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首次证实地球外存在“生命之源”
2022-07-07
据《科技日报》消息,日本科学家在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采集的样本中检测到20多种氨基酸。这是首个在地球外存在氨基酸的证据。此次,“隼鸟2号”采集样本来自不受阳光或宇宙射线侵蚀的小行星地下物质,对其分析是在没有将其暴露于地球空气中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意味着研究人员首次证实了外层空间中也存在生命的组成部分。
由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制的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完成,综合表达了月球的地质和演化信息,可为月球科学研究、探测规划、着陆点选址等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其他天体地质图的编制提供了参考。1∶250万全月地质图采用中英文双语编制,由地质出版社同时发行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步发行的还包括全月的构造纲要图和岩石类型分布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通过中国天眼FAST的“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CRAFTS)”优先重大项目,发现了迄今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20190520B,并将其定位于一个距离我们有30亿光年的贫金属矮星系。这一发现为构建快速射电暴的演化模型、理解快速射电暴这一宇宙神秘现象打下了基础。
2022年6月18日,由航空工業一飞院研制的TP500无人运输机完成首飞。TP500无人运输机于6时18分起飞,6时45分着陆,空中飞行27分钟,飞行过程平稳、安全,首飞圆满成功。该机可满足500千克级标准载重、500千米半径范围的无人驾驶航空货运覆盖,最大航程1?800千米,是一款通用型大载重无人运输平台,也是首个完全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要求研制的大型无人运输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五年的潜心研究,在常压下通过简单的反应条件后,创制出一种新型碳同素异形体单晶——单层聚合C60。这项研究开辟了以碳簇代替原子构筑碳材料的新策略,同时,新制备的碳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和功能化电子器件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在超导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马约拉纳零能模是一类存在于固体材料中的准粒子,这种粒子的编织操作对于量子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院士带领的联合团队对铁基超导体锂铁砷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通过应力诱导,首次实现了大面积、高度有序和可调控的马约拉纳零能模阵列,并观测到了调控引起的马约拉纳零能模相互作用。
英国科学家发表研究称,他们可以调整量子计算机内量子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以创造出拥有新奇特性的物质新结构,揭示超导性等物质特性。虽然目前还没有到可以利用这些新发现创造物质的阶段,但这项研究迈出了第一步。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从静态计算转向研究这些系统如何随时间演变。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工程师团队开发了一种可以一步构建机器人的新设计策略和3D打印技术。这项研究展现了各种能够行走、机动和跳跃的微型机器人的构造。这些“元机器人”有望带来生物医学机器人的新设计,未来还可探索危险环境,如从倒塌的建筑物中快速进入密闭空间,评估危险级别并寻找被困在瓦砾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