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故障处理方式研究

2022-07-07尹洪权李海静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2年5期

尹洪权 李海静

(中车南京浦镇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31)

当前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不断延长,列车数量逐渐增加,对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营提出严格要求。交通系统状态对车辆运营安全具有直接影响,一旦系统故障引发事故将使线路晚点,严重时甚至车毁人亡。当前,轨道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从单线进入网络化规模后,轨道交通网的覆盖面积逐渐加大,在线网环境下,因车站之间、线路之间的网络联动效应显著,当线网发生故障后,可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故障分析,在最短时间内定位故障点,并启动应急处置方案,采用FMECA改进法进行故障处理,对故障数据关系分析,帮助交通运营系统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1 列车状态预测与故障处理模型创建

1.1 数据预处理

1.1.1 清洗数据

按时间序列对初始数据进行记录,在列车状态发生改变后,采集系统需重新记录列车状态对应系统编码和健康评级,为日后预测、故障处理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1.1.2 处理异常数据

在记录列车状态时,采集设备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进而出现采集所得数据和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要想保证后续工作得到有序开展,关键是要尽快修正异常数据。例如,以数据特征和采集背景为依据,利用众数或中位数等数据对缺失数据进行替代,确保替代值可最大程度接近缺失值。

1.1.3 确定变量

本文对各变量的界定如下:只有经过转换才能被观测到的数据为隐藏状态;直接有效的数据,通常作为观测值而存在。考虑到系统编码只有经过转换才能展示出相应的信息,相关人员指出应将各编码每日的发生次数作为隐藏状态,同时将健康评级作为观测值。

1.2 数据统计分析

以马尔可夫模型为依据分析初始数据,利用马尔科夫链分析隐性变量,其中,隐性变量用x表示,n代表离散时间。研究表明,x的取值仅受x的影响,换言之,在确定初始值后,相关人员可快速推测出x对应先验概率,本文则选择利用x~x所对应分布情况,对x先验概率进行预估。

1.3 模型构成

该模型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预测模块。该模块可根据隐藏状态对未来某一时刻的预测值进行估算,为保证预测结果具有实际意义,相关人员往往会选择先处理预测值,再通过二级预测的方式,对实际值和预测值间所存在误差加以控制。

(2)转换模块。该模块强调以转换规则为依据,将隐藏状态估值向预测值进行转换。

(3)预处理模块。若存在预处理结果和预期不符的情况,可再次对其进行模拟,并综合考虑维修次数等因素,对经济效益加以确定。

(4)优化模块。该模块主要负责比较以及反馈操作,由于人工处理极易出现误差,相关人员计划对预测健康等级、实际健康等级进行比较,并将比较所得结论提交给预测模块,由预测模块对预测效果进行优化。

2 模型实验设计

2.1 实验环境

2.1.1 MATLAB

MATLAB可被用来处理海量数据,具有运算速度快且准确率高的特点,其优势在于绘图方便、语言简单且内涵丰富,现已在设计用户界面、分析并计算数据、仿真建模等领域得到了运用,用户反馈良好。

2.1.2 工具箱

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MATLAB所适配工具箱的数量也增加到了数百个,包括但不限于NNs工具箱、DSP工具箱。对列车状态进行预测所用工具箱为NNs工具箱,强调以NNs理论为核心,通过MATLAB对网络结构进行构造,由设计人员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对工具箱所包括训练程序进行调用,通过设置参数、编写程序的方式,使神经网络得到充分利用。该工具箱内涵多种网络模型,同时集成了不同模型所适用的算法,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用户只需调动相关算法,便可完成建模求解的工作。

2.2 数据准备

2.2.1 列车数据

初始数据对应内部编码的发生次数,即为预测对象,要求相关人员对发生次数进行统计并如实记录。若编码未发生记为0。

2.2.2 归一处理

众所周知,对前馈神经网络加以运用,前提是要通过归一处理的方式,将初始数据转变成在[-1,1]、[0,1]区间内的数,这样做可使训练数据间所存在误差得到控制,在保证网络稳定的前提下,赋予样本数据更为理想的拟合性以及敏感性。处理方法如下:

在该公式中,L代表初始输入值。L代表初始最大值。L代表初始最小值。Y代表归一处理所得输入值。待预测环节告一段落,再向初始数据范围进行转换即可,转换方法如下:

L=L+Y(L-L)

2.2.3 性能度量

预测模块是否准确,通常决定了维修工作的开展效率,对误差结果进行计算,有助于相关人员全面了解预测结果所具有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预测方法加以调整并确定维修方案,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误差进行计算的方法如下:

一是绝对误差的平均值:

二是均方误差:

该公式计算所得结果是平均误差平方和,通常被用来对损失函数进行计算。

三是均方根误差:

上述公式更适合被用来对预测结果进行衡量。本文以RSEM为衡量指标,出于保证预测准确的考虑,相关人员决定对误差超过限制的编码进行再次预测,考虑到RMSE对误差极为敏感,对该方法加以运用,可使测量精度得到如实反映,对后续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2.3 参数确认

一级预测算法以TDNN为基础,在运行状态下可将NNs视为黑盒,无需对其内部结构加以考虑。TDNN隐含节点、输入时延均会给预测效果带来影响,无论是节点数较少、还是时延有所减少,均会限制NNs对所需信息进行挖掘,反之,若节点数偏多且时延增多,将导致训练时间延长,从而出现过度匹配或是其他问题。由此可见,对节点数、时延进行确认很有必要。相关人员计划利用RMSE评估预测结果,评估标准如下:一是若各编码对应RMSE平均值为最小值,则需要对其进行再二次预测。二是将二次预测编码对应RMSE值剔除后,剩余RMSE平均值为最小值,表示预测结果具有实际意义。

3 故障问题与维修策略

3.1 故障问题

在轨道交通系统运行中,很难容易产生各类故障隐患,随着故障时间的延长,程度越大。采用大数据技术对轨道交通系统进行诊断,并结合上述实验分析,发现该系统自从投入运行后存在许多故障隐患尚未彻底消除,具体如下。

3.1.1 轮径值输入错误

由人工对列车轮径值进行测量后,维护人员手动输入到车载信号系统内,该系统根据轮径值进行测速和位置判断。据调查,某列车B端系统输入轮径值为830mm,车载信号系统计算的是823.28mm,二者存在误差,且信号系统规定误差门限阈值为±0.5%。此时大数据平台发出告警,经过维修人员排查后,发现故障原因在于维修者所测轮径值计算错误,重新输入正确数值后,故障得以消除。

3.1.2 空转/滑行异常

在车辆系统检测到列车处于空转或者滑行状态时,信号和车辆接口将会传递信息给车载信号子系统。当列车出现空转异常记录时,列车进站和精确停车会受到影响,随后根据信号技术人员进行排查,发现车厢的第二转向架中第5个轮子与其他相比磨损较为严重,使车轮直径偏差增加,由此产生空转故障情况,采用镟轮的方式使这一异常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1.3 应答器读取错误

根据安装方式的不同,主要有固定与可变两种,前者为默认报文,后者可反应信号机灯位显示,还带有固定应答器的作用,由红灯、黄灯、绿灯等报文显现出来。一般情况下,列车经过信号机时,信号机处于灭灯状态,此时便会读取到灭灯报文,并非车辆根据前方信号机所显示的内容,读取报文错位。在列车运行中,由预警平台系统看到许多CBTC列车取得的报文均为默认状态,并不是灭灯报文,这一故障不但会影响列车通过,还会使车辆产生紧急制动。经过维护人员排查后,发现故障成因在于可变应答器与信号机间的连接电缆接触不良所致。经过重新连接后故障问题得以解决。

3.2 维修策略

3.2.1 维修方法的提出

FMECA方法在船舶、航空的安全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只能针对某种设备进行研究,难以准确描述多个设备间的联动关系,通常情况下,当某个设备发生故障后,将会对子系统内的其他设备产生一定影响。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本研究创建了设备间属性关联图,使FMECA方法进行改进,分析网络关系图内设备的影响因素,实现更新设备关键度排序的目标。在维修决策方法的制定中,设备属性间的关联可从不同层面采集,一是设备结构,二是设备运营期间的故障信息内采集。在对设备故障数据的关联性研究中,加入影响因素关联,使关联图具有以下特点,即因素间相互独立、因素可对某个或者多个属性产生影响、不同因素可对相同属性产生影响。

3.2.2 维修模型的实现

该阶段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先要创建设备属性图与影响因素关联图,对轨道交通故障数据进行处理,然后计算影响因素,结合因素状态对危害度进行更新。在前一步中,可利用“故障字典”切分数据集,获得设备间的关联与故障频率。在后一步中,可将影响因素纳入到创建的设备关联图内,便可得到完整的设备与属性。在设备属性、设备主体、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图创建后,对设备和属性的危害程度进行计算,按照改进FMECA算法,计算规则为在一个属性内,对影响因素状态的权重值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代表的是相同属性产生影响的全部因素;pi代表的是相同属性内第i个影响因素在总因素中的比重;si代表的是属性内第i个影响因素状态值;Ri代表的是设备属性与因素间的关系值。在实际项目中,某个因素同时对另一个因素产生影响,尽管影响因素变化值固定,但二者产生的差别较大,主要受设备机械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某种设备属性在某种因素影响下,在状态改变的前后两个权重进行计算,便可得出该因素对设备产生影响的权重,公式为:

式中,wi0代表的是状态变化前权重;wi1代表的是状态变化后权重,且二者相减大于0,如若小于0则可将该项剔除。因该公式可对某个因素对设备产生的影响权重进行计算,便可采用相同的方式,对该属性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进行计算。顶点和关键属性间相互权重,代表的是某属性x可能和y个属性产生关联。针对轨道交通设备属性与其他设备属性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可知因素状态变化与权重增量间的关系。

为了使维修决策方法能够支持模糊查询,采用ElasticSearch工具进行倒排索引,使设备属性关系得以融合,实现查询数据的优化排序。在查询优化模块应用中,故障数据搜索的流程为:

(1)用户登录系统输入所要查询的关键词,再提交查询申请后,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如查询是否有效,提取关键字,明确查询数据表等;

(2)由查询模块将分析后的申请转发给ElasticSearch集群。根据查询模块中的json文件,通过文件内的索引、序号、字段等信息,在集群内进行搜索,将涉及到的不同ElasticSearch进行划分,最后根据检索数据的评分进行排序,并返回客户端。

3.2.3 维修间隔与费用

在维修间隔方面,工龄时间用T表示,也就是设备的维修间隔为T。为了对比定期更换、预防性维修两种策略的有效性,对相关变量进行定义。将设备寿命用L表示,T

在维修费用方面,设备每间隔T时段开展一次检修,T值设定受设备自身情况影响。当处于稳定运行状态时,T值较高;当运行不稳定时,故障频率增加,T值较小。T1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而定,通过Matlab程序对T和T1值进行计算。维修费用由检测和更换两项内容构成,一般情况下,前者小于后者。根据1—399天内编码每日出现频率,利用伪算法进行计算,得出error与warning内部编码任意两次的时间间隔。根据计算结果可知,该实验内每日都在开展定期检修计划,且每日都会产生检测费用。因两种检修方式的更换费用一致,检修费用和维修频率具有正比关系,也就是状态维修策略的费用低于定期维修。

4 轨道交通应急安全保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保障系统设计

国内既有轨道交通针对各项有关资源,均配以安全评估及预警管理,但不同系统之间的联动性有限,未能达到全面覆盖,不同线路的安全评估标准也不一致,无法构成整体性的安全防护。而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关系到乘客人身安全。因为各条线路的实际情况、降低安全性的因素都有差异,再加上在网络空间中,车站、线路的联系性不断被强化,所以说在网络层面的运营安全也极为关键。此外,城市轨道的应急安全预案,一般是以文本的形式存在,实际可执行性较差,根本不能适应网络运营条件下的安全保护要求。

4.1.1 系统基本逻辑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急保障系统的构建,可进一步提升安全运营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根据现实需求进行保障管理。保障系统设计中,应先考虑基本逻辑,也就是系统层次规划。

(1)接入层,其负责获取从对应车站及路线产生的沿途预警、乘客、列车行进控制与电力监控等多项信息及系统,继而反映出列车当前的工作状态、关键装置的运转状态、突发情况、故障警报等。对于此类信息,加以记录、整理、分析、决策。

(2)数据层,由数据中心、互操作平台组成。在轨道交通运营期间,保障系统需面对海量的数据资料,同时数据类型繁杂。比如,长期记录储存,为后期使用分析与决策,提供数据资料;预警产生的信息。为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行效果,应落实全面的运营管控,站在不同纬度、层面,分析各类数据信息,基于此,预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列车运营状态,制定优化、预防工作计划。在此层级中,数据中心借助数据库与ETL工具,获得实时信息、直报管理及事务类的内容,对此实行事前分析及加工,汇总成若干分析库及主题库,最后利用发布数据库,输出详细的分析及预测结论。而互操作平台是访问系统信息的重要途径,按照访问需要,提供不同的借口。

(3)支撑层,主要用于实现保障系统的功能,具体支撑手段有安全评估方法、应急数据分发、RBR及CBR推理等。四是应用层,可生成安全评估及预警、突发情况的紧急处理方案。

4.1.2 系统运行性能

应急保障系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要求,设计性能中,主要可从几个角度入手。

(1)数据及时分发。保障系统选择周期性的扫描模式,通过条件触发与发问的形式,保持数据交互,确保系统内的信息能实时传输。各个车站的信息依托于ISCS、FEP,在相应的CPU上各自处理,保障收集及处理的效率,两个环节是独立运行的,能保障系统运行速度。另外,连接不同用途的系统,可综合运用不同扫描方式,深化系统本身的柔性化程度。

(2)数据中心应搭配实时数据库。其中,实时信息选择通过本体描述。在相应数据库内,保存实时获取的监控内容,该种信息的概念间联系,应直接运用本体描述,换言之,系统操作者能看到相应的设备,如阀门、轨道、开关等。同时,鉴于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应当主要运用内存数据库,支持非实时性数据留存硬盘,在该数据库内仅储存该类信息的链接。而实时数据则能设置若干属性,读写性能好于常规的关系数据库,此处选择ASCII码以及二进制形式储存,确保储存过程的速度。

(3)对于事件驱动条件设计,事件源是外部条件状态的改变,比如,系统检测到某变量有变化,随即形成报告,推送到有关本体,并触发对应动作。最后,软件接口,选择C/B与B/S组合形式。例如,在实时性要求较高、同时处理任务量较多的监控功能,构建综合性的系统操作页面,而管理类的系统功能,则通过浏览器访问。

4.1.3 系统应用功能

此系统的应用功能主要有:安全评估,包含车站、线路与线网三个部分;在途监控及报警功能,对运行中的列车进行动态化监控,并基于相关数据信息,判断列车工作状态及报警;信息监察,主要涉及到客流、设备,前者是根据历史统计结果与当前客流信息,完成监察和报警,后者主要是实时信息;综合预警,包含单因素及多因素的预警、设置预警阈值、联动,其中预警联动是在发出警报后,与之相连的其他系统,会同步触发对应功能,保障轨道交通总体安全;应急预案管理;突发情况分类分级。

4.2 系统访问实现

在应急保障系统中,其设计实现主要是数据采集和预警两个部分。一方面,数据采集。先获取所有实时监测模块的状态数据,而后设置数据的采集动作触发周期,按照时间上的不同要求,分成三类,即“实时”,最短采集周期是500ms,对此设置专用接口;“定时”,同样装配专用,周期设定为60min;“需要时”,这类数据采集没有特定时间要求,主要是各类辅助信息,如财经、法规。另外,系统可输出设备信息表,用于核对连接系统的报警信息与I/O数据点,同时也支持操作者对采集信息的各项操作。具体可实现的运行功能包括:人为调整遥信点的数值与状态;信息强制;调试兑点;数据禁止。另一方面,报警功能。在系统报警列表中,保存报警时间、基本描述、地点等,可根据等级、车站、时间等不同字段,查询报警信息,按照过滤条件,迅速锁定有关的报警内容。其中,过滤条件有:事件类型、报警状态、设备位置、工艺系统等。此外,根据报警显示屏幕,能进行确认、查询、抑制等不同操作。

5 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轨道交通迅速发展,对故障数据的研究力度逐渐增加,在现有故障数据的基础上,创建轨道交通专有词典,在词典构成后利用正向最大匹配算法进行数据切分,使数据提取更加便利。在维修决策模型创建中,基于关联图实施FMECA改进方法,创建设备属性的关联图,对全系统设备综合评分,实现设备之间的关联维修决策。最后,本文从线网平台安全保障需求方面着手,针对应急保障系统的性能、逻辑架构等进行设计,支持信息监察与报警访问,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使城轨网线内各类数据分发更加及时高效,系统故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