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教育发展措施研究

2022-07-07师文海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发展

【摘要】中国为多民族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重视民族教育。但由于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地理位置、发展条件等因素影响,民族教育整体水平较为薄弱,民族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为有效推动民族教育高效发展,切实建立健全民族教育体系,从而全方位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本文将立足民族教育内涵与特点,阐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教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8-123-03

【本文著录格式】师文海.民族教育发展措施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8):123-125.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原则,其不仅体现在政策、经济等层面,还切实表现在文化教育上,只有民族教育水平得以发展,才能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进而加强我国核心人才资源力量。但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由于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广以及自身存在的一定排异性,少数民族教育多以自身民族信仰文化为主,教育弊端较为突出,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受生活习性影响,所居住的地理位置十分偏僻,交通、经济以及教育设施尤为简陋。现阶段我国民族教育发展中障碍重重,提高民族教育整体水平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一、概念解读

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除主体民族汉族外,其余均属于少数民族,而民族教育的对象则是少数民族学生,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表明,我国民族教育的目标为:“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1]。

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严重缺失完整的教育法规体系,《少数民族教育法》的起草制定能够缓解民族教育严峻现状,但要想切实推动民族教育发展,还应从教育观念、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双语教育等不同角度入手,研究能够提高民族教育有效性的可行路径。

二、民族教育特点

我国目前主体民族教育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但相较于主体民族教育发展现状而言,民族教育则较为落后,要想实现民族教育发展,需认清民族教育存在的特性,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教育计划。

(一)民族教育的传统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积累了丰厚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的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庄子的“时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必贱也。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以及众多的“克己复礼、仁义、良善、诚实”等,在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中道德、法治等意识尤为强烈,而少数民族则在该系列传统文化影响下,历代民族教育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优秀的道德思想等内容作为民族教育核心,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教育理念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铸造民族精神,但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而言,该种教育理念过于侧重传统文化的理论引导,从而弱化了实践意义[2]。与此同时,在实际民族教育过程中,教师多出自本地师资,而受多方面因素约束,这部分教师无法实现自身技能与知识体系提升,进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有限,无法构建系统的知识脉络,甚至会影响学生眼界,不利于学生长久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

(二)民族教育的区域性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在100万以上,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6%,但其分布的面积则占我国总国土面积的60%左右,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且分散性较高,其中内蒙古、广西、新疆、西藏、宁夏、云南等地区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域,且多以高原、草原、林域等地带为主,因此,在不同经纬度、气候、地域条件等因素影响下,不仅民族之间具有显著的区域性,民族教育也具有突出的区域特性[3]。

在民族教育的区域性驱使下,我国中东部的民族教育水平相较于西部地区而言较高,从相关数据调查来看,中东部少数民族基本上都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而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发展依旧十分缓慢,且呈极端发展现状。例如,西部地区的藏区教育存在两极分化特征,藏区东部整体教育水平与设施建设明显优于南北部与偏远牧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明显高于自费教育。

(三)民族教育的语言差异性

相较于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区域性特点而言,民族教育的语言差异性特点更加突出,但其实相对于少数民族间存在的语言差异个别化而言,主体民族间也存在该问题,不同城市地区间的方言差异也较为明显,但在教育层面,主体民族间统一实施普通话教学,普通话的普及率较高,而少数民族在普通话方面的推广与普及力度皆较弱。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归纳为我国历史发展悠久、少数民族分散居住、现代化设施落后、民族语言根深蒂固、普通话教學体系缺失等。而语言又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由此可知,语言的差异性对民族教育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性,要想促进民族教育快速发展,只能统一采用民族语言教学或统一实施普通话教学,但根据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种类调查发现,统一采用一种民族语言教学难以实现,因为同一民族间存在多种语言,如瑶族内部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拉珈语;锡伯族更是拥有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罗斯语等不同民族语言。

基于民族教育的语言差异性,要想推动民族教育发展,无法单一采用民族语言,而基于普通话的难以驾驭特性,也无法单一采用普通话教学,最佳方式则是将民族语言与普通话相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也再次肯定了民族共同语言的文字教育的可实施性,因此,开展“双语教育”为目前民族教育的必然选择[4]。

三、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基础设施缺失

少数民族因分布范围大且所生活的地域位置较为偏僻等因素影响,其整体经济条件较为落后,无法为民族教育投入充足的教育成本来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设备等,除此之外,由于少数民族多居住在高原、林域等地区,其地质条件严峻,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体交通条件依旧落后,因此,高科技教学设备无法及时运送到少数民族学校,甚至部分少数民族学校基础教学设施还未实现充分普及。

为促进民族教育发展,我国针对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正在逐渐提升,但目前在基础义务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依然较为短缺,导致民族教育事业无法得以有效发展,止步不前现状愈发突出。

(二)双语教育发展缓慢

基于民族教育语言的差异性特点影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表明,为打破民族教育语言差异性桎梏,推动民族教育发展,现阶段民族教育过程中需实施双语教育,即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相结合[5]。但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发展中,自身的民族语言已经根深蒂固,汉语对其而言尤为陌生,甚至部分少数民族从来没有接触过汉语,从而在民族教育过程中出现教师掌握汉语但不掌握少数语言,学生掌握少数语言但不熟悉汉语等问题,导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困难,在课堂上无法有效开展教学互动,严重阻碍了双语教育开展。

(三)师资力量薄弱

民族教育的两大主体,分别为学生与教师,二者缺一不可,而在民族教育发展中,民族教育的师资均出自于当地少数民族,这类教师基于当地教育的传统性特点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传统民族文化讲解,道德品质为其教学核心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一现状,当地教育部门会根据少数民族教育情况进行特岗教师招聘,希望通过特岗教师提升民族教育质量,而在实际教学中,特岗教师的存在不仅可以为民族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开阔学生眼界,还能够将学生长期学习的道德文化知识与法治相结合,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全面,但在此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特岗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不够透彻,无法实现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因少数民族生活条件严峻,且薪酬水平较低,无法长期留住特岗教师,导致民族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不仅缺少足够的师资力量,学生也会在高频率的教师更迭情况下,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基础。

四、民族教育发展措施

(一)拓宽民族教育经费渠道

经费是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核心因素,在经费充足条件下,少数民族学校不仅可以引进教学基础设施,甚至还可以采购先进教学器材,从而提高民族教育硬件水平,为民族教育发展夯实基础,因此,针对民族教学经费不足现状,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以来缓解该问题。

首先是国家层面。政府应立足民族教育现状明晰民族教育的意义,提高对民族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根据国家财政情况适当经费以及进行一定程度的教育政策倾斜,进而促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下,切实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提供全面的基础教学设施支撑,致使民族教育向主体民族教育看齐,实现现代化教育[6]。

其次是社会层面。国家财政管理所设计的层面较为繁杂,因此,民族教育层面的经费支出始终有限。为保障民族教育拥有充足的教育资金,不能仅依靠国家经费投入,还应借助社会力量。所以,在民族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其自身的公信力,引导社会力量对民族教育进行投入,从而有效拓宽民族教育资金获取渠道,而为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贪污、浪费、虚假投入等弊端,所有社会力量进行的教育投入应通过基金会渠道进行募捐,进而确保民族教育能够真正接收到来自社会的教育筹资。

(二)强化双语教育

虽然双语教育开展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为促进民族教育发展,还应结合民族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例如,针对现阶段双语教育普及缓慢现状,在民族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具体表现为:

首先,破除一切障碍,大力度、大范围普及与推广双语教育,让少数民族了解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愿意进行汉语学习。

其次,一方面针对没有接触过汉语的少数民族,应设立置汉语培训课程,提高学生汉语基础,从而让学生能够实现简单的汉语交流;另一方,对汉语普及较好的少数民族开展普通话课程,从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除必要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外,皆使用汉语教学,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汉语的掌握与应用能力,进而在未来生活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便于就业[7]。

最后,应督促外来教师学习当地主要语言,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快速融入当地环境,还能够使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

(三)打造稳定的少数民族教师团队

首先,鼓励大学生进行支教。我国于2003年开始发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倡导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后到师资缺失地区进行教育支援,而为了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致力于民族教育,我国针对支教大学生颁布了一系列福利政策,如:“生活补贴、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他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报考研究生给予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可适当加分,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等,在诸多倾斜政策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投身于支教事业,为民族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力量[8]。

其次,完善对教职工奖励机制,建立专项基金。我国目前针对教师薪酬而言,多侧重于教师的工龄与职称,这对愿意投身于民族教育的青年教师而言,不具备吸引力,进而导致职称教师不愿意放弃城市福利投身民族教育,而青年教师则因薪酬等福利水平过低不愿意投身民族教育,从而导致民族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基于此,有关部门应完善对教职工奖励机制,建立专项基金,从而提高民族教育教师的福利水平,避免师资流动性过高等问题出现。

最后,加强民族教育教学条件。除薪酬外,影響师资力量投进入民族教育的另一主要原因为少数民族教学条件,较差。不仅教室简陋、教学设施缺失,其生活条件也较为严峻,部分教师想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但因身体因素影响无法适应民族教育困苦环境,从而不得不放弃。基于此,针对以问题,为打造稳定的少数民族教师团队,当地有关部门还应提高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进而改善教师的教学条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而言,其劣势较为明显,不仅基础教学设施不完整、师资力量薄弱,与民族教育相关的制度体系也较为缺失,从而导致民族教育发展困难重重。而随着国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如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民族教育发展形势较为良好。因此,在此机遇下,应通过拓宽民族教育经费渠道、强化双语教育、打造稳定的少数民族教师团队等措施,推动民族教育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海英,任路. 中国民族教育研究述评[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3-71.

[2]李祥,刘莉.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内生型路径初探[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18-126.

[3]韦兰明. 基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民族教育概念再构[J]. 广西民族研究,2020(2):165-172.

[4]徐巧云. 试论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发展[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5):102-105.

[5]吴宏超. 基本均衡背景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东、中、西部9省(区)26个民族县的调查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166-174.

[6]郑莉. 论少数民族学校“艺术教育综合”回归式发展[J]. 课程.教材.教法,2020(10):119-124.

[7]童书玮.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与教育优先的几点思考——以云南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35-140.

[8]刘孙渊,车双龙,王路路. 民族地区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特征、现实挑战与变革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2020(5):42-49.

作者简介:师文海(1980-),男,甘肃临洮,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发展
区域发展篇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发展民族教育现状及解决新措施
图说共享发展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