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表达支架 落实语文要素
2022-07-06吴良梅
自我建构、掌握言语表达的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搭建学习支架。学习支架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起点和目标水平之间的“脚手架”,它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具体化、可视化、可操作化的关键。
一、厘清言语表达,促使思维品质的内涵外延
所谓言语表达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能够立足于文本,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以“言语表达”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最大化实现语文本体性教学价值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言语表达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教师在课堂上有深度的提问可以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中课堂言语表达尚存不足之处
1.课堂言语表达目的不明确
以《桥》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学片段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学生答: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老汉的镇定自若,村民们很慌乱但老汉却很镇定。
教师问:先找出文中的神态描写,再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本的?
回答与提问之间差别较大,原因在于学生回答问题较为随意,不能从思维的严谨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上抓住重点关键词思考问题。学生所回答问题的指向性不强,这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课堂问题设计应进一步优化
教学片段二第一次设计:默读课文第7—23自然段,哪些文字让你感受最深,请圈画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做批注,小组之间将各自找到的句子进行讨论。
教学片段二第二次设计:默读课文第7—23自然段,找出关于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小组之间将各自找到的句子互相学习,交流讨论。
两次教学设计优劣对比:第一次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在圈画关键词句时没有抓手,没有思维的主动性,人物形象理解不够深刻。要想学生的言语表达、思维品质提升,必须在文本中根据文体的特点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为学生提供走进文本的支架,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感悟文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3.未充分把握言语表达提升学生思维认知发展的层次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文本内容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了突出其层次性,问题设计应该是由浅入深。比如,“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在小说的结尾处点明人物关系?”“小说这样设置结尾的用意是什么?”
教师设计此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的层次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这是真正的学习,是真正的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由此可以体会到作者层层铺垫、设置悬念的表达方式。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
三、课堂中言语表达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1.以探究课堂提问广度深度为支架,提升言语表达思维品质
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要关注课堂问题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讨论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第一层次提问关注文本关键词)
师:“桥窄”意味着面临的危险,“排成队,不要挤”说明什么?
生:老汉镇定如山,党员排在后面,责任如山。
师:桥窄,人危,老汉依旧稳如山。
(第二层次提问关注文本插图)
师:如果此时老汉不沙哑地喊话,后果是什么?请看我们课文的插图,形形色色的村民,扶老携幼地一齐挤向这座窄窄的木桥,如果没有老支书的稳如泰山,会产生什么样后果?
生:老人会被挤倒受伤,甚至被踩在脚下;孩子会被挤得大哭,也有可能会被挤进洪水中;两个人同时过桥,会从木桥上掉下去,两败俱伤。
(第三层次提问关注老汉人物品质)
师: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因为他是村支书,作为党员他肩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任。所以危难关头,他像一座山。
教学中第一次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汉的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环境描写的重点语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厚感情。第二次提问借助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老汉与儿子、乡亲们之间在危险来临时,老汉临危不乱的英勇形象。第三次提问关注老汉人物品质,老汉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的精神品质,将其写得更为具体化。让学生理解共产党员的党性,看似伟大实则是最平凡的。由此一来,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可以积极对文本进行思考,思维品质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2.以探究语言形式的比较为支架提升言语表达思维品质
《桥》一文的开篇,语言形式特色明显,环境氛围渲染得十分成功。“像泼”“像倒”短句的出現,更突出了雨的急促,来势汹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语言形式。“山洪咆哮着”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声势之大,引导学生体会“咆哮”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特别的言语表达形式,特定语境下的语句烘托了人们逃生困难。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简练,文中还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表达形式,增强表现力,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人体会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3.以探究知识的迁移运用为支架,提升言语表达思维品质
学生习得的知识有别于课堂上教师对于阅读内容的分析,有别于教学传授的言语知识,其价值在于让学生建立思维品质的“迁移意识”,养成善于思考的思维习惯,学生由此获得的知识就会具体化、可视化,能在今后“不期然”地“化用”中显现为能力。课堂教学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将相同主题阅读教学进行转化,为真实的思维能力生长创设条件。
综上所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必须要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以言语表达训练技巧为支架,依据部编版教材单元的语文要素,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成长在课堂上真发生。
吴良梅(宿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