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2-07-07彭彤

华东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创新型院校人才

文/彭彤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422139)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基于此,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举足轻重。大力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必然之需,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1.当前创新技能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1.1 实践能力较强,专业水平较高

创新技能型人才不同于传统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本专业及其延伸领域的知识体系,还应具备很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基于此,为保证创新技能型人才的高效养成,高职院校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切实做到学而有用、学以致用。

1.2 学习能力较强,适应能力较高

未来的创新人才一定是具备高专业技能以及先进创新理念的优秀人才,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善学、乐学、自学是这类人才的明显标志之一,而通常懂得灵活学习的人,对于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极强,他们可快速适应不同身份及环境的变化,在面对不同工作岗位、工作内容时能够及时调整自我心态并投入良好的精神状态,对新知识、新技术能够快速学习、了解并掌握应用。[1]由于这类人才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他们会在不同环境和岗位中获得更多技能与本领,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也会越拓越宽,职业前景会越来越好。

1.3 创新品质较强,思维拓展能力较高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通常要具备不同于他人的创新思维品质,在职业岗位上出类拔萃、创造佳绩。基于这类人才所具备的创新特质,他们自身有着较强的敏锐性、洞察力以及发散性思维,在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时可以转换角度、扭转思路展开思考,继而能够快速地拿出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措施。与此同时,他们还能主动对市场发展形势做出明确分析、清楚定位,做好未雨绸缪的思想准备。他们善于规划长期发展计划,从而发挥出自身的最大工作价值,为企业赢取更大效益,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1.4 意志品质较强,敢于承担困难和挑战

通常,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都拥有较强的意志品质,有着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会越挫越勇,从容不迫。创新实则就是对于某种常规意识的突破与颠覆,实现创新发展的过程必然是异常艰辛曲折的。因此,这类人才通常具有超出他人的坚毅品质,不畏惧挑战,不轻言失败,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并直到达成目标,取得傲人的成就。

2.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1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体系架构

高职院校要将提高学生实践技术能力、满足社会应用作为主要目标,把专业对口行业需求作为教学切入点,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层次化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见图1)。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各类各级别的专业技能竞赛及培训纳入日常教学规划中,实现课证通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院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对接,深化校企合作,借助产教融合,为学生不断拓宽创新能力养成的渠道及平台,构建针对性强、实效性足、全面性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见图2)。

2.2 强化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职院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在基础知识的讲授教学之上加强专业理论的深入及实践技能的操作,促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操练习,强化其实践动手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需积极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将课程以实践的方式融入到日常专业教学之中,以此来强化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基础知识与专业课程的兼顾之下,相应的实践和创新也必须全程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全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

2.3 构建良好的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赋予其更强大的专业技术和本领,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其提供相应的实践创新平台。院校可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促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实现踊跃创新。办学条件强的院校还应为学生创设专门的校内实训室及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强化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自主思考及学习能力,在日积月累中练就良好的创新创造能力。

2.4 加强创新型师资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取决于教师这一关键教学主体。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保障。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不断创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对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培养,切实提升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为教师提供各类学习进修、实践培训的机会。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亲身体会并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和氛围,了解并掌握先进的岗位技能、真实的岗位需求,以此获得启发,从而建立创新的教育思想。[2]

2.5 为学生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

职业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具备极强的独特个性及主观意识,教师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可单纯地将他们定义为简单的受教育对象,而应主动视他们为受平等尊重的教育发展主体。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做文章、下功夫,通过精心设计创新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学术氛围及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改善校园硬环境,加大先进功能型教师、实验室的构建与改造,及时革新教学教具、实验实施设备等。其次,高职院校应制定创新教育目标,并大力倡导和推进,积极组织与监督,为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再次,高职院校还应频繁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参与,使其从中充分展露个性和才华,提高自我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及科学素质。[3]最后,高职院校通过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与专业对口的讲座及学生报告,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机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范围,激发他们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热情,在校园形成浓厚的学习与创新氛围。

2.6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技能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相继开展全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开办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经济文化节、商业文化月,组织技能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模拟竞赛等。上述丰富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将学生创新实践与其专业课程、课堂学习形成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无缝衔接的创新教育机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体制的有效改革,引导并推动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发展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专业潜在能力,积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提高未来就业创业所必需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大力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新时代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教育是强国之基础,国力的提升少不了创新驱动力的加持,而创新的关键还在于人才这一核心命脉。因此,职业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可谓任重而道远,亟须各大高职院校深刻认知、加以重视,积极优化教学理念、模式及方法,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创新。

猜你喜欢

创新型院校人才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