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猪瘟的流行变化及防控对策探讨

2022-07-07胡彦龙朱建纲甘肃省平凉市动物卫生服务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毒株猪群猪瘟

文│胡彦龙 朱建纲(甘肃省平凉市动物卫生服务中心)

目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殖并形成较大污染面,疫情发生风险依然较高。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治疗方法,非洲猪瘟仍将是我国生猪产业生产安全最大的威胁。随着非洲猪瘟在我国定殖,加之病毒的不断变异,强毒株和变异毒株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疫情处置上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要适应非洲猪瘟防控新形势,强化常态化防控措施,提高疫情处置能力,健全疫情防控体系,不断促进非洲猪瘟防控及生猪养殖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全球非洲猪瘟流行情况

1.非洲猪瘟流行情况。1921年,非洲肯尼亚首次报道发现非洲猪瘟,自此之后该病在东非和南非地区呈地方流行状态,至今仍未根除。1957年,随着跨洲航运的快速发展,非洲猪瘟疫情逐渐扩散,先后传入南欧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1971年,美洲国家古巴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随之该病在巴西、海地等美洲国家相继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通过扑杀感染发病猪群才成功根除了境内非洲猪瘟疫情,但在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格鲁吉亚,随后又传入俄罗斯,其蔓延形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于2018年传入我国辽宁。2021年7月28日,多米尼加共和国农业部确认在该国的猪群中检测到非洲猪瘟,这是非洲猪瘟病毒40年来再次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暴发,此次暴发也意味着除南极洲外,五大洲均发现了非洲猪瘟病毒。

2.我国非洲猪瘟流行情况。自2018年8月辽宁沈阳发生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截至2021年年末,全国先后有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累计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95起。2018年,非洲猪瘟在国内迅速扩散,疫情发生数量多,全年共报告发生疫情99起,累计扑杀生猪80余万头,疫情发生后因防控措施有效,未形成流行蔓延趋势,仅呈点状散发态势。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蔓延势头开始减缓,疫情发生数量有所下降,全年共报告发生疫情63起,累计扑杀生猪约39万头。从2018年至2019年非洲猪瘟的流行情况来看,疫情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中东部地区,得益于前期有效的防控措施,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可控,在时空分布上有发散、减弱趋势。2020年,全年共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9起,累计扑杀生猪1.35万头,疫情高风险地区由原来的东北、中东部地区向西北、西南地区扩散,且有零星分布态势。2021年,全年共报告发生非瘟疫情14起,累计扑杀生猪0.36万头。从2020年至2021年全国报告发生的疫情情况来看,非洲猪瘟得到了有效控制,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未出现区域性流行,但仍处于点状散发态势。

3.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影响。我国发生非洲猪瘟以来,对生猪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促使猪价大幅波动,对生猪生产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生猪生产方式的变革,倒逼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升级其生物安全防控水平,改善养殖模式、提高生产效率,致使规模化养殖比例逐步增加;另一方面因防疫条件不达标、生物安全水平低,加速了小规模养殖户的退出。在促进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和猪肉价格继续向市场化推进的同时,生猪产能分布及区域价格差异也都较疫情前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前期稳产保供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实,生猪产能持续释放,生猪生产快速恢复,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生猪产业的影响正在持续减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生猪出栏67128万头,比上年增加14424万头,增长27.4%;猪肉产量5296万吨,增加1183万吨,增长28.8%。2021年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4922万头,同比增长10.5%,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4329万头,同比增长4%,分别达到2017年末的101.7%和96.8%。

二、非洲猪瘟的流行变化

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属非洲猪瘟病毒科,是一种20面体对称、带有囊膜的双股D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达175~220纳米,主要感染猪的网状内皮细胞和吞噬细胞,病毒复制主要在上述细胞的细胞质中进行,不易产生中和抗体。该病毒目前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有多个基因型,毒株的差异很大,可感染家猪、野猪和软蜱(钝缘蜱属),是惟一一种以节肢动物作为生物传播媒介的DNA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喜冷怕热、耐酸碱,对脂溶剂和常用消毒剂敏感。

1.非洲猪瘟的毒株变化。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传入我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基因Ⅱ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9.95%左右。2018年至2019年中期,我国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毒株主要是格鲁吉亚Ⅱ型,具有嗜血性,喜欢有机物,特别是血、蛋白、脂类等物质。强毒株感染的猪群最常见的形式是急性发病,致死率高达100%。但随着非洲猪瘟的流行,加之病毒本身具有易变性,同时因我国生猪饲养量大、品种多,病毒在不同种群的猪中长期存在,给病毒在不同品种中的适应和变异提供了条件,逐步有自然变异株和自然弱毒株的出现,加之人为因素,也出现了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株。感染变异毒株或基因缺失毒株后,感染猪群非全部死亡,部分生猪会存活下来,就会出现带毒生产的现象。

2.非洲猪瘟的临床变化。在变异毒株中出现的基因缺失或突变,有的会造成相关蛋白翻译提前终止,蛋白功能丧失,导致病毒血吸附特性丧失,强毒株具有的嗜血性等生物学特性也就消失,随之临床表现也发生变化,如眼黏膜不见出血,血液含毒量降低,致病力下降等现象。临床上见到的强毒株感染生猪主要表现为:高烧41.5℃以上;面部、耳部、腹下、臀部片状出血(弥漫性出血);可视黏膜潮红;后躯不能站立,便血;死亡率几乎是100%。猪只感染变异毒株后临诊复杂化、症状多样化,可能有典型的强毒株感染症状,也可能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还可能出现非典型症状,如体温波动无规律(一般高于40.5℃);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肿大;嗜睡、采食量减少;母猪突然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育肥猪有类似丹毒样病理变化,关节肿胀、瘫痪、皮肤僵硬和坏死,病程时间长、死亡率低。

3.非洲猪瘟的病理变化。强毒株感染的最急性型往往不见明显临诊症状就倒地死亡,病理变化以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剖检可见浆膜充血,肠道出血(类似于血肠);脾异常肿大、易碎,呈暗红色至黑色;心内膜、外膜大面积点状出血;淋巴结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肺部支气管充满渗透液;肾点状或者斑状出血。变异毒株的病理变化主要变现为慢性、非典型性病变增多,出血性病理变化不明显,如:眼黏膜不见出血;肠道浆膜有颗粒状突起,但不见出血;心包有心包炎;肺有区域性肉变;肾梗死,淋巴结伴有血栓性坏死等。

三、非洲猪瘟的防控对策

养殖场出现单纯强毒株引发的非洲猪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强毒株和变异毒株同时存在。强毒株的临床症状表现更早,而变异毒株还在潜伏,这就可能掩盖了变异毒株感染的猪群,导致部分猪场认为感染的只是非洲猪瘟强毒株,有可能会麻痹猪场管理者,待变异毒株潜伏期过后造成母猪大面积流产、育肥猪不断发病的悲剧。因此,除限制人员、动物、车辆、物品流动控制传染源,规范实施消毒及消除污染源外,一方面要优化改造猪场设计,强化生产管理措施,构建完善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种猪繁育模式,强化引种前检测和引种后隔离饲养,保障种源供给安全。

同时,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要立即淘汰感染非洲猪瘟强毒株的生猪,并做无害化处理,严防非洲猪瘟病毒二次扩散,要抓住强毒株感染后症状明显、潜伏期内未排毒、没有造成污染面、清除难度较小的关键阶段,确保可以快速净化和精准清除,及时根除非洲猪瘟。非洲猪瘟变异毒株的潜伏期长,而且有无症状传播、排毒量小、间隙性排毒的特点,使检测难度加大,难以及时发现,发现时可能已经造成非常大的污染范围。一旦发现猪只出现嗜睡、轻触不起、采食量减少、拱料不食、发热、皮肤发红、关节肿胀/坏死、咳喘、腹式呼吸,育肥猪死淘率增高,母猪流产或出现死胎/木乃伊胎等可疑临床表现时,第一时间采样检测。猪唾液拭子、鼻拭子出现病毒的时间要早于血液,故采集唾液拭子是检测非洲猪瘟相对可靠、有效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应对变异毒株,将其抵御于猪场之外非常重要,若一旦感染猪群,基本无法完全剔除,最终可能面临带毒生产,甚至清群的结局,因此,加强临床巡视、优化检测方案、科学采样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语

非洲猪瘟的暴发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非洲猪瘟变异毒株的出现更是让整个行业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强毒株引发的急性型非洲猪瘟,我们完全能够做到早期诊断精准清除。但是,与传统的流行毒株相比,变异毒株潜伏期长,早期不易发现,待发现时可能已造成非常大的污染范围,增加了早期精准清除的难度,致使变异毒株清除的成功率要远低于强毒株的成功率,这些问题都给非洲猪瘟防控带来了新的难题。因此,面对非洲猪瘟传播力强,在无有效疫苗和特效药物面世前,充分利用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诊断技术开展普检,在猪群进行免疫接种、转群、去势、分娩以及猪场出现感染风险时,应及时科学采样检测,确保实现精准判断、早预警、早控制,进而提高其疫病防控能力,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毒株猪群猪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基因测序的临床应用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奥密克戎毒株为何“需要关注”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猪群免疫抑制因素及应对措施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