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制冷片热电模组中制冷片热布局仿真研究

2022-07-07赵华东杨号南孙夏爽夏高举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单片性能参数热阻

赵华东,杨号南,孙夏爽,夏高举

(1.郑州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河南省智能制造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1)

0 引言

热电制冷是一种新型制冷方式,能通过帕尔贴效应直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在热电制冷片(TEC)两侧添加热交换模块即组成了热电制冷模组,热电制冷模组的出现有利于热电制冷技术的标准化,推动其应用领域的扩展。

此前关于热电制冷模组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单片热电制冷片的热电制冷模组,如探究工作电流、散热方式等对热电制冷模组实际工作性能的影响[1-4]。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需要较大制冷量而单片TEC无法满足的情况,这就需要将多片TEC以某种排布方式排列在一起使用,但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在多制冷片热电制冷模组日益常见的今天,有必要借鉴以往学者对单芯片、多芯片的扩散热阻和热耦合的相关研究和方法,对多制冷片热电制冷模组进行类似的研究。

前人已经认识到热源排布对整体散热效果的影响,并通过算法或数值模拟进行优化,如针对PCB板电子元器件的热布局研究[5],以及MCM三维芯片的热布局研究[6];同时,又由于TEC工作状态对冷热面温度的敏感性[7],因此推测TEC作为一种特殊的热源,其布局会影响多制冷片热电制冷模组的实际工作性能。Dizaji等[8]对比了相同输入功率下,2片、4片和6片TEC的实际工作性能,发现在相同的总输入功率下,6片TEC的COP(性能系数,其值为制冷量与输入功率之比)比2片TEC高100%左右。该研究中,3组TEC具有不同的有效工作面积和理论性能参数,因此有理由推测上述结果是由于TEC数量、有效工作面积和理论性能参数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以DA(direct to air)型多制冷片热电制冷模组为研究对象,对具有相同有效工作面积和理论性能参数的6组不同排布方式的TEC进行仿真分析,研究TEC数量及布局对热电制冷模组实际工作性能的影响。

1 散热过程分析

图1所示为具有多片TEC的DA型热电制冷模组,由于DA型热电制冷模组一般通过直接接触热源的方式对热源进行冷却,故本文中将基板等效为均匀热源。

图1 DA型多制冷片热电模组结构简图及其热阻网络图Figure 1 Schematic of multi-TEC thermoelectric cooling modul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hermal resistance network

DA型热电制冷模组的传热过程可分为三部分:①热电制冷片冷端吸热;②热电制冷片内部的热电效应;③热电制冷片热端的散热。

(1)热电制冷片冷端吸热过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P=Qc1+Qc2+…+Qcn+Q′。

(1)

式中:P为热源发热功率;Qc1~Qcn为各热电制冷片冷端吸热量;Q′为热源不经过热电制冷片散去的热量。

(2)热电制冷片内部热电效应过程。根据经典热电制冷模块能量转换理论[9]:

(2)

(3)

式中:N为热电臂对数;I为热电制冷片工作电流;Tc、Th分别为热电制冷片的冷、热端温度;G为热电臂几何因子;α、ρ、λ分别为热电材料的塞贝克系数、电阻率、热导率。

(4)

(5)

式中:ΔT为热电制冷片冷热端温差;Rm、Km、Sm可理解为热电制冷片的总电阻、总热导、总塞贝克系数。这3个参数可通过热电制冷片性能参数Imax、Vmax、ΔTmax、Qcmax、Th0计算得到,其中ΔTmax为热电制冷片热端温度为Th0时,热电制冷片所能达到的冷热端最大温差,Imax、Vmax分别为此时热电制冷片的工作电流和工作电压,Qcmax为在I=Imax、ΔT=0时,热电制冷片冷端吸热量。Rm、Km、Sm可表示为

(6)

(7)

(8)

(3)热电制冷片热端的散热过程。借鉴多芯片热源的相关研究和方法,使用热阻矩阵[10]描述多制冷片热电制冷模组的热端散热过程。包含n个热源的各热源温度可用式(9)计算:

RQ+Ta=T。

(9)

式中:Q、Ta、T均为n维列向量,分别代表各热源发热功率、环境温度、各热源温度;R为多热源组件的热阻矩阵,表示为

(10)

式中:当i=l时,Ril为热源i的自热热阻;当i≠l时,Ril为热源l对热源i的耦合热阻。Ril的表达式为

(11)

式中:ΔTil,a为热源l引起热源i相对环境温度的温升;Til为热源l工作时,热源i的温度;Ql为热源l的发热功率。

2 TEC的等效

设存在两种型号的热电制冷片:TEC-a、TEC-b,其理论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由于2片TEC-a的有效工作面积和理论性能参数与单片TEC-b一致,故推论:n片相同TEC的实际工作性能等效于有效工作面积、最大制冷量、最大电压为原来n倍的单片TEC。又由式(6)~(8),该推论亦可表述为n片相同TEC共同使用时等效于Rm、Km、Sm及有效工作面积为原制冷片n倍的单片TEC。

表1 TEC等效的例证Table 1 An example of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TECs

3 数值仿真模型

数值仿真基于FloTHERM平台,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热电制冷模组的仿真模型图Figure 2 Simulation model diagram of thermoelectric cooling module

仿真中共使用3种TEC的6种不同排布,制冷片参数见表2。6种排布方式见图3,其中排布1为单片TEC3居中排布,排布2为2片TEC2居中排布,排布3为2片TEC2左右均布,排布4为2片TEC2上下均布,排布5为4片TEC1居中排布,排布6为4片TEC1均匀排布。

图3 6种TEC排布方式Figure 3 Six arrangements of TEC

表2 3种热电制冷片及其相关参数Table 2 List of three TECs with their supplied data

仿真模型其他设置和基本假设:①环境温度设为30 ℃,环境压力为101 kPa;②进风口风量为170 m3/h,湍流模型使用自动代数模型;③假设各界面完美接触,不考虑接触热阻;④忽略辐射传热。

4 结果与分析

在基板发热功率为30 W和50 W两种情况下,对上述6种排布进行了仿真分析。表3为“排布1”和“排布6”的仿真结果对比,整体仿真结果如图4、图5所示。其中,I为TEC的工作电流;TJ为基板与制冷片接触面的平均温度,用以表征热电制冷模组的制冷效果;COP为各组TEC总制冷量与总输入功率之比,用以表征热电制冷模组的制冷效率。

(1) 图4和图5中,相同热源发热功率下的6条曲线均未明显完全重合,说明TEC采取不同排布方式会导致热电制冷模组表现出不同的实际工作性能,亦即证明了TEC布局会影响热电制冷模组实际工作性能。

(2) 图4和图5中,“30 W,排布1”、“30 W,排布2”、“30 W,排布5”3条曲线几乎重合;“50 W,排布1”、“50 W,排布2”、“50 W,排布5”3条曲线几乎重合,说明单片居中、2片居中、4片居中3种排布方式下,热电制冷模组的实际工作性能近乎相同。这一现象说明,具有相同有效工作面积和理论性能参数的TEC,可以表现出相似的实际工作性能。这也间接证明了前述推论,即n片相同TEC的实际工作性能等效于有效工作面积、最大制冷量、最大电压为原来n倍的单片TEC。

(3) 图4中,“排布6”的曲线始终在其他排布方式的曲线下方;同时,图5中,“排布6”的曲线始终在其他排布方式的曲线上方,这说明4片均布的排布方式既能提供更好的制冷效果,又能提高热电制冷模组的制冷效率,亦即该排布优于其他5种排布方式。由表3可知,相比“排布1”,“排布6”在热源发热功率为30 W和50 W,工作电流为最大电流的条件下,制冷效果分别提升了13.88%和9.17%,制冷效率分别提升了12.24%和12.12%。

表3 排布1与排布6结果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two arrangements

(4) 图4中,随工作电流I的增加,各排布方式制冷效果逐渐拉开差距,“排布6”制冷效果优势愈发明显;而图5中,随工作电流I的增加,各排布制冷效率逐渐趋同,“排布6”的制冷效率优势不再明显。

图4 热源温度与TEC工作电流关系图Figure 4 Variation of TJ and working current

图5 COP与工作电流关系图Figure 5 Variation of COP and working current

以上现象可以解释为由于多个热源之间复杂的热耦合作用,热源的热布局会影响系统的温度分布,一般认为,热源相距越远其间的热耦合作用越弱。“排布6”中,4片TEC分布较其他排布方式稀疏,故该排布方式下TEC间的耦合热阻较小,因此热电制冷模组表现出更优的实际工作性能。但是制冷效果的提升是以输入功率的增加为代价的,由表3可知,尽管随着电流的增大,制冷效果得到更明显的提升,但制冷效率的提升却保持了相对稳定。

5 结论

通过对具有相同有效工作面积和理论性能参数的6组不同TEC排布方式的多制冷片热电制冷模组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TEC的布局影响热电制冷模组的实际工作性能,可以通过对TEC的热布局进行优化,得到更优的热电制冷模组温度分布,进而提高热电制冷模组的实际工作性能。

(2) 具有相同有效工作面积和理论性能参数的TEC组可以表现出相同的实际工作性能,与TEC的型号、数量无关。n片相同TEC的实际工作性能等效于有效工作面积、最大制冷量、最大电压为原来n倍的单片TEC,亦即有效工作面积、Rm、Km、Sm为原来的n倍。

(3) 在所研究的6种排布方式中,4片均布的排布方式优于其他5种排布方式,且随工作电流的增加,该排布方式的制冷效果优势愈发明显,但制冷效率则渐渐与其他5种趋同。相较于“单片居中”,“4片均布”排布方式在热源发热功率为30 W和50 W、工作电流为最大电流的条件下,制冷效果分别提升了13.88%和9.17%,制冷效率分别提升了12.24%和12.12%。

猜你喜欢

单片性能参数热阻
基于铝与层压硅铁热阻研究的电机定子-外壳界面压强确定方法
基于性能参数退化的发动机推进剂加速退化试验建模
『「拼图单片」与「宏大图景」』阅卷实录
封闭加固型计算机板卡锁紧结构接触热阻分析
基于16位单片机MC9S12DG128B智能车系统的设计
低气压环境被服系统总热阻计算模型
动静磨盘式薏苡脱壳机构性能参数试验研究
一种具有0.5dB噪声系数的450~470MHz单片集成LNA
通孔金属泡沫中的空气自然对流传热实验研究
基于单片数字收音机TEA5768HL的应用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