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单元联系 推动读写融合
2022-07-06黄秀丽
语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两大核心支柱,更是历练学生文字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善于把握单元内部读写的融合,助推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协同生长。
一、紧扣习作要求,明确读写一体的核心目标
语文要素不仅明确了单元教学训练的重点和目标,同时也开辟了阅读和习作之间的认知通道,推动了学生思维从理解到表达的转变。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典型的策略单元,单元习作设定的要求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该单元中《将相和》一文是落实这一习作要求的绝佳范本,作者巧妙地整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件事,同时突出了廉颇知错就改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教师在课文与习作之间可以设置随文练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借助具体事例来展现人物特点,但由于学生自身表达技巧和经验的缺乏,难以将最佳效果展现出来。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从表达到阅读的“反刍教学”。可以从“完璧归赵”的故事中感受蔺相如的不畏强权、临危不乱的品质,但这种品质是怎样从语言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呢?教师可以开展一次“探究式”的思维之旅,让学生发现其特点就蕴藏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之中。只有从具体的细节中观察人物,才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从一个粗略的事例到一段细致的描写,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单一模仿,而是与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形成了有效碰撞,在解构文本表达密码的基础上,实现表达策略之间的迁移,以此呈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好精读课文,挖掘读写一体的范例价值
教材中的文本文质兼备,不仅内容经典,而且语言运用上也技高一筹。语文要素的阅读维度和表达维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厘清这种联系并挖掘精读课文中的范例价值,为落实学生表达维度的语文要素提高奠定基础。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要求是“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一件事情”。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但要将事件的重点部分全都写清楚,则是不容易完成。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这个单元中经典课文《麻雀》作为范例,紧扣重点情节的语段展开教学。教学开始前,教师可播放老鹰抓小鸡的一段视频,要求学生将看到的过程写下来,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交代所看到的信息,而其关键的角色表现却丝毫没有涉及。当学生在练笔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精读课文的范例就显得更有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走入课文,认真阅读课文中老麻雀勇斗猎狗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到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还描写了自己听到的、想到的。拿着这把“将事情重点写清楚”的金钥匙,再来修改学生之前描写“老鹰抓小鸡”的片段,修改后就显得很丰满了,不仅描写了“看到”层面中老鹰和小鸡外形的对比、老鹰抓小鸡的整个过程,还描写了“听到”层面中老鹰和小鸡在不同情节中的声音,同时也描写了“想到”层面中自己的拓展补充,比如“母鸡像盾牌一样”联想起母鸡与小鸡快乐生活的场景以及关于母爱的一些感受等。
在这一轮的修改和完善中,学生融入了自己多维感受,巧妙地构建和迁移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不仅展现了整个事件的过程,角色的言行也描写得非常细腻丰富,更为重要的是融入了作者内在的情感,真正将事情的重点部分写清楚,让精读课文成为习作表达维度的重要跳板。
三、洞察练笔用意,搭建读写一体的过渡平台
单元读写一体化不能从阅读直接跨越到习作。从读到写的思维断层,决定了这种直接跨越只能让学生陷入机械模仿或者胡编乱造的尴尬之中。教材中通常设置了相应的随文小练笔,与课文的语境相吻合,同时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练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章为例,《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后都设置了小练笔。首先,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要侧重于学生习得写作方法,尤其是与这个单元“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语文要素进行对照,紧扣练笔中所提供的四幅图片,鼓励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四幅图片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分别从颜色差异、数量、动物活动等不同的方面,紧扣自己所设定的一句话展开练笔描写,并适当展开想象,将随文练笔真正落在实处。而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则应该吸取前面三篇课文的学习经验,在学生已经能够根据关键句来理解语段意思的基础上,将教学的关键点设定在感知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画面之美上,尤其是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并将这种表达智慧迁移到课文的小练笔中。
四、把握欄目价值,彰显读写一体的编排体系
“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虽然着力点非常微小,但其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很多“词句段运用”的题型设置,都与单元的语文要素息息相关,且直接指向最后的习作训练。
比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就设置了这样的题型:要求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冒号的用法,然后再从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写一写。所提供的例句1选用了老舍先生《猫》中的语句,先介绍“猫温柔可亲”,然后用冒号具体描述猫是如何“温柔可亲的”;例句2则是丰子恺先生《白鹅》中的语句,先交代鹅“能看守门户”,在冒号之后重点描写鹅是怎样“看守门户”的。教学中,教师借助两个例句所提供的不同情境以及语句之间的联系,提炼出冒号的基本用法:利用下文中的具体描述,对关键句中的概括进行具体展现;随后,从教材中提供的“细心的小亮”“活泼的小狗”“热心肠的奶奶”选项中,选择其中一个,将自己对冒号的用法融入语段的练笔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选项中明确每一个角色所重点突出的练笔方向,比如“小狗”要重点突出其“活泼”,“小亮”则应该重点聚焦“细心”,而在描写“奶奶”时,则应该凸显“热心肠”的特点。
在此次“词句段运用”的教学中,教师将精读课文中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资源进行了有效利用,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洞察中,破解了文本语言表达的内在密码,实现了从规范语句向深度表达的过渡和迁移,为高品质的语言构建和综合素养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读写融合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体现,更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统编版教材单元整体性编排的核心理念。教师需要精准解读单元内部各栏目之间的联系,洞察编选资源在推进读写交融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助推读写之间相互融通,为推动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黄秀丽(徐州市丰县人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