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兰科植物新资料
2022-07-06赵志强王喜龙
雷 鸣,赵志强,许 敏,王喜龙*
(1.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0;2.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西藏 拉萨 850000;3.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西藏 拉萨 850000)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丰富,广泛分布于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1],特别是中低海拔区域兰科植物具有极高的多样性[2].在2021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兰科植物作为植物保护中的“旗舰”类群[3]共有29种和8类被收录.经笔者梳理和统计,西藏共有4种和6类兰科植物已成为近年来野生植物保护的重点类群.
位于东喜马拉雅的西藏东南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野外科学调查的不断深入,不断有兰科植物的新记录,经查阅相关文献和野外调查截至目前仅西藏就记录到野生兰科植物94属389种[2,4-13].为进一步明确西藏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现状,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资源调查队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对西藏定结、林芝、洛扎等县开展了兰科植物资源调查,记录到2种未知兰科植物,后经鉴定分别为绿春阔蕊兰(Peristylusbiermannianus(King et Pantl.) X. H. Jin, Schuit. & W. T. Jin)和先骕兰(Hsenhsuachrysea(W.W.Sm.) X.H.Jin, Schuit., W.T.Jin & L.Q.Huang).
1 绿春阔蕊兰
Peristylusbiermannianus(King & Pantl.) X.H.Jin, Schuit. & W.T.Jin, Mol. Phylogenet. Evol. 77: 51 (2014);HabenariabiermannianaKing & Pantl., J. Asiat. Soc. Bengal, Pt. 2, Nat. Hist. 64: 343 (1895 publ. 1896);Platantherabiermanniana(King & Pantl.) Kraenzl., Orchid. Gen. Sp. 1: 636 (1899). 笔者所发现的绿春阔蕊兰如图1所示.
(a)花;(b)花序;(c~d) 植株及其生境.图1 绿春阔蕊兰
特征:植株高10.0~30.0 cm;块茎长圆形至卵状;茎直立,具4~5 枚叶;叶片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收狭成抱茎的鞘;总状花序具5 ~13朵花;花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花小,直立,绿色,唇瓣略黄绿色;萼片相似,卵形至披针形,相互靠合;花瓣三角状披针形,近直立,狭卵状长圆形,与中萼片相靠;唇瓣基部3裂;中裂片直,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侧裂片小;距近棒形,向外弯曲;柱头2 个,棒状,从蕊喙下向前伸出.花期8 —11月.
分布:西藏定结县(西藏新记录),生于海拔2 400~3 000 m的山坡林下、林缘草丛中;国内还分布于云南省,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和锡金[14].
附记:绿春阔蕊兰模式标本采自锡金.该次发现于西藏日喀则市定结县,海拔2 450 m,生于山坡林下.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XZ,No.DJX20200730063).
濒危等级:笔者在野外调查中仅发现了1个居群,约50余株,根据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评价标准,绿春阔蕊兰应列为濒危(EN)( IUCN,2012) .
2 先骕兰
Hsenhsuachrysea(W.W.Sm.) X.H.Jin, Schuit., W.T.Jin & L.Q.Huang, Mol. Phylogenet. Evol. 77: 48 (2014);HabenariachryseaW.W.Sm., Notes Roy. Bot. Gard. Edinburgh 13: 204 (1921);Orchischrysea(W.W.Sm.) Schltr., Repert. Spec. Nov. Regni Veg. 19: 372 (1924);Ponerorchischrysea(W.W.Sm.) Soó, Acta Bot. Acad. Sci. Hung. 12: 353 (1966);Chusuachrysea(W.W.Sm.) P.F.Hunt, Kew Bull. 26: 174 (1971).
2021年8月对西藏洛扎县开展了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采集到1 种兰科植物,通过文献查阅和标本比对,鉴定为先骕兰属(Hsenhsua)先骕兰(Hsenhsuachrysea),该物种是在西藏分布的一种单属单种类群,为先骕兰在西藏的新分布及新的海拔记录.笔者所发现的先骕兰如图2所示.
(a)生境;(b)花正面;(c)花侧面;(d)植株高度.图2 先骕兰
特征:据《西藏植物志》记载,先骕兰原记录为黄花红门兰,分布于林芝、米林、察隅等县山坡草地中[15],但并未见到相关标本信息,笔者在近年的西藏野生兰科植物调查中,在以上地区均未发现其分布,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也未见拍摄自西藏的彩色图片.根据《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彩色图鉴》记载,先骕兰海拔分布范围为3 600~4 200 m[16].笔者通过仔细对比,采集标本与模式标本形态特征吻合,为西藏自治区境内先骕兰新分布点,发现的海拔范围为4 136~4 428 m,为其新的海拔分布高度.
主要形态特征:根据标本和文献资料对其进行描述,株高6~15 cm,块茎近球形;茎直立;叶2枚,互生或近对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基部鞘状抱茎;花葶顶端具1朵花,亮黄色、黄白色或纯白色,无斑点,苞片叶状,倒披针形;花梗长于子房;花药隔延长并抽出,喙蕊前伸具两个凸起,柱头浅3裂,融合于喙蕊下;唇瓣宽卵状三角形,稍3裂,基部具距,距圆锥形,下垂,稍向前弯曲.花期8—9月.
分布:文献记载先骕兰在我国西藏的林芝、米林、察隅3县有分布,但经过查证标本信息,仅在察隅县察瓦龙乡昌西村附近采集到相关标本,米林、林芝等未见有采集记录.同时笔者在调查期间均未在上述地点发现,因此对以上地点是否有分布或已消失存疑.该次调查也仅在西藏洛扎县发现,为首次记录,生长在山坡草上;在我国的云南,邻近的不丹、锡金也有分布.
附记: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德钦,经查证标本,采集地点为杜格拉区域(Doker-la),该区域在历史上属于察瓦龙辖区[17],今为德钦县辖区,经纬度为N28°20′,E98°42′,海拔3 657~3 962 m,标本连接(https://plants.jstor.org/search?filter=free_text& so=ps_group_by_genus_species+asc&Query=Orchis%20chrysea). 1921年在西藏察瓦龙乡昌西村附近也采集到先骕兰,经纬度N28°24′,E98°24′,海拔3 048~3 352 m.该标本采集于西藏山南市洛扎县,海拔4 136~4 428 m(为新海拔分布高度),生于山坡草地.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XZ,No.LJX2021081005).
濒危等级:在笔者的该次野外科考中,仅在洛扎县发现2个居群,约150株,根据《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原色图鉴》的濒危等级评价[16],同时结合IUCN 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评价标准,建议先骕兰列为濒危(EN).
3 讨 论
绿春阔蕊兰在西藏定结县的发现以及先骕兰在洛扎县的新分布,进一步丰富了西藏兰科植物本地数据,尤其此次发现的先骕兰为西藏自治区境内新分布点,而4 428 m为其新的分布海拔高度.青藏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维持中国乃至全球气候稳定的“生态源”和“气候源”[18],因此高海拔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目前兰科植物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地区,而高海拔区域鲜有报道.海拔作为生物多样性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种群分化和遗传变异有着重要影响[19].兰科植物具有复杂的繁育系统且对生境要求较为苛刻,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敏感[14],随着新分布点和新海拔兰科植物的发现,为研究不同地理范围、不同海拔梯度种群间繁殖性状提供地理信息甚至为高海拔兰科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兰科作为被子植物最大的科之一,在系统发育上属于演化最高、最进化的类群[20],花结构高度特化,青藏高原兰科植物种类丰富,但生境脆弱,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经过野外调查并参照IUCN等级评价标准,将先骕兰和绿春阔蕊兰濒危等级评价为濒危(EN),建议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加强西藏野生兰科植物动态监测,尽可能进行就地保护,并结合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人工保育,维持和保护高寒生物多样性.
致谢:感谢尼珍(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文雪梅(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陈文帅(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李志(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对笔者野外工作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