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眼中的中国文化:忧思与期望
2022-07-07陈波
摘要:罗素为排除对西方文化失望的郁积,希望东方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认为中国对于构建未来的人类文明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而才向西方公众大肆宣扬中国文明的光明面。罗素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他从不以西方中心主义的眼光看待他国,或许这才是罗素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原因。
关键词:罗素;中国文化;儒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难以弥补的精神创伤,对欧洲人的自信心和优越感是一个沉重打击。不少人再次把目光转向东方,希望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文化中找寻拯救欧洲文化危机的出路。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伯兰特·罗素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为了使中国能有机会提供拯救危在旦夕的人类文明的妙方,就必须证明中国文化对人类具有独特的价值。罗素把对西方文化的反思融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与欣赏之中,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忧思和期望。
一、罗素的中国观
1919 年 8 月,罗素以《一个英国人的中国》为题发表书评,借此表达了他的中国观,其中涉及到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评价。在罗素看来,儒家的伦理体系以孝道为核心,劝戒人们守法、顺从、注重礼仪,而完全无视人们自身的感情与品性。他认为这样的情结非常有害,进而对道家的思想推祟备至。他注意到与儒家扭曲人性的伦理相反,“道家祟拜自然、崇尚自由的发展,他们不能容忍对自然状态的任何干预。”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结果,在他看来,是非常残酷的。它“使得中国在政治上腐化衰败而无力抵抗外来的侵略;使得中国的政府残忍、无能和堕落;使中国人为诸如妇女缠脚之类的荒唐的苦痛所折磨;使得中国经书以外的任何知识都无法传播”。
在罗素心目中,既然作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如此丑恶而有害,那他同情和支持现代中国那些反叛传统、获求西化的人们,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他指出,任何爱国的中国人,任何希望中国获得独立和富强的中国人,都会敌视中国的陈规陋习而崇拜西方文明。这与其早期的思想是一致的。然而,一战给人类文明造成极大破坏。正是带着对西方文明“破产没落”的哀痛、甚至是对西方文明行将在战火中彻底毁灭的恐惧,罗素试图找寻疗救创伤的良药。他先是对苏俄寄予希望。然而苏俄之行让他很失望,因为它并没有为西方文明开辟光明的前途。据他自己说,苏俄之行“让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的痛苦:西方文明的希望日显苍白。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心境,我开始了我的中国之行,去寻找新的希望。”也就是说让他产生了一种从古老的中国文明寻求某种积极因素以补救西方文明的强烈使命感;正好此时,罗素有机会来中国讲学,担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借此机会在中国游历了整整十个月,对中国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罗素殚思竭虑地思索一个问题:如何能够使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备受奴役的地位,复兴其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从而使中国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罗素对于中国文化的忧思与期望
从 1921 年访华归国一直到 20 年代末,罗素接连不断地在英美一些较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文章,探讨中国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驳斥旅华的英国外交官、传教士和商人欺骗英国舆论的种种行为,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呼吁正直的人们为中国的独立作出各自的贡献。他以见证人的身份向西方世界宣布:“中国的文明并不比我们差,我们不要自封为高等文明的布道士。中国人更有耐心、更为达观、爱好和平、更看重艺术,他们只是在杀戮方面低能而已。”(《为中国请愿》)他向西方世界发出警告,中国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又是世界上存在最悠久的文明古国,它在未来终将是不可战胜的,如果西方人继续激怒中国人并迫使他们染上西方人那种嗜血好胜的毒素,西方人将会自食其恶果。因此,罗素规劝西方人稍微明智一些,放弃那些有悖义理的在华特权,让中国获得完全的独立,让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有利于全人类的、更新更好的文明。
他在《中国问题》里开宗明义地说:“我个人认为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文化问题最为重要。只要文化问题能够解决,无论采用哪种政治或经济制度去实现这一目的我都能接受。中国也许可以视为一个艺术家的国度,她具有艺术家所具有的所有善恶之德:其善主要有利于他人,而其恶却足以危害自己。中国人的这些美德能留传下去吗?抑或,中国为了生存下来,反而不得不去选择那些损人利己的恶德。如果中国真的照搬她正在与之打交道的这些外因的模式,这个世界又将会变得怎样呢?他还说,中国在丝毫未受欧洲影响的情况下,完全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因而具有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优点和缺点。罗素之所以要赞美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中国,生活的乐趣无所不在。而人生的乐趣,正是生活在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人,受生活环境重压而失去的最重要、最普通的东西。
罗素是西方文化哺育出来的有自由思想的先哲之士,其思考的起点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当然首先对西方文明表示忧虑。这种以科学及其派生出来的工业主义为代表的文明,在经历了朝气蓬勃的發展之后,其人道主义的理想正在萎缩和消失,现代战争有可能会把整个西方文明毁灭掉。他之所以要到中国来,就是为了寻找解救这一危险的希望。他希望西方学习中国人的沉思性的智慧和忍耐精神,认为中国文明中值得西方学习的是她的和平主义。在其著述中,罗素多处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天性爱好和平的民族。而一个民族爱好和平,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和祟尚的理想决定的。中国人也爱财,但不像白人那样,为了财去掠夺其他人种:中国人奉行的准则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这是人类最高尚的精神境界。
当然,我们不可把罗素对西方文化的反思,误以为是对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赞美。这个彪炳时代的哲学家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并且他从不以西方中心主义的眼光看待他国,或许这才是罗素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彭珊珊.“中国问题”的源起、实质与心里根源——罗素在北京的生活与思想[J]鲁迅研究月刊,2021.11.
[2]黄忠晶编译.罗素自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陈波(1979—— ),女,河南籍,硕士,西安市行政学院文化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