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2-07-07胡卫平
胡卫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其实质是在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义务教育评价指南》提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推进育人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綜合评价,考试命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学生核心素养:具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这为学校育人画像、为教师教学架桥、为学生发展导航。不论是实施综合评价,还是学业发展水平的监测,以及选拔性的考试命题,都需要注重素养导向。
首先,基于核心素养架构测评框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要覆盖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素养五个方面。由于核心素养的核心是思维,核心素养中的关键指标是创新,学习素养不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组成部分,还是形成其他素养的基础。因此,要全面深入监测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要包括学习素养、思维素养和创新素养。学业质量监测或者考试命题,应以各学科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为依据,如科学学业质量监测或者考试命题,需要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四个维度来构建测评或者试题框架。
其次,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二级指标确定测评要点。根据评价内容特点,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内涵,选取恰当的评价方法、创设真实的评价情境、设计适合的问题任务。例如,理解科学思维的内涵、二级指标,以及学生的表现是实施科学思维评价的前提。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进行认识,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三个二级指标。模型建构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进而建构模型;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推理论证体现在: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创新思维体现在: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主体多元,方法多样,以诊断问题为手段
在测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系的同时,要测评家庭环境、教师专业素质、学校创新环境等影响因素,以及与学科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一些其他因素,监测学业负担状况,以便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为教育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强调主体多元,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参与评价的积极性,综合利用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与他人相互评价,关注学习任务是否清晰、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目标是否实现等。
强调方法多样,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单项评价与整体评价、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强化过程,重视增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体现个体差异,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思维活动,以及素养的提升状况。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资料,客观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
根据评价结果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针对性改进措施。挖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不高的原因,从教育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育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与分析,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过程,促进学生素养的有效提升。
(作者系教育部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