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艺术可能 孵化优质作品

2022-07-07焦阳梁瑞轩

现代艺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演艺综合体剧场

焦阳 梁瑞轩

“沉浸式体验”作为一种利用新技术、新思想和新形式的体验模式,在当下的文艺界和商业界正呈高速发展态势。在此影响下,沉浸式演艺综合体已成为文化和商业融合下的一种新的体态。本文以当下沉浸式演艺综合体的现象为出发点,试图从“沉浸式”的理论来源、沉浸式演艺综合体的发展现况以及未来的突破和趋向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探索演艺新业态的发展路径提供新的视角。

一、“沉浸式”的理论来源

(一)“沉浸式”的理论溯源

“沉浸式”一词最早出现于戏剧艺术领域,该戏剧类型是一种与传统镜框式戏剧相对立的一种戏剧形式,它重新定义了观众与表演者的联结关系,使剧场空间流动起来,成为演员和观众的共享空间。“沉浸式戏剧”看似是近年国内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实际上是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提供的环境戏剧的衍生体。

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欧美先锋戏剧家推出了一系列环境戏剧、偶发戏剧、互动戏剧等挑战传统戏剧的新形式,其中理查·谢克纳提出的环境戏剧概念影响最大。1968年,理查·谢克纳发表了《环境戏剧的六项原则》一文,正式提出这种介于偶发艺术和正统剧场之间的新类型——环境戏剧。环境戏剧的六项原则分别为:(1)戏剧事件是一整套相關的事务。戏剧事件中的人,包含演员、观众、剧场工作人员,空间、文本以及演员行动呈现的偶发性和背后的历史性原因,而“一整套”体现的是非孤立的研究视角。(2)所有空间都为表演所用。(3)戏剧事件可以发生在一个完全改变了的空间里或一个“发现的空间”里。“完全改变了的空间”指的是通过外在手段和装置设计的空间或没有设定外在装置,但通过行为赋予特定定义的空间。“发现的空间”是指观众参与而发现的空间或演员有新发现的空间。(4)焦点是灵活的、可变的——戏剧的表述可以在不用的空间、不同的方位或先后或同时进行。(5)所有制作组成部分都叙说它们自己的语言。(6)文本不是演出作品的出发点也不是终点,也许没有文字剧本。

(二)“沉浸式”的现代表达

在后现代语境的延伸下,环境戏剧逐渐强调“沉浸”式和“浸入”感,在改变观众被动接受演出固定模式的同时,使观众主动参与发掘和探索剧情。由此,促成了“沉浸式戏剧”的诞生。

在体验为王的当下,空间中的演出从谢克纳的环境戏剧发展到“沉浸式戏剧”,直至延伸到每一个亟待改造的更加广阔的领域。如今,沉浸式业态正不断拓展其边界,以汹涌的张力和动势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沉浸式演艺综合体诉诸文艺形式和商业模式,向人们发出感官体验和审美体悟层面的邀约。

二、当下沉浸式演艺综合体的发展现况

(一)沉浸式演艺综合体的内涵

综合体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指的是两种以上不同结构原则融合而成的综合体态。而沉浸式演艺综合体这一新型综合体概念,实际上囊括了艺术与文化、商业以及旅游这几大领域,它的初级形态是指空间内的沉浸式演艺形式,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即观赏+餐饮+娱乐的结合,而高级形态的沉浸式演艺综合体,目的是为了将所在地的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和手法融入到商品或演出中去,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沉浸式体验,丰富人们的感官知觉。

(二)国内外沉浸式演艺综合体的发展实况

在戏剧艺术领域,英国Punch Drunk剧团创作的《不眠之夜》作为沉浸式戏剧的首创作品,真正做到了让戏剧的艺术性加入到娱乐的审美建构之中,通过与戏剧这一传统艺术的对接,赋予当今沉浸式体验以合法性。全剧几乎没有台词,只有角色的行动和表现其行动内容的肢体表演,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进入的场景空间,由此得到不同的故事情节和观感体验。

沉浸式戏剧在国内被熟知,当属王潮歌导演的“印象”“又见”以及“只有”系列。其中《又见平遥》以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意涵,实现了戏剧新形式的又一次飞跃。独特的沙瓦剧场、震撼心灵的剧情、“行走式”的观演模式、“穿越感”的情境体验、震撼的声光电技术以及淳朴的民俗文化,都在这部大型实景剧中体现到极致。剧场内不设坐席,没有舞台,观众边走边看,跟随剧情的发展变化,行走在不同的演出场景中。在这样的观演模式中,传统的观演关系被打破,演员深入到观众中间,观众既是置身事外的看客,又是故事的亲历者。迷宫般的剧场设置成就观众零距离触摸历史、零距离感受文化、零距离体验民俗的体验。人在戏中,戏中有人。观众时而被演员环绕包围,时而与演员高低互动,随着演出情景的变换,“演绎”着不同的角色,体味着“情境体验剧”带来的别样感受。虽然沉浸式戏剧在学术界的褒贬不一,但不得不说这一沉浸式演艺综合体的分支作为国内一种年轻的戏剧艺术样式,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

除沉浸式戏剧的体验方式,“Z世代”最离不开的娱乐方式之一就是沉浸式“剧本杀”和RPG(角色扮演的戏)游戏了。相较于桌面剧本杀,这种娱乐方式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方式和真人演员的“对戏”模式,开创了剧本杀的新势力。根据《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1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将超过150亿元。依托实景剧本杀对于实体场地、真人互动、文化背景、角色扮演的要素,“剧本杀+”的融合也已开展。不少剧 本杀运营团队与文旅相结合,打造剧本杀+民宿+美食+旅游的特色服务。

三、沉浸式演艺综合体的突破及趋向

国内文化与旅游部的建立,创业创新政策的支持,为进一步推进沉浸式演艺综合体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文艺优势与旅游资源、商业运营紧密相连,文艺要素的注入使得娱乐行业、文旅产业进一步向特色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消费者对高品质休闲生活的需求也不断升级,由此产生的良性循环将不断促进社会的文化和商业发展。

(一)城市空间的“沉浸式”改造

在空间的创新改造过程中,博物馆等地标性建筑也开始利用空间的新形式传播中国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沉浸式儿童剧《抵抗船长令》,是伦敦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推出的一项航海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通过让孩子们扮演海员角色、经历海洋冒险来了解航海历史以及博物馆展品,这种沉浸式儿童戏剧以新奇的体验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审美感知中完成文化的接收和历史的传承。

(二)文化消费的推动助力

国内演艺剧场的逐渐成熟和完善产生了演艺空间的溢出效应。以上海为例,这座城市庞大的剧场体量和专业的剧场环境培养了大量的演艺消费群体,人们的演出消费愈来愈多元化,脱口秀、Live秀、音乐剧、沉浸式戏剧等不同种类的演出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尤其以“Z世代”为消费主力军。目前国内不少大体量的商业中心正朝着演艺综合体的方向转型,其中涉及文艺创作、演出、制作到消费,这就需要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完善作品内容和商业机制。未来的沉浸式演艺综合体,不仅会通过文化附加值导入流量和吸引消费群体,还会进一步推动沉浸式演绎新空间的发展。

四、结语

从传统的文旅综合体,到如今的沉浸式演艺综合体,沉浸式产业正是通过空间的发现、改造、创造,实现了剧场空间和演艺形式的多元发展,这不仅拓宽了艺术的可能性,还可以优化演出生态,吸引杰出人才、孵化优质作品,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4E8ECA6F-305D-4C50-A429-970D374FE30D

猜你喜欢

演艺综合体剧场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欢乐剧场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艾玛·斯通:为演艺而生
论《日出》的剧场性
交通建筑综合体在我国的发展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