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涛《采菊图》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发

2022-07-07沈宗慧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

收藏与投资 2022年6期
关键词:用墨石涛松树

沈宗慧(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13)

山水画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表现形式,其审美风格随时代更迭不断变化。虽然当代山水画从本体来说显露出反叛传统的迹象,但究其根源还是继承并重构传统山水画的诗性含义,发掘传统绘画中的形式感,赋予其当代视觉效果。石涛所绘的《采菊图》在构图、造型、用笔用墨、画面效果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当代绘画的形式感。

一、“截断式”构图开创山水画构图新形式

石涛的山水画构图取景与同时代的画家并不相同,简单、大胆是他独有的构图模式。图一所示《采菊图》是石涛山水画个性特点的集中体现,画面的中上方只截取了一个直立的山头,山头左侧与之连绵的山并没有出现在画面上,右侧同样是茂密的松树,整幅画面个性独特、风格鲜明。近景是空勾无皴的石头,用草篆书笔法寥寥数笔勾勒出山石,石头内里无皴法,大片的空白将画面推向远处,石头上又用淡墨浓墨交替点苔。这种处理将视线吸引到画面的中心位置,画面的中段是整幅图的画眼所在。画面中部是造型独特的松树,松树树冠繁茂,形似人的手指,充满动势。松树的树干用圈形勾满,与空勾无皴的石头形成强烈对比,树冠部分用浓密的短线层层叠叠描绘出松针的纹理,表现松树的繁茂之姿,与后面直立的大山形成疏密有致的空间。

图一 石涛《采菊图》

近景中的山石、中部的松树和直立的山头使画面整体的气势上行。为使画面灵动不闷,石涛在画面右侧安排了几棵松树,其右斜几欲冲出纸面(图二),几棵大树要冲破纸面斜倒而出的生动感呼之欲出。树后隐藏着由直线和斜线构成的夸张变形的房屋。右侧的松树和房屋都只描绘了一半,将画面上行的气势向右卸去大半,几棵用墨勾勒的小树枝向左侧伸展,使画面气势均衡不偏不倚,右上方题写着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采”字用墨厚重,与直立的山头相互呼应。

图二 石涛《采菊图》局部

石涛中年创作的作品常常截取自己认为最美的景象进行艺术加工,其将生动的景物聚集在一起,又不求全貌,对部分物象的夸张、变形处理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受。这种创作方式在当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当中十分常见。

传统的山水画大多是全景式的,而石涛的《采菊图》画面中完整的形象只有直立的松树和山头,其余的形象都是不完整的。“截断式”构图给当代山水画带来新的启发,当代山水画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物象的重叠。画面中不仅树木可以倾斜,甚至高楼大厦都可以倾斜,乃至冲出纸面,创作者独特的感受使山水画面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造型奇特,大胆用墨,创作要个性强烈

(一)造型重在“似与不似间”

造型是创作艺术作品的重要元素,更能直观地展现创作者的审美趣味。石涛对物象造型有自己的理解,他十分在意山石画的整体气势,画面中的物象都是为整体服务的,因此其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造型怪异而奇特的树木、山石、房屋。

石涛的绘画作品对于造型的形式美有其独到的想法,他在不断创作中发现自己独到的感受,并将自己的审美体验融入画面,一反陈词滥调的山水程式,所绘之景直接源自生活。在取景方面,他喜欢将近景和中景位置安排得紧凑,不考虑程式是否合理,只截取自己感受最深的画面,也不要求画面中的物象能否展现全貌。这种截取式的构图形式对当代许多山水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采菊图》中右侧的松树倾斜角度非常大,并且只有树干没有树冠,这种表现树木的方法多被当代山水画家借鉴。他对山石的绘制也同样出人意料,在当时多流行碎石堆砌成山的绘画风气下,他画的山石不拘常法,看似十分随意,点线之间所形成的浓淡、粗细、聚散的变化却颇有现代感。

图三中,松树树冠造型如一个个火把,松树皆呈上扬之姿,每根松针都指向上方,部分枝干形成几近九十度的直角,树干与树叶都用墨线表现,而树后的草本植物直接用淡墨点簇出造型,草本植物和树木的形象以此直接区别开来。右侧倾倒程度极深的松树放在整体画面中却不显突兀。

图三 石涛《采菊图》局部

树后的房子面积较大并且造型夸张变形,两条斜线表现出房子的骨架,屋门和屋脊的距离较大,看上去房屋比右斜的几棵树要大出许多。房顶的瓦片为中锋用笔勾勒出来,与屋前的空白形成对比。石涛的《采菊图》,将点、线、面的关系运用到了极致。其画面可以分成几大块,每一个块面中都有各自浓密舒朗的处理,浓密的线和柔和的面对比强烈,反差极大。

(二)“笔墨当随时代”

传统山水画中讲求的意境需要用水墨来体现,无论是构图还是造型,都需要笔墨加持。当时的水墨画家讲究墨随笔出,画出的形象往往由墨线构成,忽视了块面的效果。石涛对墨法的运用堪称精湛,其山水画创作风格多变、反差较大,这归功于他的大胆用笔用墨,不追求平和之气。他经过一次次的实验,最终掌握了画面氤氲之气的表现手法。石涛的绘画作品中常出现大片水墨晕染的效果,如《采菊图》中松树松针的画法,先用浓墨勾出一簇簇松针,而后用淡墨勾出松针,最后淡墨晕染出墨韵,一下子拉开了画面的距离感,一棵棵松树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近景的石头上大片的苔点连成一块浓淡交替的阴影,传统山水画中很少有画家能够如此大胆地用墨。石涛的这种处理应该是为了削弱勾勒石头形成的线条繁密之感,以至近景的局部呈现出丰富的对比效果。他在创作时采用了“浓破淡”“淡破浓”的笔法,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当代很多艺术家重视墨的使用,在石涛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将大面积或反复冲、洗、泼等手法作为新的绘画语言,基于这些绘画语言形成的作品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石涛创作的山水画特点和绘画风格多变、反差较大,这也归功于他的大胆用笔用墨,不与时人相同,追求平和之气。石涛在构图上变化万千,所描绘的景物不拘小节,基本没有雷同;用笔用墨更是大胆,产生的画面效果有繁有简,如《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复杂效果的代表,点跺的苔点如同狂风暴雨般劈头盖脸地砸下来;《采菊图》画面虽然不算复杂繁密,但它的形式感却很强,在一些造型的处理上已经呈现抽象的感觉,如被树木掩映的房屋、山上的草本木植物。

石涛对笔墨的运用已至极境,大胆使用墨法,将墨点作为创作画面的元素之一。《采菊图》中的远山以平面浓墨的形象出现,再用淡墨晕染苔点点簇,形成氤氲的效果,山头只见面不见线。在石涛的影响下,当代许多画家将墨作为画面独立的个性化语言。

三、重视借助“平面分割”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石涛在一次次的绘画创作中发现了平面分割的重要性,同时又将景物造型作为服务整体画面的形象。《采菊图》是其经典之作,画面可以分成几大块面,其中直线和斜线划定了整幅画面大体的骨架走势,每一块面都有完整的细节对比,例如右倾的松树、墨线勾勒的小树、树后的屋宇。他在分割平面时又注意到了点、线、面的节奏关系。

从图四可以看出,树木之间有几座房子,房子的块面形态和山石树木的线、山头树木上的苔点形成对比变化,构成了新的画面。他对黑白关系的处理手法堪称“奇妙”,每一块空白都是石涛的细心经营,画面中不会出现任何没有用的留白。最让人叹服的是,石涛将画面题款的位置、形式也纳入了画面结构的整体布局。

图四 石涛《采菊图》局部

西方绘画讲求平面分割,中国传统山水画更重视点、线、面的造型。清代石涛在突破成规的创新中发现画面效果的新形式,将画面中大的部分分割成诸多小块面,在每一部分块面中展示点、线、面的造型,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代山水画应表达当代人的精神,就是所谓的“笔墨当随时代”,但同时又坚持从传统中寻找自己的语言与风格,这样一来,传统山水画就成了当代许多山水画家汲取养料的来源。石涛作为极具创造力的山水画家,他的画面结构、造型因素一直影响着当代画家。将石涛独有的特点从传统绘画中抽离出来放到能够展现当代人精神的画面中也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四、结语

石涛的构图变化万千,总体来看,大多采用的是“截取式”构图,他将自己认为美的景象截取到一段画面中,所描绘的景物布置不拘小节,基本没有雷同,使画面产生视觉效果极强的形式美感。

通过对《采菊图》的构图、造型、笔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石涛的绘画艺术注重抒发自己的感受,他要求创作要在“似与不似间”,这说明石涛并没有走向纯粹的抽象创作。他的风格及手法深刻影响了当代山水画,尤其是画中强烈的形式感。

石涛一生都在和程式化绘画作斗争,他的创作之路也是山水画创作的实验之路,他基于自己的审美感受,从真实的自然中提取自己的绘画语言,为后世学习山水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也警示后世画家,艺术要不断地创新、发展。绘画艺术是前人不断更新的结果,我们不能只简单地临摹古人,而要在掌握技法之后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猜你喜欢

用墨石涛松树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微思考
松树
松树
松树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探微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