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条河道对川剧的影响

2022-07-07魏锦

现代艺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声腔资阳剧种

魏锦

川剧流派素有“四条河道”之称。旧时巴蜀地区川剧戏班的演出往往通过某条水路河道流动、活跃于一定区域。这些区域方言语音有差异,戏班演唱声腔也依循该区域方言,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固定在某一区域活动且艺术风格相近的川剧戏班群体,进而形成了以河道划分的艺术流派,有川西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之分,习称“四条河道”。

川西坝以成都为中心,是早期川剧发展的一条重要河道,原以高腔、灯戏为主,20世纪初川剧改良运动后,胡琴戏盛行一时,誉为“省调”。成都话语音特点(如“饭、盐、短、权、泉”等“天仙”韵的字,韵母是带鼻化色彩的[æ])融入在川剧唱腔当中,也形成了川西坝唱腔发声的独特之处;资阳河以自贡为中心,包括宜宾、资阳、内江、泸州、富顺、威远、荣县等地的班社。咸丰末年,资阳河即以擅唱高腔戏著称。自贡话里有声母翘舌音、古入声字读为去声、“鱼、女、区、虚、欲、局”等字读[yi]等方言特点,形成资阳河唱腔及唱词创作在归韵与押韵方面的特点。川北河以顺庆(今南充)、保宁(今阆中)为中心,包括渠河、巴河、涪江与遂宁河流域西充、三台、遂宁、渠县、达县、蓬溪等地的社班,以唱“川梆子”弹戏与川北灯戏为主。南充等地的方言语音特点同样被带进了川北河的唱腔与念白当中,比如声母方面不分边音和鼻音(实际上都发为鼻音),韵母没有卷舌音、儿化韵等。下川东以重庆为中心。由于重庆既是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处,又是四川与湖北、贵州两省往来的枢纽地,因此下川东戏班艺人的唱腔,具有昆、高、胡、弹、灯、吹兼收并蓄且富于变化的特点。随着川剧班社的渐趋稳固,以重庆话为基础方言的川剧语音体系逐渐形成。

从历史角度看,河道艺术的形成过程与川剧剧种的形成确立关系密切。我们通常讲,构成今日川剧的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等五种声腔,大约在清乾嘉年间已盛行于川渝一带,这是较笼统的说法。事实上,各路声腔依什么路线,从什么渠道进入川渝地区,又活跃于什么区域,通过文献梳理和方言地理学分析是可考的,也是可以画出其路线与分布图的。这大致上就是“四条河道”的形成与分布图谱。“四条河道”反映的不仅是川剧在共时层面上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差别,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反映出川剧剧种形成时期,声腔、剧目的流入路线,声腔与川渝方言的结合方式等,“四条河道”是川剧艺术发展史最鲜活的证明材料。

相对于日常语言,戏曲语言能够较好地保留其基础方言面貌。川剧艺术及其流派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川渝地区方言的丰富多元,两者的紧密结合成为巴蜀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事实上,一个共同的方言社区,就代表了一个文化区域。尽管川剧分布于巴蜀文化区域是毋庸置疑的,但四条河道川剧流派的形成与巴蜀文化不同的次文化区域也是叠置的。大同小异是巴蜀文化区域、各次文化区域的基本存在状态,也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那么,就川剧发展而言,是该求大同、存小异,保存、传承河道艺术的风格特色,还是形成统一的川剧大剧种艺术特征?我想,大剧种观念应该也必须要有,而在大剧种观念之下,当然也需要不同特色的流派呈现。这既是川剧艺术丰富性的体现,也是维持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依河道划分流派是川剧在发展初期自然形成的状态,而当代川剧面临着自身发展与文化生态的诸多变迁。比如在基础方言生态变化、流派交流突破空间界限,以及戏曲国际化传播对川剧语言与舞台美学提出新要求等背景下,构成其流派特征的那些因素是否发生变化,“四条河道”之间的艺术界限是否变得模糊等问题, 决定了“四条河道”是否还具有真实的流派意义。我们从川剧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和文化多样性呈现的角度都肯定了“四条河道”的价值,而这两个角度带有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倾向。流派不同,流派是當下的。某种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流派,正说明了这种艺术的丰富与活力。川剧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流派,是有利于川剧艺术良性发展的文化生态的体现,流派之间的良性竞争与互动对剧种艺术的发展是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所以,研究清楚“四条河道”在当下作为流派的意义所在与艺术张力就非常重要。

以此为依据,从剧种发展角度看,判断川剧是否还要延续这种流派划分的方式,是否需要确定另外的流派划分标准,是值得慎重考量的问题。当然,即便出现新的流派,也不影响“四条河道”的存在,因为评价和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并且就算仅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看,“四条河道”川剧艺术的差异性依然需要得到呵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声腔资阳剧种
《资阳人·城市文化读本》打造资阳第一城市文化读本 代言资阳城市文化点点滴滴
小剧种大舞台
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资阳美食文化》
驰骋的城市名片
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
浅析梆子声腔的当代发展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