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一片红心 立志终身从教
2022-07-06周建荣
周建荣
“奉献一片红心,立志终身从教”是我坚守38年体育教育教学的誓言和初心。不管是在物质匮乏的20世纪80年代,还是在国家富强的新时代,从普通中师到省级教学名师,我始终爱岗敬业,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对教育充满热爱,对体育满怀激情。
一、争做忠诚热情的“民师”
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体育教师要让每一名学生在有趣的体育学习中提升体质健康水平,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学生的人格和意志,助推学生发展,做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1.锤炼专业本领
我是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第二屆初中中专的师范毕业生,工作之初深切体会到成为一名教师的不容易,所以我将体育教育教学作为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并立志要成为特级教师。由于在师范学校没有经过体育专科的学习,当时深感业务水平不能满足一流教学的需要,为此我刻苦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虚心向本校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如向语文教师讨教语言表达,向美术教师讨教图画创作方式,向音乐教师讨教舞蹈伴奏,向特级教师吴先洲讨教有关理论、技术动作、教学语言……
1995年10月,我有幸在省体育教育教学研讨会上认识了浙江省体育教研员董玉泉,我的执着与刻苦让董老师非常感动,董老师对我在课堂教学、体育科研、田径训练等多方面进行了精心的指导,同时我克服了生活、工作上的许多困难,专心学习,收获了自身的快速成长。
我抓住机会虚心请教,在向《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投稿时,论文多次得到赖天德教授的亲自指导。1997年3月,我写了一篇题为《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管理十法》的论文,并将手写纸质稿投递,经过赖教授的修改与整理,最终以《小学低年级体育课教学管理七法》为题发表在1997年6月《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杂志社寄给我一封激励书信和30元稿费,勉励我继续研究教学并总结经验。
在赖天德、董玉泉、吴先洲等专家的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刻苦坚持,我锤炼了专业本领,形成了个性化教育的教学范式——“乐教、乐学、乐练”。我热爱教学,对上课入迷,每当开设公开课时,都要经过多次的试教和试讲,有时晚上八九点钟,还在操场上进行场地演练、动作示范、队列思考……即使现在,一节常态课我也要琢磨好几天,探寻哪种学习方法最适合学生。
2.关爱学生成长
20世纪80年代,学校组建田径队时,家长普遍不支持,担心影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为了消除家长的顾虑,我就白天上课训练,晚上无偿给学生补习文化课,为了让学生休息好,还将自己的宿舍安排给学生休息,自己则每天睡在教室里。90年代,我在双林庆同小学工作时,每年都有几名学生参加地市的运动会,学生离家比较远,我总是和学生吃住在一起,晚上辅导学生完成作业。2000年后,我担任副校长等职务,但是仍旧承担田径队的辅导训练。南浔实验小学的徐盈悦是一位跳高的好苗子,我一边督促她认真参加训练,一边鼓励她勤奋学习,几年下来她的体育成绩和文化课成绩突飞猛进,被选拔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奥运火炬手。在记者采访时,徐盈悦说:“周老师不光关心体育成绩,更关心我们的文化课成绩,每当有困难时,他总是耐心帮助和开导我,我永远不会忘记周老师的!”
在全塘中心小学工作,我坚持在一线上体育课,任教一年级的班级里有位许同学,由于受先天遗传影响,每一项学习总是落在后面,为了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我总是将许同学带在身边,慢慢地启发、诱导和激励他。对特殊儿童,我坚持送教上门,每月都到这些特殊学生的家里,给他们讲故事,帮助其加强体育锻炼,让这些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关爱。
二、勤做拼搏进取的“明师”
我边教学边思考,努力探索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管理的方法和规律,力争明晰体育使命,明察教学规律,明断教学策略,明辨教学问题,实现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果,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1.探索学教方式
30多年前,乡村小学体育教育条件较简陋,1986年我在重兆乡中心小学工作时,学校体育教师只有我一人,办公室里没有任何体育器材,操场只有400多平方米,基于这种现状,我开始研究分组轮换的教学方式,以保障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运动;我开拓活动场地,到田野上练跑步,冬天到比较硬的空白田里练素质,同时着手解决体育器材缺乏的困难。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向社会、企业筹集体育经费,利用非工作日登门拜访乡办企业的负责人,有的厂我最多跑了18次,印象深刻的是,我总去拜访的一个水泥厂厂长,他见我一次次地跑,非常过意不去,但是该厂又严重亏损,于是他对我说:“周老师,确实没有钱,只有水泥,你要吗?”“要!”随后我分6次拉出了2吨水泥,放在码头上,想尽办法,卖了出去,最终筹到了四百元。我用筹到的钱,装备了学校体育器材,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进行体育锻炼,而且,通过筹集体育经费锻炼了我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决心。
体育课不仅要让学生增强体质,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要通过体育活动培育人,我一直坚持融入其他学科的教法:加强体育与音乐美术的结合,陶冶学生的艺术素养;在体育课中及时增加数学知识,如长度、重量、速度等;运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学习”“小先生制”等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等等。2021年12月,我在水平一《单脚连续跳》的公开课中,运用数学加减乘除计算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分发器材哑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搭建图案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日常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嘉兴的地方红色资源,将“红船精神”渗透到课堂中,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同时结合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特点,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珍惜友谊、积极合作交流。
2.甘付青春热血
做一名乡村教师是艰苦的。我克服众多困难,以校为家,上好体育课,带好训练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优异成绩,20余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默默付出。最终,我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被安排成为名师工作室总领衔人和科研指导员,我放弃了所有的寒暑假,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示范引领等方面投入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每年帮助教师修改论文400余篇、指导课题30余个、指导公开课20余节。无偿承担体育教师、学科名师等20多个研修班班主任,积极搭建教学、科研、课程实践平台,努力提升区域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协同创新能力。任何成绩的取得都需要持久的付出,任何时候我都是以工作为重,38年的每个双休日和节假日我都在工作岗位上,2016年6月25日,教育局让我做名师培养的工作汇报,当天正值儿子在武汉设宴结婚,为了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我放弃了参加儿子的结婚仪式。虽然工作上是辛苦的,但是看到教师们的进步和教育上的成功,我深感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F5C6300A-9F2B-424A-8F0B-A50930B1CCD7
三、乐做造福一方的“名师”
一位名师的价值在于造福一方,做出一流的教育成绩,同时培养、带领学生和教师,使每一名学生和教师获得发展,乃至卓越成长,从而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1.做出突出业绩
我精心设计每一节体育课,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并有进步,近20年来曾50多次为省、市、區级领导和教师开设公开课、观摩课,曾多次受邀到北京、江苏、安徽等省市借班上课,所上教学课多次得到省市领导及与会专家的赞扬。我坚持和学生平等相处,在我的教育和诱导下,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在99%以上。在省市体育比赛中,学校学生运动员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60次为学校争得锦旗或奖杯,其中获得团体冠军30多次,有多名学生运动员被输送到少体校或高一级体育特色班。
从教38年来,除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外,我更关心教师的政治思想。2013年4月,我担任湖州市第一层次名师培养班班主任,负责指导初中体育姚立明、小学数学余仙凤和小学科学沈跃群3名教师,通过绘景明晰成长愿景、塑魂形成教学主张以及强化课题导研、课程入研、课例展研等手段,激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014年这3名教师全部被评为浙江省特级教师,现均已成为正高级教师。我善于在一线教学中发现优秀的教学苗子,不少优秀教师是通过一节课、一篇论文被我发现的,2014年10月,在调研中我发现了贾龙弟借助论文提升教学的闪光点,在组织的关心下,我对其加以培养,目前他已成为省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正高级特级教师。
担任浙江省体育名师工作室导师和平湖市学科名师工作室总领衔人等专业职务时,我对管理架构、岗位职责、教研功能等进行研究设计,构建名师管理范式;对有潜力的教师总是给予无私指导,20多年来,帮助教师修改论文课题、组织教师培训,通过课例、课题、课程提升专业精神、专业技能和专业学习水平。截至目前,经我培养的教师,4名成为省级特殊支持计划的教学名师,8名成为省特级教师,20名成为省教坛新秀,100余名成为地市级名教师、教学明星、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杰出人才等,100余名骨干教师经局党委提拔至校级领导岗位。
2.提升科研水平
我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地方教材3本,主持省级课题4项,参与省级课题研究20余项。研究成果《小学一二年级实施体育锻炼标准之实践研究》曾获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省中小学体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我曾被特邀参加全国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代表小学做学术交流,经专家组评定获特邀论文奖,并由专家组推荐给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和中国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在科学研究方面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4个。
我作为嘉兴红船旁的体育教师,一直负有神圣庄重的历史使命,努力工作不负党和国家对我的多年培养,在体育教师培养和体育课堂实践中积极渗透“红船精神”教育,讲解“红船精神”理论,践行“红船精神”行动,培育师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同时撰写系列专项论文,如《“红船精神”融入体育教育教学的学校实践》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21年第7期发表。
由于组织关心,1996年6月我被中共浙江省委授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9月我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七批浙江省小学体育特级教师,2021年9月我被省人才办确定为省级高端人才。坚持扎根乡村体育教育,工作事迹曾先后被刊登在《奉献》《浙江教育报》等20余种报纸杂志上,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等平台播放。
虽然荣誉满满,但我始终认为,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必须从“心”开始: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的责任是教育好每一名学生,培养好每一名教师,学做“大先生”,践行“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如今国家已步入新时代,我也更加坚定“奉献一片红心”的誓言,不忘“立志终身从教”的初心,加入建设新时代学校体育的行列,争做嘉兴红船旁的“四有”好教师,为打造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优质教育而建功立业、为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新崛起做出一名体育特级教师的贡献!F5C6300A-9F2B-424A-8F0B-A50930B1CC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