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机场免税店发展瓶颈及对策建议
2022-07-07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俞 凉/文
2015年底我国政府放开口岸进境免税店政策,允许国内广州白云机场等11个机场口岸通过招标方式增设进境免税店业务。此举是继首都机场和上海机场试点进境免税店之后,我国政府首次开放机场口岸进境免税店经营权,也是首次准予国内免税品经营企业突破地域和类别限制公平竞标。由于机场免税店拥有大量强劲购买力的国际客流,而这些国际客流精准对接了免税店的需求,免税经营商向机场让渡大部分的利益,并开启了2016~2018年期间的国内机场免税店经营权争夺大战。竞争中各地中标价不断创新高,2018年9月上海浦东机场与日上免税行签订的合作协议更是直接将国内机场免税店租金收入推向巅峰,按照合同约定,上海浦东机场在未来七年可获得保底租金收入410亿元,成为有史以来全球单笔最高的免税经营合约。当各地机场的巨额合同等待收入兑现时,却因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的爆发而延缓了进度。
疫情影响下国内机场免税店现状
(一)国际航线客流持续低迷
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各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封城、旅行限制和关闭边境等措施,使得2020年全球航空空运量同比下降60%,航空业倒退至2003年水平。中国民航业也未幸免,2020年中国各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8.6亿人次,同比下降37%,其中国际客运量呈断崖式下降,同比降幅达88%。
2021年,由于疫情反复,防控形势更加严峻。根据亚太航空中心(CAPA)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海外主要国家国际航线运力供给水平(可供座位数统计口径)平均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39%。其中欧美国家恢复进度领先,美国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1%,而中国国际航线运力供给水平仅为2019年同期的5%。
(二)机场免税店租金收入严重下滑
机场免税店实质是高净值客流变现的平台,然而因国际客流量的大幅锐减使得机场免税店经营商的销售额也随之严重下滑,并直接影响到机场免税店租金收入。以国内机场国际客流量占比最大的上海浦东机场和首都机场为例,2020年两机场国际客流量同比2019年下降均超过87%以上,同期免税店租金收入降幅达78%以上,两机场均发生了公司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见图1)。2021年伴随着国际客流量进一步萎缩,经营颓势仍旧持续。
图1:上海浦东机场和首都机场业务量及免税收入
国内机场免税店的发展瓶颈
一场疫情对于机场免税店的影响不仅仅是国际客流量和租金收入的大幅锐减,与此同时还有始料未及的国内免税大环境变化,成为了制约国内机场免税店未来发展的瓶颈。
(一)国内免税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巨变
疫情发生以前,机场免税店是全球免税品销售渠道中最主要的市场,2019年全球机场免税店销售额约占免税各渠道销售总额的52%,国内机场免税店销售额占比可达全国各渠道免税销售额的三分之二左右。疫情发生以后,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家给予海南离岛免税渠道多重政策利好,2020年7月新政以后免税购物额度提高至每人每年10万元人民币,增加手机、平板电脑等免税商品品种至45类,同时也鼓励免税经营商公平竞争。自新政实施以来的2020年下半年就实现免税销售额220亿元,2020全年总销售额275亿元(见图2),同比增长103.4%,使得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额占全国各渠道免税销售额比重由2018、2019的25%增长至2020年的51%,成为了近两年中国免税销售额增长的新引擎。根据海南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海南在“十四五”时期将完善全岛免税销售网络,实现国外商品和国内购买力充分对接,吸引免税购物回流3000亿元。可以预见借助国家战略和政策东风,海南离岛免税的高增长态势还将长期持续。而与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相比,机场免税店现行政策不具竞争力。
(二)免税品线上购买习惯已形成
疫情影响下的机场免税店销售业绩大幅下滑,国内免税经营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开通了线上商城,施展新媒体营销、直播带货、会员打折促销和快递到家等多种组合拳发展线上新零售业务,逐步培养了一大批消费者在线购买免税品的习惯。2020年,免税品经营商借助线上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其中海南离岛免税线上商城实现销售额50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4倍;上海浦东机场、首都机场、白云机场等机场免税店经营商也通过线上销售模式化解了原本的经营危机。
图2:海南离岛免税与全国免税销售额
与机场免税店相比,消费者在线购买免税品有诸多优势,比如购买资格门槛低、货品保真、售价优惠且快递到家等,尤其是线上免税品单件零售价仅为机场免税店标价的6~8折,对消费者有足够的冲击力。免税经营商之所以如此定价,一则是需要化解免税品库存压力,二则是免税品牌商对于购买力较强的中国市场给予了丰厚的优惠让利,三则与传统机场免税店相比,线上销售模式可以节省高昂的线下店场租成本,为迅速抢占市场,免税经营商愿意出让部分利润于消费者。在多种组合拳下免税品在线销售业绩火爆,消费者已完全适应线上购买方式,同时也习惯了超高性价比的免税品价格。疫情前机场免税店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免税品价格低于国内有税渠道,而如今机场免税店售价与免税品线上商城相比已不具竞争优势。
(三)政策规范机场免税店竞标的最高限价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收入中包括免税和含税零售商业收入,通常免税收入占比高于含税零售商业收入,两者的平均租金单价可以相差5~15倍、销售提成比例相差2~4倍,在国内机场长期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2019年国家有关部委针对机场免税店火爆竞标行为出台了《口岸出境免税店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出境免税店招标人设定的最高投标限价必须与口岸同类场地现有的租金和销售提成水平相联系,规定“租金单价原则上不得高于国内厅含税零售商业租金平均单价的1.5倍;销售提成不得高于国内厅含税零售商业提成比例的1.2倍”。按此规定,可以预见下一期免税店竞标收入将大幅锐减。
对策建议
分析当下、预判未来。首先,全球机场极低客流的现状终将随疫情消退而改观,国际客流量也将从谷底起步,进入持续上升通道,因此机场免税店仍是国内免税经营商青睐的优质标的,只是竞标出价会趋向理性。其次,正视国内免税发展新格局,在国内消费力旺盛的背景下,坚信旅客需求是被创造的,与海南免税差异化定位和发展是未来发展方向。再次,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和品牌商给予免税线上商城的优惠政策更多的是基于特殊时期下的扶持意图,相信未来免税渠道、含税渠道和线上渠道终将回归各自赛道有序竞争。
基于上述三点认识,化解机场免税店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聚焦国际国内及中转航线网络的重建
大客流和强购买力是机场免税店的共性特点,但若具体到个体,又与当地机场国际客流的数量和质量有关。本质上各机场免税店的竞标优势主要取决于机场主业的发展程度,因此在后疫情时期各地机场更应聚焦国际国内及中转航线网络的重建,尤其是境内中转新赛道。构建国际直航及跨境中转航线是十多年来关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热门话题,而境内中转由于不出境,长期被业内忽视。2021年2月民航局印发《民航旅客中转便利实施指南》,旨在全行业推行境内旅客中转便利服务,境内旅客中转将成为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新跑道。同时发展境内旅客中转有助于为机场含税零售商业引流,间接助力机场免税发展。各地机场可以联合基地航空公司,对原有的航线数量和航线结构进行评估,并结合当下的形势变化和基地航空运力,优化布局国内—国际、国际—国内以及国内—国内中转航线网络,打造成熟航班波,并借助基地航空公司力量向上争取政策。同时各地机场应组建高效的地面运行系统,作为航线网络高效率运行的保障。
(二)坚持含税零售商业与免税商业并重的发展思路
疫情揭露了国内机场长期以来重免税、轻含税零售商业的发展短板,逼迫国内机场正视免税店租金收入大幅缩减的现状,转而加快国内含税零售商业开发的自救之路。然而国内含税零售商业无政策加持,完全等同于市场化竞争,同时疫情改变了旅客的出行习惯和消费意愿,使得这个时期的国内含税零售商业开发难度非常大。发展国内含税零售商业,需要契合当下旅客客群的特点和消费偏好,调整项目设置和业态布局规划;需要结合旅客动线,做好旅客在机场有限停留时间的管理,通过设置机场值机、行李托运、安检智能自助设施等缩短旅客在机场的排队等候时间,进而延长旅客在商业区的停留时间;需要机场放下身段,用更合理的场地租金价格来吸引优质品牌和客户入驻。另外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始终保持创新思维和市场化的机制体制是关键。在重视含税零售商业开发的同时,免税商业也不能忽视,应在国际航线及客流量回升前做好准备。各地机场需要加强与免税经营商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探讨国内免税新格局下的机场免税店振兴之路,商定与海南离岛免税有较大差异的品类组合和产品梯度,并配合免税经营商对现有的店铺布局、经营面积、品类组合、品牌、库存和装修风格等做出优化调整。
(三)积极争取免税政策扶持,并以开放的心态开展多种形式合作
疫情重创了全球航空运输业,未来航空业的复苏之路上亟需各国政府相关政策扶持,机场也不例外。我国关于口岸免税购物金额的规定,自2008年首都机场和上海机场试点进境免税店至今未曾提高,可考虑向有关部门申请提高居民旅客在进境免税店的购买额度、经营品类和经营场地面积,以促进海外消费的回流。另外结合现有的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可考虑向有关部门申请将此政策开放延伸至机场出境大厅有税商店。随着国内免税市场的放开,全国多地正在推进布局市内免税店,基于市内免税店按照海关监管要求购买人必须在机场出境区提货的政策,各地机场免税店可以谋划与市内免税经营商进行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实现共赢。
疫情终将过去,国际旅行限制会逐渐解除,机场经营困境也将逐步改善。未来,随着民航国际市场的恢复、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内机场免税业务又将迎来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