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健康教育提高唇腭裂序列治疗中患儿家属对疾病认知和复诊率的效果▲
2022-07-07王晓萌霍海英何灏逾
王晓萌 霍海英 何灏逾 邝 海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南宁市 530021,电子邮箱:xiaomeng603@sina.com)
唇腭裂是一种先天性疾病,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一种畸形,这种先天畸形给患儿的容貌、语音、心理及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也给患儿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序列治疗是治疗唇腭裂最理想的方式,即按照患者的畸形程度,从喂养、外科手术、正畸治疗、语音、护理、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个体化治疗[1-3]。但序列治疗周期长、参与科室多,执行起来相对复杂,加之大部分唇腭裂患儿来自农村,接收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其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对唇腭裂相关知识了解有限,以至于序列治疗难以完整地开展。复诊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临床经验的总结及临床科研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4],唇腭裂序列治疗的复诊显得尤为重要,每一次的复诊都决定着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也直接影响序列治疗的完整开展,而是否按时复诊主要受到唇腭裂患儿及其家属的主观意愿的影响。健康教育可提高唇腭裂患儿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其意识到复诊的重要性。这对有效改善唇腭裂的治疗效果、减少继发畸形、提高唇腭裂患儿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5]。集体健康教育是指把有共同疾病特征的患者及其家属召集在一起,对其进行相关知识和认知的健康宣教,宣教方式主要以多媒体辅助讲授为主[6]。集体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或家属在集体的氛围中接受指导,个体之间相互安慰和鼓励,从而缓解焦虑感和孤独感,增强治疗信心,提高遵医行为,最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7-8]。本研究探讨集体健康教育提高唇腭裂序列治疗中患儿家属的疾病认知和复诊率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5~12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96例唇腭裂患儿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儿术前诊断为先天性唇腭裂;(2)患儿年龄≤6岁;(3)患儿家属知晓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的患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按照入院日期先后将患儿的家属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儿的性别、术前诊断、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观察组患儿家属年龄20~46岁(31.65±6.68),其中男性14例、女性34例;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35例,高中及以上13例;居住在农村33例,城镇15例。对照组患儿家属年龄19~43岁(30.54±5.88),男性16例、女性32例;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及以上16例;居住在农村30例,城镇18例。两组患儿家属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已获研究对象同意且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的比较[n(%)]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入院时在床边进行入院宣教,以口头宣教为主,发放我院自制的唇腭裂相关知识折页,告知患儿家属自行阅读;手术前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做好常规的术前护理;出院时交代复诊时间并在患者病历中说明。
1.2.2 观察组:实施集体健康教育。(1)自行设计《唇腭裂患儿家属对集体健康教育模式反馈的调查问卷》,分别在集体健康教育前后对患儿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以序列治疗为理论框架,了解家属对唇腭裂的态度、心理感受、治疗期望值,对手术时机、语音治疗时间、心理辅导、复诊时机重要性的认识。(2)集体健康教育。① 教育内容。研究小组以唇腭裂的序列治疗为基础,以唇腭裂的分类、唇腭裂的高危因素、发病机制、最佳手术时机、语音治疗的内容及治疗时机,以及心理辅导、唇腭裂序列治疗和各方面的治疗及护理出发,以成功病例作为第一素材,根据临床路径和患儿的特点,制作唇腭裂相关内容的集体健康教育PPT。② 教育形式。依据心理学的认知行为技术理论、团体治疗的开展方法开展集体健康教育。召集同一时期入院的唇腭裂患者及其家属,在住院期间,以多媒体讲授和互动的形式进行宣教,并详细讲解我院自主制作的唇腭裂相关知识折页,同时强调复诊的必要性和时间;宣教期间,家属畅所欲言,医护人员邀请家属一起参与心理游戏,同时,在交流期间以故事化的形式普及唇腭裂相关知识(包括最佳手术时机、语音治疗的内容及治疗时机)。
1.3 效果评价
1.3.1 家属对序列治疗的认知情况:宣教前后采用《唇腭裂患儿家属对集体健康教育模式反馈的调查问卷》对观察组进行调查,了解其复诊的意愿及对序列治疗和心理治疗的认知情况。其中,家属答对问卷上有关序列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所有问题视为掌握。
1.3.2 复诊率:行唇裂手术的患儿均于术后1个月复诊;2岁以内的患儿行腭裂手术后3个月复诊,≥2岁的患儿行腭裂手术后1个月复诊。复诊率=实际复诊例数/样本量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干预前后的比较采用McMemar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健康宣教前后观察组家属对序列治疗的认知情况的比较 宣教后,观察组家属愿意复诊的比例、认为心理辅导重要的比例、掌握序列治疗的比例均高于宣教前(均P<0.05),见表2。
表2 健康宣教前后观察组家属对序列治疗的认知情况的比较[n(%)]
2.2 两组复诊率的比较 观察组有18例接受唇裂整复术,术后复诊率为77.8%(14/18),对照组有22例接受唇裂整复术,术后复诊率为27.3%(6/22),观察组复诊率高于对照组(χ2=10.101,P=0.001)。观察组有30例接受腭裂整复术,术后复诊率为70.0%(21/30),对照组有26例接受腭裂整复术,术后复诊率为42.3%(11/26),观察组复诊率高于对照组(χ2=4.326,P=0.037)。
3 讨 论
唇腭裂的序列治疗周期长,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复诊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知信行”理论认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着患者的遵医行为[9]。但接受唇腭裂治疗的患儿年龄较小,家属在患儿的治疗决策方面起主导作用,如何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宣教前,唇腭裂患儿家属对序列治疗的知晓率较低。原因可能是:唇腭裂患儿大多数来自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社会及政府资助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导致唇腭裂患儿家属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较窄[10],获得的知识较片面,科学性和专业性欠佳;同时,加上相关医疗机构对随访的重视不够,尚未建立完善、科学的随访制度,导致患儿家属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因此,采取适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儿家属对唇腭裂的认识从而提高患儿的复诊率,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唇腭裂具有继发畸形率高、术后功能恢复差、序列治疗周期长、费用高等特点。 如果只进行常规宣教,很难获得较好的宣教效果。集体健康教育以科学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唇腭裂患者的临床路径和疾病特点,系统、科学、有效、针对性地对患儿家属进行宣教,让患儿家属系统地了解唇腭裂序列治疗相关知识和复诊的重要性;同时集体健康教育依托心理学的同理心理论,把相同疾病和存在同样心理困惑的家属集中在一起,有利于患儿家属间的沟通,相互理解支持,减少孤独感和心理压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11]。同时,集体教育的平台有利于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沟通,提醒家属注意复诊时间,增加复诊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宣教后,观察组家属愿意复诊的比例、认为心理辅导重要的比例、掌握序列治疗的比例均高于宣教前,且复诊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集体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儿家属对唇腭裂及序列治疗的认识,从而提高其遵医依从性。原因可能是集体教育有助于促进医患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强化患儿家属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让患儿家属意识到复诊对疾病治疗的意义。但集体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求宣教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学会深入浅出地讲解并通俗地解答患儿家属的疑惑,从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帮助患儿家属了解疾病,这对宣教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践中宣教人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综上所述,集体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唇腭裂患儿家属对序列治疗知识的了解和复诊率。但本研究只进行单向比较分析,集体健康教育在提高家属的认知上是否优于常规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