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文体的外来性与本土化问题
2022-07-07邹建军
邹建军
中国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之下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判断,也是一个已经得到学界公认的结论。直到今天,虽然也有人认为由“五四”开始的中国新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没有断绝,但也没有否定中国新文学确是全面地接受了外国文学立体的、深入的和重大的影响。中国新文学没有断绝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关系,我们同样也认为中国新文学的根源在中国,而不是在外国。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绝大多数作家,都是出生于中国并成长于中国,只是到了少年时代或青年时代,才到西方或东方其他国家留学,才开始接受外国的文学和文化影响。由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他们中的一些人适时而起提倡新文学,新文学在他们的群体努力之下才发展起来,且在后来又蔚为大观,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主流,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中国现代诗歌文体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文学,而不是来自于中国本土。中国现代诗歌文体的外来性问题,可以说明世界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现象,也可以说明文学理论中所存在的多方面问题,甚至可以解释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关键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现代的诗歌文体,至少有九种是来自于外国文学特别是西方文学,这就是自由体、散文诗、小诗、叙事诗、十四行诗、徘句、剧诗、史诗和楼梯式诗,我们有大量的证据可以进行证明。中国古代没有这样的自由体诗歌,如果说有,那也是所谓的“古风”,但“古风”不是绝对的自由,并且所用的都是文言古语,并不是现代以来的自由体所采用的白话口语。有一种观点说散文诗是从鲁迅开始的,他的《野草》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先河,因为在鲁迅之前,在中国没有散文诗的出现与存在。“小诗”也首先是从外国传来的,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小诗来自于中国古代的绝句,但“五四”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小诗诗人冰心、宗白华和周作人等,几乎都认为自己的小诗是受到了外国诗歌的影响。十四行诗是英语文学中典型的格律诗体,传到中国以后形成了汉语的十四行诗。“五四”早期,不少的诗人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朱湘、陈梦家、刘梦苇等,说十四行诗来自于西方特别是英语诗歌,是不会有半点疑问的。那种认为汉语的十四行诗不是十四行诗、汉语的十四行诗不如英语十四行诗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楼梯式诗体也来自于外国,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这样的高低不平的诗体,贺敬之、郭小川、张学梦、叶文福等的楼梯式,就是来自于西方国家,特别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和叶赛宁等。徘句来自于日本,虽然日本的徘句最早来自于汉唐时代的绝句。虽然中国学界对于史诗有不同的认识,但中国古代的史诗和西方历史上的史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同样也是事实。中国现代以来的史诗或长诗,来自于荷马的史诗以及欧洲的史诗,而不是来自于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史诗性作品。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现代诗体有一百多种,我们则认为对此不可分得太细。如果把二行体、三行体、四行体、六行体等也归入多种诗体中的一种,那就可以没完没了地再细分下去,这样的划分,其意义也不是太大。但九行体、十四行诗、二十行体,因为在艺术上有比较突出的特点,也因为汉语音韵的构成要素,而可能有自己的讲究,可以提出来进行讨论。在中國,把现代以来所有诗体的来源,从整体上提出来进行讨论的,本文也许还是第一次。从前的学者对此似乎只有一些零星的认识,并且并没有从诗体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更不是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切入,所以也就少有学术上的意义。
对于现代诗歌文体外来性问题的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首先,中国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现代诗人到底创作了哪些诗体?对此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中国诗人创作了哪些诗体呢?如果以行数为对象,分成二行体、三行体、四行体、七行体、九行体、十行体、十二行体、十四行体、二十行体等,那就可能过于繁杂,甚至无穷无尽。如果从一些特殊的形式入手进行分类,大概只有二十种左右。除了上述的九种诗体以外,我认为像图像诗、格律体、半格律诗、民歌体、对唱体、自白体、书信体等,主要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诗体形式;当然,有的诗体也是受到了外国诗体的影响,我们要看其主体的来源,不然就不好分辨。在中国古代,格律诗体特别发达,达到了人类文学历史上的顶峰;在现代以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古体诗仍然发挥着作用,不仅读者众多,并且这种诗体的创作者也相当不少,体现了中国传统诗体的当代存在。当代的古体诗也是一种诗体,且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诗体,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仍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所以,我们在讨论中国现代诗人开创了哪些诗体的时候,也不得不讨论特殊诗体的新变现象。中国古代诗歌的文体本来不多,而现代以来的诗歌文体,比古代诗歌文体要多得多,当然也不会达到一百多种。
那么,在所有的这些诗体中,哪一些诗体是新创的,哪一些诗体是旧有的?只有对现有的诗歌文本进行细致地研究,才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深度的理论问题。一般而言,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的文体,在现代以来出现了,当然就是一种创新;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的文体,在现代以来也可能有了一些新的发展,这也是一种创新。闻一多先生提倡的新格律诗,何其芳先生提出的现代格律诗,郭沫若先生早期实践的半格律诗,与中国古代标准的格律诗比起来,就是一种新的创造。再比如说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这样的诗体,虽然是取自于陕北民歌信天游,但是已经远不是用信天游的特点就可以概括和说明的,因为它已经不是民歌,而是一种新的叙事诗体。
为什么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几乎所有的诗体都是外来的?如上所论,除了旧的格律诗体和新民歌体之外,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诗体都有西方或外国背景,这是为什么?我想主要是因为时代生活的需要和文学现代化的需要。“五四”以后的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个性解放,以民族独立战争和社会革命斗争为时代思潮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以“四言八句”为主体的古代诗体显然已经不适合时代要求,即使是像鲁迅、郭沫若、郁达夫、俞平伯这样功底深厚之人,他们的古体诗仍然不足以开创新的诗境,没有充分表现出时代特点与时代精神,与同时期的新诗人相比,已经处于劣势。文学包括诗歌的现代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时代性命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历史上,每一个时代几乎都发生过文风改革事件;而在每个事件发生之后,这个时代的文学的确都发展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每一个时代,几乎都可以用一种或几种文体来加以指称的原因,如先秦散文、两汉辞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并非只是以时代命名的结果。
我们还要探寻,来自于外国的诗体是不是实现了“本土化”的过程?这样的“本土化”又是如何实现的?我认为中国现代以来这些来自于外国的诗歌体式,基本上实现了“本土化”的过程,因为它们是用汉语所写的,并且所写的都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自我人生,从结构、用语、音韵、形式、风格、趣味等方面,都已经中国化也就是“本土化”了,没有了外国诗歌译本的味道。如果是外国诗人所作的诗作,无论如何翻译也是外国的,而不会是中国的。我们发现现代以来的汉语十四行诗,基本上都是十四行,不存在本来不是十四行、而又被称为十四行诗的情况。在英文十四行诗中,有的没有十四行却被认为是十四行诗,并且发生过有的诗人的作品只有一行,却被认为是经典的十四行诗的现象。汉语的十四行詩已经实现了本土化的历史进程。
那么,外来的诗体是如何进入汉语语境的?积累了一些什么样的经验,同时有一些什么样的教训?外来的诗体之所以进入中国,是时代的要求与社会的需要。“五四”时期有许多中国青年到外国留学,他们在外国直接接触到了外国文学,也包括了外国的诗歌,所以开始模仿外国诗人进行创作,胡适、闻一多在美国,徐志摩在英国,郭沫若在日本,不约而同都开始了新诗创作,并且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就,所以现代以来许多诗体是由中国诗人从外国带回来的。同时,国内的青年诗人也受到其相当深的影响。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诗人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当然,也有一定的教训。艾青、戴望舒、冯至这样的诗人,在自由体新诗创作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并且在当时或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艾青所取得的创作经验,具体体现在诗歌理论著作《诗论》中,当然更多地还是体现在大量杰出的诗歌作品中。时至今日,我们再来读艾青的诗作,也会产生与当年的批评家和读者基本相似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认识,说明艾青的诗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并不是说中国现代以来,诗坛上所有的诗体都是外来的,郭小川的新辞赋体、田间的街头诗等,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或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或者是中国民间诗歌的传统,所以我们在讨论中国现代诗歌的外来性问题的时候,不可意气用事,更不可以绝对化。
同时,我们可以讨论许多相关的问题:第一,这么多的外国诗体是如何传进来的?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就像一块干海绵,凡是外国的东西都有引进的可能与生存的土壤;同时,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中国人民需要全新的思想工具和全新的思维方式,而当时的中国人几乎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不可能提供这些东西的。
第二,为什么在中国进入现代以后才可以传进来这样的诗体?因为在古代中国或近代中国,整个社会都处于特别保守的阶段,传统的势力过于强大,新生的力量没有自己的地位。然而自近代开始,这种新生的力量已经开始变得强大。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让外国的文学和文化成为了时代的主潮,并全面地、深入地进入到中国社会的广大阶层。
第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的诗体为什么得不到重视,在多少年以后也得不到恢复?这是因为新时代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声势,几乎所有的报刊都是新式的,旧的文人诗者几乎失去了发表作品的阵地。在那个时代里,旧的文体基本上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各种旧文体没有什么创造性,也没有什么优秀作品出现,更少有产生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第四,外国诗歌传进中国之后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国诗歌传进中国之后,所产生的美学意义是重大的,因为新的诗体如雨后春笋式地发展起来,远远超过中国古代所积累起来的所有的诗体,并且在新的文体中也有了不少代表作。虽然旧的诗体并没有被完全取代,但诗歌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以自由体为主体的局面已经无法变更,并且在最近一百年以来有了更大的发展。当然,文体的发展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其过程也是相当漫长的,并且历史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也并不是以文体来论高低。直到今天,也并不是说自由体诗歌就一定高于旧的诗体,毛泽东、鲁迅的旧体诗同样是一流的作品。
第五,外国诗体传进中国这一历史事实,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和文学史价值?一种文学现象的跨界传播是如何实现的?世界文学史上的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新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动力到底有哪些?外国诗体传进中国并产生新诗体的这一历史事实,说明一国文学包括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没有外来的东西作为营养,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文体变革,几乎都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才得以实现的。唐诗的崛起是如此,宋词的发生也是如此。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落后,往往是由于自我封闭而造成的;如果对外开放,大量地引进外来的文学与文化,新的文学样式就可能产生并发展起来,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多种因子的融合,更可以产生许多的交流与碰撞,就人性和文性而言,都是新的机遇与新的动力。因此,我们研究中国现代诗歌的外来性和本土化的问题,并对中国现代新诗的成就进行评估,并不仅是对新诗产生意义,也会对旧诗的命运、对新诗和旧诗的关系、对新文学和旧文学的关系产生意义,这不仅是实践上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是理论上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