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川渝文艺资源 凝成地域文化合力
2022-07-07郝斌
郝斌
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实施,川渝文化一体化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川渝文化同根同源,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础,共有的文化资源,具有文化一体化建設的巨大潜力。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自1930年代迄今成就斐然的川渝现代版画艺术,尤以抗战大后方版画艺术和“四川画派”版画艺术资源为代表,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有待积极发掘。
1930年代,在鲁迅先生的引介和教导下,现代版画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很快就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新兴版画运动,成渝地区很早就融入这场全国性的现代艺术运动之中了,早期的木刻家有乐以钧、苗勃然、李岫石等,他们都曾直接受到鲁迅先生的教诲。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重庆成为战时陪都,以及原居住活动在东部的文化艺术人士纷纷内迁,成渝地区一时成为了全国艺术中心,活跃于其间的就有大量新兴版画家,如卢鸿基、黄铸夫、丰中铁、王琦、丁正献、刘铁华等,他们共同创造了驰名中外的抗战时期大后方版画艺术。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随着李少言、牛文、林军等解放区版画家来到重庆,更是翻开了川渝版画创作发展的崭新篇章。时任《新华日报》美术组组长的李少言,组织集合了牛文、苏光、林军、李焕民、吴凡、宋广训、安琳等一批版画家,由此组建并逐步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四川画派”,在祖国建设、民族团结、革命历史、英模人物等题材创作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代表作品有牛文、李少言《当和平解放西藏的喜讯传到康藏高原的时候》(1952年),李焕民《织花毯》(1954年),牛文《东方红,太阳升》(1959年),吴凡《蒲公英》(1959年),徐匡《主人》(1978年)等,诸多经典作品,在全国树立起了川渝版画的地域艺术形象。新时期以来尤其新时代以来,成渝地区版画创作又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新时期,产生了一批诸如徐匡的《奶奶》(2002年)、金川的《牧人》(2007年)、彭伟的《而立之年》 (2012年)等代表作品,在全国美展斩获重要奖项,引发全国美术界对川渝当代版画创作活跃态势的关注。此外,川渝工业版画、重庆綦江农民版画等也是川渝现代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由上简要梳理来看,川渝版画生根于新兴版画运动的主脉,在全面抗战期间经受血与火的历练,在新中国成立后臻于成熟、铸就风格、持续发展,由此不仅形成了完整的川渝现代版画艺术文脉,也留下了一笔底蕴深厚、面貌独特、成绩斐然的珍贵艺术资源。
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美术馆建设加快,对这笔珍贵艺术资源也越来越重视。一方面,部分专门性版画博物馆相继建立,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一所是1992年创建于四川成都的神州版画博物馆,该馆也是我国第一所版画博物馆,收藏有现当代版画四千余件。该馆现并于四川美术馆,近年来更频频与四川美术馆合办主题版画大展,引发关注,如“抗日烽火——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神州版画博物馆抗战版画专题展”(2015年)、“匠心筑梦——四川美术馆·神州版画博物馆馆藏工业题材版画展”(2022年);另一所是2015年创建于重庆的王琦美术博物馆——以我国现代版画先驱者之一王琦先生命名的版画名家博物馆,近年来举办多次现代版画专题展览,如“世纪刻痕——王琦美术博物馆馆藏展”(2015年)、“百年归来——王琦版画与文献展”(2017年)、“战斗的旗帜——纪念中国新兴版画运动90周年馆藏精品展”(2021年)等。以上版画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发掘、呈现成渝地区现代版画的艺术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成渝地区各主要美术馆的现代版画馆藏日趋完善,近几年明显加快了相关展览的策划工作,并聚焦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川渝现代版画的梳理和呈现,如:2015年,重庆美术馆举办“长枪出击——抗战时期大后方版画运动文献展”;2017年,四川美术馆举办“从硝烟中走出的人民艺术家——李少言作品文献展”,重庆美术馆举办“重庆造——木刻版画中的工业景象”;2018年,四川美术馆举办“赤子深情——吴强年水印木刻首展”;2019年,重庆美术馆举办“刀刻的信念——牛文七十年艺术文献展”;2020年,重庆美术馆举办“向前进——重庆美术馆藏李少言《一二〇师在华北》木刻组画展”“刻刀·情怀——林军版画艺术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1949年以来的川渝少数民族题材版画展”;2021年,四川美术馆举办“吕林诞辰百年艺术回顾展”等,这些展览以个展或群展形式,集中呈现了川渝现代版画艺术的独特面貌和突出成就。其中,“重庆造——木刻版画中的工业景象”“向前进——重庆美术馆藏李少言《一二〇师在华北》木刻组画展”还分别入选了2017、2020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项目,获得好评。今年,重庆美术馆“春之序曲——吴凡美术作品与文献展”和四川美术馆“黄金之路——李焕民作品文献展”更是联合入选2022年度“馆藏精品展出季”评选。
近年来,成渝地区连续举办以现代版画尤其川渝现代版画为核心的高水平专题展览,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独特,已经构成了引人关注的地域文化现象。这既展示了成渝地区主要美术馆丰富的现代版画馆藏资源,也凸显了成渝地区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中的特殊位置,更体现了成渝地区对于发掘整理自身地域艺术成就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自觉。上述展览中所涉及的主要版画家如李少言、牛文、吕林、吴强年以及李焕民、吴凡、徐匡、阿鸽等,他们都曾在成渝两地活动,他们的创作也实际构成了两地共有的艺术资源。尽管成渝两地已经举办多次重要版画主题展览,在发掘、呈现川渝版画艺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应当注意到,目前所举办的系列版画展尚属各自策划行为,仍缺乏合作联动机制——如联合策划、馆藏资源互借互展以及重要展览的巡展机制等,在相关学术研讨、学术出版和发表、艺术推广和宣传等方面的联动共建上仍有许多合作空间需要进一步发掘。
除了川渝现代版画之外,成渝地区还有如川剧、川渝红色文艺、川渝民间文艺、川渝乡土美术、川渝少数民族文艺等共有艺术资源,可见川渝文化深刻的内在关联,也可见未来川渝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深厚潜力和广阔前景。今后,应当努力加强川渝共有艺术资源的发掘,既要建立联动合作机制,推动互动互鉴,更要能够立足于川渝文化的整体建构,而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馆,建立更强烈、更自觉的问题意识,进而使得川渝文化真正实现融合发展,切实推进川渝文化一体化建设。这种文化一体化建设也并非仅增强两地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而是希望进一步凝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合力,通过高水平的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理论评论等,塑造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川渝文艺品牌,向全国发出当代川渝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