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应对:步入新时代,共谋学校体育新发展
2022-07-06吴键袁圣敏
吴键 袁圣敏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这是200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对青少年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定位。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教育、体育领域的改革正朝着实现这个目标方向不断迈进。当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智慧支撑,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大批身心健康的劳动力支撑。教育、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坚定树立一个基本理念,即学生体质健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学校体育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一、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现状
1.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2020年以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这表明,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各类文件的出台、各项规定的明确,完善了学校体育的制度体系,为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增加教师数量,师资配置水平达到新高度。教育、编制、人事等部门采用增加编制、定向培养、兼职聘任等方式,增加学校体育教师数量,师资配置水平持续提升,趋势向好。据统计,近5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人数每年以5万名的速度持续增加。
3.改善场地器材设施,办学条件提升明显。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挖掘内部潜力,统筹安排,针对硬件设施不足的学校进行改造,加强学生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截至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不断提升,总体配备率达到95%左右。
4.推进考试改革,持续增强评价力度。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强化体育考试改革,推进全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近五年,各地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数及其在升学总分的占比。2021年,云南省中考体育总分为100,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着手探索高中体育学业考试的新办法,开展体育高考的可行性研究。
5.學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改善。2021年,教育部门加大力度,进一步强化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教育督导评价范围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绩效考核体系,以倒逼的方式,推动各地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2016—202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显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整体向好的态势,测试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2020年的33%,上升了6.5个百分点。
二、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依然严峻。2014年到2019年的国家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耐力、力量、速度素质下降的老问题没有明显改善,超重肥胖、视力不良、姿态不佳的新问题越来越严重,2020年学生总体近视率为52.7%。
2.评价制度刚性不足,考试制度设计不够全面。一直以来,对学生高考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文化学科考试成绩。这种主要以文化科目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单一性评价,是应试教育的核心。当前,只有中考体育成绩与学生升学直接相关,体育学科的其他考核、考试,在高校招生考试中没有真正起作用。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中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大多流于形式。
3.师资配置缺口较大,城乡缺额差异明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测算结果显示,当前中小学体育师资缺口较大。以中等水平基本配置为定位,截至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全国体育教师缺编约15万。师资配置的区域性差距较大,北京等地的配置水平最高,河南、广西、青海等地配置水平(约为基本配置的60%)较低。另外,城乡教师专业素养差距大,乡村地区体育教师“在编不在岗”现象较突出。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省,如广东省,仍面临缺少7500余名体育教师的困境。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虽然逐渐有大量的年轻体育教师入职,但由于缺乏经验,教学能力普遍不高。
4.体育课程开设不足,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当前,开齐、开足体育课的要求尚不能较好地被执行。学校体育距离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要求还有差距。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看,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效果距离高质量的要求还存在不足;“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协调发展”等理念还有待深化;体育课堂教学对“使学生享受乐趣”“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视不够;使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的目标达成还有困难;体育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手段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健康教育相对分散且不成体系,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5.政策法规、意外伤害救济制度建设落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出台于1990年3月,距今已30余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风险防范与救济制度的缺失,始终困扰着学校和体育教师,导致相关各方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无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体育工作难以充分开展。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截至今日,老生常谈的“体育教师服装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6.运动不足导致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临床上抑郁症是指有持续的绝望感和严重的行为表现、已经不能正常学习和工作的人,这是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此外,研究显示,近3千万的中小学生被心理健康问题所困扰,其原因与运动不足有关。4904A077-FAFD-4BFC-B8AD-DAF5DF041DB3
三、以改革应对挑战,开拓学校体育新局面
1.提高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教育、体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彰显和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事业。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家硬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距离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还有巨大差距。严峻的现实倒逼我们反思,要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强化学校体育、发展青少年体育事业,置于关系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野和高度予以全面重视。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才能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教育、体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体育、关注青少年健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其参与体育运动、为国家繁荣发展自觉锻炼身体的内在动力。
2.强化依法治教,制订学校体育发展计划和建设工程。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修订为重点,加快立法工作,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强化学校体育法规建设,明确规定工作边界、责权归属,把学校体育纳入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纳入下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依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使其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享受公平公正的待遇。
3.加强体育学科建设,全面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开齐、开足、上好体育及健康教育课程”为重点,构建大中小相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教会、勤练、常赛”为主线,推动“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实施,创建校园体育文化,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保证每名学生都能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体育力量。
4.强化中考体育,推进高考体育,构建刚性评价体系。学校体育要探索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破解中考体育中唯升学论“考什么,练什么”的现象,探索高校招生“考体育”“真测试”的可行办法。整合考试、测试、质量监测、专项督导等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综合效益,完善强化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和执行机制。
5.改善师资配置,构建高水平师资人才培养体系。制订增补体育教师三年行动计划,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制度瓶颈,推进师资和场地设备配置均衡发展,增加体育教师编制,填补教师缺口,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现有师资水平。
6.利用智慧系统,精准干预学生体质健康。推进学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调动社会资源,推动社会领域优质资源为学校体育服务。积极探寻、挖掘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及时纳入到学校体育领域,有效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要创建基于智慧系统的學生体质管理整体干预体系,用更有效的办法、更高效的手段、更有趣的形式,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精准干预,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7.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无论古今中外,“到阳光下去运动”,是所有专业、非专业人士认同并推荐的促进心理健康、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能够激发人体直接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滋养、维护、改善心理状况,对维护、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是独特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要加强宣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传播体育运动知识,强化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锻炼,以集体项目为优先,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鼓励他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陶冶身心、强健体魄。4904A077-FAFD-4BFC-B8AD-DAF5DF041D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