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医”越来越多了
2022-07-07尹洁
尹洁
张伯礼
对张伯礼来说,2002年始发的非典疫情,情景还历历在目。
“当时中国的卫生疾控条件比较差,人员也短缺,我们真是仓促上阵。”张伯礼对《环球人物》记者回忆道。但自从非典之后,国家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空前重视,不断加强防疫工作,建立了传染病直报机制,2018年又设立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有了这些基础,在面对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遭遇战”时,中国的应对能力明显提升。
“我们对非典病毒的结构测序,是在疫情出现后近半年、与香港同仁合作完成的。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几天后,就由我们自己独立完成了整个基因测序,同时向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报告,并向全世界公布。应该说,近10年来,我们国家对于传染病的认识水平、应对能力有了巨大的飞跃。”张伯礼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一些人对中医药仍有偏见。
2020年初,张伯礼带领中医药团队冲到武汉抗疫一线。其间,他们救治了一名30多岁的男性患者。当他被治愈、离开方舱医院时,没有像其他患者那样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反而撂下一句话:“别看你们治好了我,我还是不信中医!虽然你们能治好,但你们说不出是怎么治好的!”
类似的话,张伯礼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已经听了几十年,而一些国人对中医的质疑,则从百年前就开始了。
民国初期,一些知识分子看到西方科技、军事、经济强大,认为中国的落后是传统文化造成的,于是否定一切传统。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首当其冲,消灭中医甚至被国民党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最后因为中医的深厚群众基础以及全国中医大夫的抗议才作罢。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国内又出现了一波否定、质疑中医的风潮。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中国人再一次看到了西方的高楼大厦、飞机航母、汽车别墅……一些人在盲目崇拜之下,再次否定、矮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科学”的名义反对中医药成为一种时髦的言论,有人甚至提出要把中医药赶出中国的医疗体系。
这两次反中医的潮流都有其时代背景,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早年间,每次听到外界对中医的质疑,张伯礼都默默承受下来,极少反驳。
“我希望用疗效改变人们的看法。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本身就是对中医药疗效的最好证明。”对于很多人质疑的核心问题——中医药的治病原理,他承认有些话“刺耳,但不无道理”。
“中医发展到今天,不但要治好病人,更要揭示治疗机理。这是我们所面对的重大课题,如何才能把古老的中医用现代科学、现代语言诠释好?”
10年来,张伯礼带领中医药研究团队攻坚克难,仅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就获得了7项。他坦言,中医药的进步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科技是中医药腾飞的翅膀,翅膀越硬,飞得越高、越远”。同时,随着中国在过去10年间的全面崛起,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有自信,开始重新认识中医药的价值。
张伯礼对记者回忆,非典时,中医药参与抗疫是很被动的,疫情2002年11月出现,中医药直到2003年5月才直接参与非典治疗。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2020年1月,中央就提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方针,“中医药不仅在第一时间就参加了疫情防控,并且在预防—治疗—康复的全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大众对于中医药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很多人从半信半疑到全面接受。
不久前,上海突发较大规模新冠肺炎疫情,张伯礼又奔赴一线抗疫,中医药再次得到大面积使用,与西医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疗效。
“在上海,有的患者发烧不退,有的咳不出痰,有的腹气不通……使用中药后,大多数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张伯礼说。会诊重症病人时,西医大夫也会主动提出用鱼腥草、马鞭草等中药控制炎症。一些神志不清的病人用了安宫牛黄后,神志转清。
“这次在上海,我们治好了很多有基础病的老人和重症病人,不但老百姓对中医信任度高,就连我们中西医同行之间,也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彼此相互信任。所以说,疗效是硬道理,有了疗效,大家就能进一步增强对中医药的信心。”
2020年,天津中医药大学高考录取分数线比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中,有将近一半省份考生的平均分数超出当地一本线近50分,这是学校历史上从来没有的。
开学后,张伯礼与新生们有过一次面对面的座谈。很多学生告诉他,自己原本没打算学中医,就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才决定报考中医专业的。
“这些孩子很朴实、很直率,也有奉献精神,他们未来会成为优秀的中医大夫和研究人员的。”张伯礼说。
他对学生的一大期望是“建立中医思维”。因为在临床实践中,学生们总是不知不觉就按照西医的套路诊治。
“我说这可不行,這样你永远学不会中医的真谛。比如呼吸系统疾病,西医不会考虑它跟大便有什么关系,但中医一定要考虑,为什么呢?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就是说,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武汉、上海,我们救治重症患者时,一定要通腹以泻肺,用现代医学解释,大便一通,腹气一通,膈肌下降了,肺的呼吸明显就好多了。”
张伯礼要求学生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中医思维去认识疾病、处方用药,再经过若干年的临床磨炼,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大夫。
“我们不是不用西医的技术、方法,而是一定要先把中医理论学扎实了,再把西医知识拿过来使用。两手都要强,两手都要硬。”
2021年8月,河南焦作一家敬老院里,老人们喝上了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湯剂。
在张伯礼看来,好医生就是知道什么时候用中医理念、什么时候用西医理念,知道两种优势怎么互补。因此,中医学生也要懂得现代医学知识。
“病人不管你是中医、西医,只要求你解决问题。而且来看中医的往往是西医治不好的病人,如果你还按照西医的模式治,同样治不好。”
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张伯礼接诊了一名前来复查的患者。两周前,他的症状是胸闷、憋气、盗汗,心率接近每分钟130次,而且已经持续了很久,反反复复。
“他之前吃西药,每次顶一阵子,只要一停药就会复发。这次吃了中药,停药后一个星期没有出现任何症状。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我说这叫心阴虚、心火亢盛,中医的治疗方法是泻心火、养心阴,就能调心率。这就是中医思维。”
10年来,张伯礼一直致力于中医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积极推动建立统一的中医教学认证标准,编写相关教学大纲、临床实训案例教材。天津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中医传承班,在教学中“先中后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天津中医药大学在全国各地都是一本招生,其中又分成两类,一类是来自实验区省市的考生,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近100分;另一类是来自非实验区省市的考生,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几十分。
2022年5月,在郑州市中医院煎药中心,药剂师按方调剂中药。该医院是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医药保障单位。
“现在,我们的生源是一年比一年好了,这对学校、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实践,不能虚度时光。学生们至少要学5年中医专业,还有很多8年制、9年一贯制的专业,我们要为学生夯实基础,培养出水平更高的医生。”
张伯礼常说一句话:“医生的错误就是病人的痛苦。”努力减少错误和痛苦,让学生们养成耐心、精细、热情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最大心愿。
对于中医药在过去10年间的变化,张伯礼的另一个感触就是逐渐走向国际。
“中医的国际影响力正随着中国的强大而不断上升。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医‘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取得的进步也远远超过了10年前。”
张伯礼对记者介绍,目前全球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推广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世界标准化组织成立了一个中医技术标准委员会,其秘书处就设在中国,已经通过60多项国际标准,其中由中国提出的标准占一半以上。
近年来,张伯礼率领相关团队制定的中医本科教育标准、教学大纲、核心教材等,已经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
“我们组织了全世界的专家参与教材编写,出版了英文、法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日文、俄文等多种语言版本,今后还要继续推广。这个前提是,中医在国际上的需求越来越大,否则推也推不出去。”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国外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构成。过去都是华人,或者从中国出去的医生当中医,现在的“洋中医”越来越多,而且很多是由外国自己培养的。
几年前,张伯礼去国外参加中医药学术会议,参会的大多是中国人或华裔,现在再开会,华人往往占少数,“洋中医”占多数。
“对于中医,他们学得很认真,用得也很认真。中医诊所在国外开得越来越多,中药开始流行,针灸就更不用说了。中医在海外正在成为潮流。”
张伯礼认为,中医要更好地“走出去”,一要靠疗效,二要靠标准。这次新冠抗疫就是最好的证明,国际上对中医药的理解更深了,很多国家和地区主动地使用中药。
两年多来,张伯礼参加的与海外连线、介绍中医药抗疫经验的视频会议有60余场,其中包括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会议。每次做报告,海外少则几百人、几千人在线听,最多的一次有9万人在线听,可见外国同行对中医药的好奇与求知欲。
不过,张伯礼认为中医“走出去”还是要循序渐进,用疗效和证据慢慢地让全世界接受,不必操之过急。
“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把中医药的科学道理研究透。我们今天有条件、有能力把它解释清楚,让它发扬光大。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把中医药作用机理讲明白、说清楚,让更多的人理解它、热爱它、使用它,才是我们的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我们中医努力以外,还希望其他领域的有志之士都来加入,发现更多的科学证据、科学结论,把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也为世界人民造福。”
让古老的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结合,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医药,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是张伯礼毕生的追求。而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让自己热爱的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则是让他感到快乐的事情。
“中医药现代化的工作,我做了几十年,多多少少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们应该坚定信心,走好自己的路,让中医药的价值被世界充分认识。”
1948年出生于天津,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2018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