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2022-07-06,秦霞,熊英,何

关键词:四川省全省科技

田 江 ,秦 霞,熊 英,何 巧

1.电子科技大学:a.经济与管理学院;b.学报编辑部,四川 成都 611731;2.中国石油:a.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作业分公司;b.西南油气田公司工程项目造价中心,四川 成都 610051;3.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公司,四川 成都610051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将科技创新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论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研发投入规模稳定增长,国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1-5]。

然而,我国东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着明显差距,在创新发展水平上东西部地区也同样存在着明显差距。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我国区域创新水平呈现差异化特征,中西部地区创新水平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差距甚远。而我国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凭借坚实的财政基础,出台了更为丰富与优厚的人才政策,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造成虹吸效应,形成东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6-8]。

当前,我国区域创新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四川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是我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科教大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生态资源基地以及少数民族聚集区域,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纽带与核心腹地。因此,四川的高质量发展是加快西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四川省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受地理区位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四川科技创新总体水平滞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基础技术的先进性、科技支撑体系的可靠性等方面面临挑战,特别是在有关领域“卡脖子”问题凸显,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9-11]。

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构建“5 +1”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西部大开发以及增强国家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2018 年6 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2021 年6 月,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格局,为全省科技创新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战略对科技创新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研究拟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系统分析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特征,科学研判全省科技创新面临的发展机遇,并针对性提出推动全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应对策略,以为全省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和科学布局提供政策参考,进而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政策思路。

1 四川省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1 四川省科技创新概况

“十三五”时期,四川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根据《2020 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 年四川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R&D”)经费达1 055.3亿元,首次迈上千亿元台阶;投入强度(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同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2.17%,首次超过2.0%,达到“十三五”规划的2.0%的预期目标(图1①资料来源:根据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历年发布的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整理。)。

图1 1996–2020 年四川省研发经费及投入强度情况

从全国来看,四川省创新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省R&D 经费投入平均增长17.1%,总量排全国第7 位、西部第1。2020 年,全省R&D 经费投入在全国排位较上年提升1 个位次,经费总额比上年增加184.3 亿元,增长21.2%,增速较上年提高了3 个百分点,连续10年实现两位数增长;R&D 经费投入强度比上年提高了0.3 个百分点,投入强度排全国第12 位,较上年提升了2 个位次,提升幅度创历史新高;全省R&D人员全时当量②R&D 人员全时当量是国际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指R&D 全时人员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的人均费用为55.6 万元,比上年增加4.6 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 万元[12-13]。

从结构来看,2020 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59.6 亿元,应用研究经费144 亿元,试验发展经费851.7 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5.6%、13.7%和80.7%。同时,基础研究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基础研究经费年均增长率超过14%。在创新活动主体方面,2020 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179 亿元,占当年全省财政支出的比重达1.6%。2020 年,全省各类企业R&D 经费支出547.4 亿元,其中企业在基础研究上增加6.4 亿元,增长6.4 倍,表明企业正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政府所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416.6 亿元,增长45.7%;高等学校经费支出85.2 亿元,增长8.4%。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51.9%、39.5%和8.1%。在科技人才队伍方面,全省科研人才队伍持续增长。2020 年,四川全省研发人员总量达到29 万人,其中两院院士59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0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6 个、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 902 人,另外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9 万人,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人才保障。

从产出来看,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2020 年全省专利申请数为16.8 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3万件,所占比重为25.5%;全省境内专利授权数为10.8 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 万件,所占比重为13.1%(图2[14])。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全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和转化。2020 年全省技术市场成交总金额达1 248.8 亿元,是2000 年的120 倍。

图2 1987–2020 年四川省专利申请、授权及拥有发明专利情况

全省学术成果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在2000—2018 年期间,四川省共发表SCI 论文10.7 万篇,发表SCI 论文占全国比例由2000 年的2.6% 上升到2018 年的4.5%,并涌现出全国及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15]。截至2020 年,全省共有10 本科技期刊入选EI 数据库,8 本入选SCIE 数据库,8 本科技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并获得相关资助。由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的《InfoMat》(信息材料)期刊,填补了国内高水平信息材料类期刊的空白,2021 年首个影响因子达25.405,位列我国2021 年度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第5 位。

1.2 四川省科技创新区域特征

根据《2020 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0 年全省共有13 个地区的R&D 经费投入超过10 亿元,分别为成都、绵阳、德阳、宜宾、南充、泸州、乐山、攀枝花、达州、自贡、遂宁、内江、眉山,其中绵阳、德阳和成都的R&D 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如表1 所示。

表1 2020 年四川省各地区R&D 经费情况

从区域来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已形成。2020 年,成都市投入R&D 经费551.4 亿元,占全省比重达52.4%;绵阳市R&D 经费投入强度达到7.14%,排全国地级市前列。同时,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投入R&D 经费分别为83.9 亿元、50.3 亿元、21.1 亿元和1.8 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5%、45.8%、11.5%和12.2%[16-18]。

成德眉资投入R&D 经费643.0 亿元,同比增长21.6%,占GDP 比重达2.88%,创新共同体已初具雏形。泸州、德阳、绵阳、乐山、南充、宜宾和达州等7个区域中心城市R&D 经费总量均超10 亿元,总规模达402.8 亿元,同比增长18.9%。

2021 年6 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将成都和绵阳确定为主引擎,为两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指明了方向。2020 年,成都与绵阳的R&D 经费支出达766.1 亿元,占全省科研院所R&D 经费的72.6%,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

成都市作为科技主引擎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成都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202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 900 余家,总数突破6 10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营收突破1 万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同时,成都市创新生态不断优化。成都市出台了《促进创业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扩大“科创投”“科创贷”“科创贴”等科技金融服务,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和知识产权运营子基金,基金总规模达32亿元[16]。

绵阳市作为中国科技城的作用日益彰显。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军工科技、核工业研究等领域实力突出。绵阳市拥有较好的科技创新基础,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 家、高校15 所、两院院士28 人。绵阳市GDP长期位居四川省第二,科技创新平台数量也位居四川省第二,科技创新投入在全国城市中居于前列。2020 年,绵阳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6家,总数达446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 375家,全市拥有的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和产品总数居全省第一。在“十三五”期间,全市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达11 项,居全国城市前列。

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持续增长。以绵阳为例,2020 年绵阳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突破3 000 亿元大关,在全国城市GDP 排名中由2015 年第120 位上升至第91 位,荣列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1.3 四川省科技创新行业特征

《2020 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 年各类企业投入R&D 经费547.4 亿元,增长10.0%,“十三五”以来平均增速17.1%,占全社会R&D 经费的比重为5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R&D 经费427.7 亿元,较上年增长10.3%;投入强度(R&D 经费与营业收入之比)为0.92%,较上年提高0.04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非工业企业(重点建筑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投入R&D 经费117.4 亿元,增长8.5%。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R&D 经费投入超过10 亿元的行业大类有13 个,这13 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的比重为81.2%。从产业部门来看,2020 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的R&D 经费为163.3 亿元,投入强度为1.74%,比上年降低0.01 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的R&D 经费为224.6 亿元,投入强度为1.37%,比上年提高0.11 个百分点。具体如表2 所示。

表2 2020 年四川省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 经费投入情况

2 四川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2020 年9 月11 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对新时期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作出“四个需要”和“四个面向”①2020 年9 月11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重大论断,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2021 年6 月,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格局,要求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聚焦“10+3”现代农业体系、“5+1”现代工业体系以及“4+6”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为四川科技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

2.1 科技创新资源突出

四川省基础研究实力不断提升,全省现有各类研发机构2 428 个,其中科研院所165 家,中央在川科研院所50 家,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 人员数约为61.5 人/万人,研发机构及研发人员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21 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34 所,研究生培养单位36 个,在校大学生192.1 万人、研究生14.7 万人。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四川大学的口腔医学、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及信息与通信工程、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以及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5 个学科进入A+类,有27 个学科进入A 类,居西部地区第一。在2022 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8 所高校入选,共计14 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2 科技创新基础扎实

截至2021 年,四川省已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平台)2 053 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79 个;全省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4 个,居全国第9;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装置)9 项,居全国第3;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 个、省级305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 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30 个。全省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 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9 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0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5 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7 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2 个;国家级众创空间75个(其中专业化示范众创空间2 个),省级众创空间163 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 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4 个。

2.3 科技企业创新活跃

截至2021 年,四川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 210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4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企业创新能力居西部前列。2020年,全省认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1 家,入库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1.23 万家。截至2020 年末,全省建成各类孵化载体近1 000 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 万家,备案瞪羚企业②参照美国硅谷对高新企业的定义,所谓瞪羚企业是指高成长型企业,即具有与“瞪羚”一样的特征:规模不大、跑得快、跳得高。某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100 家。科技成果产业化效应明显,2020 年,全省科技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 900 亿元,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1 248亿元,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2.4 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形成

四川省形成了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成都高新区及绵阳科技城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2019 年,金堂、隆昌及什邡3 个县(市)顺利入选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2020 年,全省进一步启动自贡、泸州、德阳、遂宁、内江、宜宾6市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加速全省区域创新资源的互动互补与互联互通。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川渝区域创新进一步加强,重庆市与四川省共同致力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两江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以及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创新平台,积极推动川渝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与产业协同发展。

2.5 全球科技合作基础广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四川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2020 年末,与全球156 个国家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建立了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家,拥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2 家、省级64家;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和特色领域,四川省组织实施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在川落户世界500 强企业达到347 家。

3 四川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策略选择

在“十四五”期间,四川省科技创新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提出的科技工作“四个需要”和“四个面向”为指导,以服务治蜀兴川为己任,全面提升四川省科技创新的全球化、产业化以及治理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

3.1 建设科技创新全球协同发展格局

围绕全球变暖和新冠肺炎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创新生态尤为重要。四川省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建设为引领,全力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全面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协同发展,提升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创新高地合作与协调发展的力度。围绕成都市未来科技城、国际教育产业园区建设,建立面向世界创新资源的开放与合作机制。

3.2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

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四川省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作用,加强前沿技术部署,依托全省学科优势,积极在新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部署科技攻关。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依托国家、省级高新技术孵化平台和园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企业,为实现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科技动能。进一步发挥四川省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依托四川省在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核动力、航空技术等领域的科技优势和产业支撑,积极培育引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围绕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学科与人才优势,构建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研发应用产业链。

3.3 完善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治理体系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需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构建科学、高效、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一要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活力,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二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聚焦全省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优先保证全省R&D 经费投入,对标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先进区域,力争在“十四五”末全省R&D 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4%以上。三是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在“十四五”末力争让全省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 万家,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的35%以上。

4 结语

“十三五”期间,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圆满实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四川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和科教大省,在“十三五”期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更加健全,R&D 经费投入规模及投入强度均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又为科技创新提供条件保障。在世界新格局下,各个国家对占据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四川省地处西部地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面临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以及经济实力等多方面的挑战。为了实现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的进一步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四川省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建设为引领,全力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快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同时,要建设全域对外开放的创新生态,以成都市未来科技城、国际教育产业园区建设为引领,深化与全球创新资源的开放与合作机制,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创新高地的合作与协调发展,为实现四川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四川省全省科技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心连心,逆风行 省妇联积极引领全省姐妹防控疫情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