官曾发表谈话表示,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应该尊重邻国的国民感情。宫泽喜一任首相期间,还促成明仁天皇访华,对改善中日关系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来宏池会的其他领导人一度继承了推进中日友好的政策。20世纪90年代,田中派成为自民党内的主流派,该派出身的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等首相继承了宏池会重视对华关系的政策路线。

1978年,中美两国之间酝酿建立外交关系,但在美国国内遇到较大阻力。卡特政府支持中日尽早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希望中日关系助推美国对华政策转向。时任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开始做清和会内部的工作,成功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但由于福田派政治立场偏右,即使当时的主流是中日友好,两国关系也时常被右派势力破坏。

1979年,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挑起中日争端。特别是1985年中曾根康弘以首相名义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恶化。这次参拜实际上开启了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外交摩擦。

进入世纪之交,根据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变化,1998年中日双方用“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来定位两国关系。但进入21世纪,随着日本政治渐趋保守化,由福田派演变而来的细田派重新主导日本政治,宏池会沦为非主流派。出身细田派的小泉纯一郎获得右派和遗族会的支持上台,他每年都参拜靖国神社,对中日关系造成严重伤害,事实上结束了中日和平友好时期。

(三)战略互惠时期:保守主流主导下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2006年10月8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新闻公报,提出“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7)《中日发表联合新闻公报(2006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网站,2006年10月8日。https://www.fmprc.gov.cn/ce/cejp/chn/zrgx/qqq900/t275284.htm.中日关系进入“战略互惠新时期”。2007年4月11日,中日两国发表《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双方再次确认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2007年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次年开启访日的“暖春之旅”。2008年5月7日在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双方正式签署《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正式确立中日两国关系上升到“战略互惠”的层面,不仅重申中日之间三个政治文件的精神和原则,还明确双方在政治、人文、经贸、亚太地区发展和全球课题等五大领域的合作和对话。(8)《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08年5月7日。http://www.gov.cn/jrzg/2008-05/07/content_964157.htm.2008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时,福田康夫首相对中日友好持有的积极态度对改善中日两国关系具有重要影响。虽然两国的实际交往迄今远未达到战略互惠程度,但至少为中日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基调。(9)梁云祥、杨美姣:《从中日四个政治文件探析两国关系发展轨迹及未来趋势》,《东北亚论坛》2020年第3期。

2006年,细田派的安倍晋三上台(10)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安倍晋三第一次执政。,也得到党内右派和亲台派的支持。细田派内的安倍系与台湾有密切关系,例如,“台独分子”金美龄与安倍家族关系非常密切,由她牵线,安倍晋三和其胞弟岸信夫与台湾民进党建立了密切关系。尽管安倍在第一次执政期间打破了小泉执政时期对华外交关系的冷淡状态,与中国领导人共同提出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设想,但在第二次执政期间(2012年12月26日~2020年8月28日)推行对华强硬政策,力图利用“中国威胁论”推动修改宪法进程,解禁集体自卫权,并制定新安保法案,安倍政府的右倾路线使日本同邻国关系陷入紧张。总之,安倍执政期间大力推行党内长期居于非主流地位的修宪强军路线,建立起强势执政地位。保守主流派日益边缘化,非主流派逆转成为主流派,细田派掌控自民党内主导权,使日本政治在近年呈现出明显右倾化的特点。

三、中日关系进入竞合并存时期

安倍执政后期,中日关系重回改善轨道。2019年6月,中日两国领导人在日本大阪会晤,一致同意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此后中日关系一度重回改善轨道。但与此同时,日本自民党内部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出合作与斗争态势,中日关系进入竞合并存时期。

2020年10月安倍晋三下台后,菅义伟基本全面继承安倍的内政外交路线。2021年安倍出任清和会会长,细田派变成安倍派,并在同年10月众议院大选后维持党内最大派阀地位。由于日本右派积极跟随美国推行遏制中国的政策,试图拼凑包围中国的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以所谓“印太战略”对抗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导致中日关系呈现竞争对立和交流合作并存的局面。

(一)日本政局的微妙变化

从2021年开始,日本政局发生微妙变化,执政的自民党内两大势力主流派和非主流派再次发生逆转。宏池会会长岸田文雄获得麻生派和茂木派支持,成为第100代首相。宏池会会长时隔28年再度出任首相,使保守主流与保守非主流之间的权力争夺重现,并集中表现为岸田文雄与安倍晋三两派之间的政治博弈。

在安倍执政期间,岸田率领的宏池会曾与以安倍为主导的清和会维持了多年的政治合作关系。按照自民党派阀政治的运作逻辑,各派阀在权力的讨价还价中形成轮流坐庄的承诺。当年吉田茂要求佐藤荣作先支持池田,池田下台后再支持佐藤。而大平正芳曾先支持田中角荣,然后田中支持大平上台也是这种模式。安倍与岸田之间也存在这种承诺,先由岸田承诺支持安倍,然后安倍再支持岸田上台,这是岸田近年来一直与安倍内阁合作的根本原因,也是日本自民党派阀政治运作的传统模式。

但安倍此后的一系列举动不断打破承诺。因为宏池会与清和会在政治理念上分歧很大,一方主张轻军事、重经济,有浓重的吉田主义色彩;另一方主张修宪、重新武装,是岸信介路线的继承者。安倍在2020年和2021年两次自民党总裁选举中都没有支持岸田,最终岸田在2021年的总裁选举中获胜,意味着以安倍晋三为首的清和会被迫让出自民党的主导权,统治日本近10年的右倾路线受到挑战。当然,清和会并不甘心失败,开始明里暗里打压岸田,安倍与岸田围绕政治主导权的争夺趋于激烈。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安倍曾同意时任自民党政调会长的岸田文雄提出的向日本民众每人发放30万日元现金的政策提议,但又暗中支持党内反对者的意见,舆论也对这一政策提议展开批评,最后岸田不得不放弃这一政策主张,导致舆论普遍认为岸田没有政治定力,对岸田的政治威信打击很大。

2021年举行自民党总裁选举时,安倍全力支持右翼政客高市早苗与岸田竞争。其实早在2020年,安倍也曾以遏制政治对手石破茂为由,支持菅义伟当选,成功压制岸田。经过这两次选举,安倍与岸田之间的对立开始表面化。

岸田上台后开始逐渐与安倍拉开距离。例如,在人事安排上,岸田两次拒绝任命由安倍推荐的高市早苗出任自民党干事长,通过提拔自己的亲信巩固了在党内的政治基础。自民党干事长是党内二号人物,在总裁出任首相期间,事实上掌管党内日常事务。如果高市担任自民党干事长一职,意味着安倍可以继续在幕后操纵。为了避免与安倍发生正面冲突,岸田任命甘利明出任干事长。甘利明与安倍关系密切,可以被安倍接受。这一任命反映了岸田与安倍围绕人事主导权的争夺,但也反映出他还不想与安倍分道扬镳。甘利明在2021年的众议院选举中得票率偏低,落选后又在比例选举的计票中复活,勉强保住议员资格,但政治威信大幅降低,不得不宣布辞职。甘利辞职后,干事长一职出现空缺,这时安倍再次力荐高市早苗,岸田再次拒绝。这次岸田选择了另一政治盟友竹下派的茂木敏充,由外相转任干事长。

另外,岸田任命与安倍同样出身于山口县的林芳正出任外相一职,不仅增强了宏池会在内阁的影响力,还给安倍的众议院选举带来威胁。

林芳正与安倍同样出身于山口县,林氏家族在山口县是四代国会议员,有广泛的人脉,林芳正的曾祖父是明治时代的贵族院议员,祖父也是国会议员,父亲是原大藏大臣林义郎,也是知名的知华派政治家。安倍家族只是从安倍晋三的父亲安倍晋太郎开始当选国会议员,成为山口县出身的政治家。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在山口县的选举地盘是由岸信夫继承的,安倍在自己的选举区仅凭借其父安倍晋太郎的人脉,不能利用岸信介的人脉,所以,安倍本人在山口县的影响力略逊于人脉雄厚的林芳正。

2021年,林芳正辞去了担任多年的参议院议员,毫无悬念地当选众议院议员,充分显示了其在山口县的政治影响力,也成为安倍的有力竞争对手。现在,山口县人口逐年减少,根据日本选举法规定,选举区必须根据人口数量随时调整,以避免选票的不公平现象。人口减少的山口县下次大选有可能将由现在的4个选区减为3个,如果安倍和林芳正各自所在的3区和4区合并,两人势必成为同一选区的竞争对手。

2021年的众议院选举,安倍虽然成功当选众议员,但其领导的阵营得票大幅度缩水,表现出日本选民对安倍长期执政的不满。从落选和低票当选的状况还可以看出自民党右派的政治路线开始遭到部分选民的怀疑,这一点从岸田当选后维持较高支持率也能看出。日本选民支持岸田执政,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以安倍为首的右派长期主导日本政治的担忧和不满,这是日本政治的新变化。

(二)日本国内政治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当前日本国内政治的变化特别是自民党内的矛盾也反映在中日关系上,具体表现在岸田和安倍各自代表的两大集团的政治外交理念上,也是主张稳定中日关系与主张遏制中国的两派间的政治路线斗争。

现在自民党内的反华急先锋高市早苗、青山繁晴、古屋圭司、卫藤晟一等国会议员是战后日本反华势力的继承者,他们都是安倍的亲信。这些右派议员一有机会就发表反华言论,抵制北京冬奥会,推动国会通过涉华“人权决议”。在右翼势力的极力鼓噪煽动下,日本政坛中“反华”逐渐演变成一种政治正确,即使明知反华法案既不利于两国关系也不利于日本自身利益,但很多知华友华派也不敢公开表达反对。

2021年12月18日,自民党干事长茂木敏充虽然拒绝了高市早苗提出的涉华“人权法案”,但拒绝的理由并非该法案是否正确,而是“时机问题”。这说明岸田面对右派的攻势,也要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最终,涉华“人权决议”还是在高市早苗、卫藤晟一等人的极力推动下于2022年2月1日获得通过。安倍的下台虽然反映了右派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他们不甘心丧失对政局的控制。

目前,安倍的主要打击对象是林芳正,他与林芳正政策对立的焦点之一表现在对华政策上。对安倍来说,利用对华政策既可以打击岸田,也可以打击岸田的亲信林芳正。例如,安倍在是否派政府官员参加北京冬奥会的问题上曾对岸田施加压力。2021年12月9日,安倍表示,“英美都表示了态度,日本也应亮明态度”。同年12月13日,安倍在日本电视节目中说:“日本应该发挥领导作用,对中国发出正确信息,拖延时间能得到什么好处?”然而,虽然岸田政府在安倍阵营的压力下没有派阁僚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但岸田内阁没有说这是“抵制”北京冬奥会,并派遣了日本奥委会、奥组委和残奥会负责人出席。

安倍阵营不会甘心失去对日本政治与外交的主导权,他们还要拉近与台湾的关系。关于台湾问题,2021年12月1日,安倍在出席台湾智库会议时公然声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是日本官方过去从未正式表达过的立场。12月14日,安倍在所谓“日美台”智库会议上点名批评中国,称追求军事上的冒险等于自杀行为。(11)「安倍元首相、外交ボイコットは」日本主導で』」、産经新聞ホムペジ、2021年12月14日。https://www.sankei.com/article/202/12-14-LW5U27SRQZ0ZVLL6UGQVSFFSQ/.安倍的目的除了配合美国打台湾牌之外,还旨在挑动岸田内阁走上反华的道路。

2022年3月22日,由日本国会跨党派亲台议员组成的所谓“日华议员恳谈会”召开会议,安倍与蔡英文举行视频对话,安倍妄称台湾是日本重要的贸易和安保伙伴。“日华议员恳谈会”在会议结束后通过了支持台湾的决议,内容包括反对使用武力改变现状,尊重自由、民主和法治等基本价值,尽最大努力维护国际秩序。决议还希望台湾对自由开放的印太做出贡献,并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社会活动,愿日台在国际供应链方面进行合作。

岸田内阁在涉台问题上态度相对慎重。对于安倍与蔡英文的视频对话,2022年3月24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松野一博代表官方表示,“日方希望用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这是日本的一贯政策”,并未迎合安倍的说法。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从岸田执政半年来的情况看,岸田内阁在修宪强军问题上受制于安倍,在涉华问题上也有迎合反华舆论的倾向。安倍领导着自民党内的最大派阀,政坛影响力和党内地位仍十分突出。这是日本政局的一个新变化,也是宏池会目前尚不愿意与清和会分道扬镳所致。

目前看,尽管宏池会在右派的攻势下对华政策未显现出积极发挥作用的方面,并不断向清和会做出让步,然而在政坛活跃的野田圣子、小渊优子等女性议员和党内元老二阶俊博等主张对华友好的政治家尚未完全失去影响力。针对日本国内政治风向的变化,需要中方与主张发展对华友好关系的日方政治家一起努力,推动中日关系重回稳定发展轨道。

四、结语

安倍与岸田之间的权力博弈,既是自民党内派阀主导权之争,也是观察日本对华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今后中日关系机遇与挑战共存。目前,岸田内阁的支持率保持较高水平。根据日本主流媒体2022年3月的民调,岸田内阁的支持率达到62%(12)「岸田内閣の支持率は前月から連続で上昇 政党支持率の変化は……?!【12月各社の世論調査まとめ】」、Yahoo!Japanホムペジ、2022年1月13日。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f13dcc1fc62c2726762faf9f97ce3066db510492.,说明选民对宏池会和岸田政府抱有期待。如果在2022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岸田率领的自民党能够获胜,将进一步巩固宏池会在党内的主导权,中日关系的有利因素可能会有所增加。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日本政治生态右倾保守化已是不争事实。岸田与安倍的基本政治理念和路线存在分歧,但并非完全对立。在外交安保方面,自民党内路线之争远不如当年激烈。“保守主流”与“保守非主流”之间的界限也远不如当年鲜明。与过去相比,当前日本朝野政党之间和自民党内部的对华认知和安保政策主张具有趋同性特点,所不同的仅是具体对华牵制施压的手法和程度。岸田政府固然有稳定对华关系的考虑,但受制于党内右派和美国因素,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对比较有限。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自民党安倍
跳脱对安倍的悼颂与赞美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印度8公里“路演”示好安倍
明仁天皇“暗战”安倍
中日専門家が見た「習——安倍会談」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