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

2022-07-0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脉冲响应城镇居民支配

沈 旺

(安徽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了60%,城镇化水平和发展质量均稳步上升。城镇化的发展为当地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失业率明显降低,从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会增加。从长期来看,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能刺激城镇居民消费,改善生活品质。城镇化的发展也为农村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部分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缓慢缩小。伴随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均不断提高。

一、理论分析

城镇化发展能够提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城镇化发展可以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由城镇化发展带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也能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此即为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的间接影响。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在养老、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领域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农副产品和各类食品消费支出占比不断下降,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理论分析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可以为实证检验提供理论基础。

(一)直接影响

城镇化发展可以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伴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一方面,城镇人口的快速扩张使得这一区域对生活用品以及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公共产品的需求猛增。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新变化,促进高储蓄转化为高消费的增长。

(二)间接影响

1.收入效应

城镇化推动了地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当地的城镇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平台,城镇居民失业率明显降低,收入明显增加。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政府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支出会大大增加,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也不断增加,这些都能保证居民当前收入和未来收入的稳定性,激发居民的消费热情。

2.分配效应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产生了对粮食类生活必需品的巨大需求,为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城镇远郊加工食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必然会带动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收入。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地区引进了大量的人才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有助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地区收入分配差距逐渐缩小,身处农村的居民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消费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逐渐追求享受型消费。相对收入理论指出,消费者行为是非理性的,消费者消费行为具有攀比性。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攀比心理驱使着城镇居民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由此可知,中国城镇化发展既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又能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迁。分配效应是在城镇居民已有的消费水平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对再次拉动城镇居民消费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有很大的改变。城镇居民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交通通信、医疗、居住、教育娱乐等新型消费需求和享受型消费需求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而不断扩张。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持续增长,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二、实证分析

由上面的理论分析可知,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由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均能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城镇化快速发展下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下面将以理论分析为基础,选取相应指标数据构建VAR模型,对理论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上选取了1985—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这几项指标数据[1],以1985年为基期,对搜集到的数据剔除价格影响后再用Eviews软件进行对数处理。其中,用LNY1表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LNX1表示中国城镇化率,LNX2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LNX3表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率。这是用来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

由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知,本文所选取的4个 变 量LNY1、LNX1、LNX2、LNX3都 是1阶单整变量,进一步选择JJ协整检验来检验变量间的协整关系。JJ协整检验的滞后阶数要根据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来选择。根据AIC或SC准则判断出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阶,那么协整检验的滞后阶数即为0阶。迹检验和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都显示变量之间有2个协整关系,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

(二)VAR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检验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是1阶,下面选取滞后1阶来建立VAR模型,并检验VAR模型的稳定性,结果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即都在单位圆内,说明该VAR模型是平稳的。故可以进一步对该模型做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来探究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图1 AR根图

(三)脉冲响应

VAR模型中有一个被解释变量LNY1和3个解释变量LNX1、LNX2、LNX3,由于实证分析的主题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故在这里主要考察解释变量的冲击引起被解释变量的响应。脉冲响应的结果见图2、图3、图4。

图2 LNX1对LNY1的 脉冲响应图

在给自变量LNX1一个正的单位冲击后,因变量的响应函数曲线一直呈上升态势。前10期内脉冲响应函数曲线上升的速度较快,从第10期后增速下降,在第19期后达到顶峰并趋于稳定,峰值为0.044。由该响应函数曲线变化情况可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会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对比3个脉冲响应函数曲线也可看出,在自变量LNX1的冲击下,因变量LNY1的响应曲线波动幅度最大。

由图3可看出,在给自变量LNX2一个正的单位冲击后,前3期的响应函数曲线处于上升状态,并在第3期达到顶峰,峰值大约在0.023。第5期后曲线开始呈下降态势,并在第21期后函数值稳定在0.012左右。曲线一直处在横轴上方,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冲击会给城镇居民消费带来正向影响,这种正向影响先是呈上升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作用开始回落并最终保持较为平稳的状态。

图3 LNX2对LNY1的 脉冲响应图

由图4可知,在给自变量LNX3一个正的单位冲击下,因变量LNY1响应函数曲线在前4期内基本上没有波动,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并不会立刻带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从第4期开始响应曲线缓慢上升,在第19期后达到顶峰并趋于稳定,峰值为0.008。

图4 LNX3对LNY1的 脉冲响应图

综上分析可知,分别给自变量LNX1、LNX2、LNX3一个正的单位冲击,因变量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正向波动,并在一段时间后波动都会趋于稳定。这说明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这3个变量的冲击均能促进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并在一段时间后这种影响都会趋于稳定。比较3个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波动的幅度、峰值和稳定值可知,城镇化率的冲击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冲击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次之,最后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的冲击带来的影响。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用表1清晰地展示出来。

表1 脉冲响应结果展示

(四)方差分解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中已知城镇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都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有正向影响,接下来可以用方差分解方法来研究3个解释变量中哪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哪个变量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小。用Eviews软件进行方差分解操作,结果如图5。

图5 方差分解结果

前6期内,3个解释变量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在第6期更是达到了顶峰,为39.91%,之后影响作用开始下降。前期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会用大量的收入购买各种生活必需品来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而追求享受型生活。当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并且人们有了持续消费的能力,人们会将一部分可支配收入存入银行,或通过投资活动来实现其资产的保值增值。故前期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支出也增加,而到一定时期后,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其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却不断下降。

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不断缩小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的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和绝对量相对较小,其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在第25期达到了1.9%左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远远小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给居民消费带来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逐渐增加,在第25期这种影响达到69.34%左右。城镇化发展可以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在前11期内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这种影响程度增加较为明显,从第12期开始影响程度增速较为缓慢。

长期来看,由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分别为13.48%和1.91%,均低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给城镇居民消费带来的直接影响。表2对这一部分实证分析的结果做了清晰的展示。

表2 方差分解整体结果展示

三、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

城镇化发展使得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居民在各项生活消费上的开支也会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消费结构亦会发生一定变动。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上选取了2000—2019年的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数据[1],计算出了各项消费支出占当年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绘制出了城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变动曲线,见图6。

图6 2000—2019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图

第一,食品消费一直都是占比最大,但总体上一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恩格尔定律指出,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物的花费就越多。[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进入了相对富裕阶段,城镇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居民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当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减少食品消费。另外,随着城镇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卫生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养老育幼压力的增大,城镇居民把更多的收入用于这些方面,减少了部分食品的消费。由上图也能看到,虽然食品消费支出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但是食品支出占比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各项消费支出,这也说明食品消费在城镇居民各项消费中仍然处于主要地位。

第二,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但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城镇居民交通通信类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增长幅度略次于居住消费。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和智能电子领域,保障了产品的质量。此外,智能设备、家用汽车的价格也越来越便宜,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他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有能力购买各种智能产品和家用汽车。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08%,为各类消费支出的第三位。

第三,教育及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总体上波动幅度不大。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于工作者的学历、知识、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和个人都在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资,教育消费成为重要的新消费点,随着教育投资理念的普及,相信未来城镇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消费支出会大大提高。

第四,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在短期内较为稳定,后期上升特别明显,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超过食品消费支出。2012年之前房地产市场较为稳定,房价也较为平稳,在此之前城镇居民对住房的消费支出也基本上保持稳定。2013年前后全国大中城市房价均大幅度上升,一时间内难以控制。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抑制过高的房价,但是没有取得明显效果。中国各类城市房价仍然过高,炒房不住房等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虽然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收入增加的幅度远远小于房价上升的幅度。居民为了满足自己有房子住的基本生存需求,为了给自己的下一代准备结婚的婚房,只好以牺牲其他方面的消费为代价,增加住房方面的消费支出,未来城镇居民在住房上的消费支出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第五,医疗消费支出先增后减然后又持续增加,在未来会成为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热点。由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曲线图可以看出,前5年医疗方面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第6年到第13年医疗消费支出从7.14%下降到6.15%。近年来,加快建设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重大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得居民看病难、看不起病、不敢看病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政府一系列医疗方面的好政策的实施,加之城镇居民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关注与重视,定期体检、医学养生等新型医疗消费成为热门。近些年来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未来会成为城镇居民新的消费点。

第六,生活用品和服务消费支出在前10年有下降的趋势,后10年几乎处于稳定状态。

第七,衣着消费支出占比前些年基本上保持稳定,近几年有显著下降的趋势,下降幅度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下降的幅度。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镇居民对食品、衣着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不断减少,交通通信、娱乐文化、医疗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消费成为新的热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变化。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由脉冲响应分析可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由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均能促进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

通过方差分解分析可知:城镇化发展给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带来的直接影响最大,稳定状态下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分别达到69.34%、13.48%、1.91%。

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的分析可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已从食品消费转向为“服务类产品”的消费,城镇居民对居住、交通通信、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消费需求迅速增加,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发生了新变化。

(二)建议

第一,强化对收入分配的监管,通过税收调控和转移支付等手段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加强对收入分配的监管和调控力度,合理改革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的调控作用。调整城镇低收入居民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减轻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福利支出和转移支付,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由实证分析可知,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有促进作用,一系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落实必定会进一步刺激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

第二,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通过实施一系列社会政策保障外来劳动者权益。要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放开落户限制,简化农民工落户程序,通过出台多项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来鼓励其在城市安家落户。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村转移劳动者在城市生活权利和合法权益。为外来的劳动者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外来务工者的收入水平,稳定城市房价,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科技卫生等公共服务。一系列有效和稳定的社会政策兜底,让外来的劳动者能够在城市有真正的满足感和归属感。通过加快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加快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娱乐等多种城市消费的增长,释放出大量的需求。

第三,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了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制定合理的政策促进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增加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有较大需求潜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鼓励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保障居民基本居住权利。另一方面,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在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可以更加安心地去消费。此外,还要通过政策宣传等方式培养居民正确的消费观,鼓励城镇居民合理科学消费。

猜你喜欢

脉冲响应城镇居民支配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跟踪导练(四)4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一言堂
中国原油进口需求主要受国际油价影响吗?
基于脉冲响应的厅堂音质评价研究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