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维景观角度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自然描写

2022-07-06于洋

青年文学家 2022年13期
关键词:声景阿尔伯特维特

于洋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早年最为著名的作品,里面有大量关于自然景观和自然事物的描写。作为德国启蒙运动的一次高潮,“狂飙突进”运动深受法国启蒙代表卢梭的影响,而卢梭又有“返归自然”的号召。所以自然描写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占有很大比重。

歌德曾经说过,艺术家和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奴隶。艺术家必须以自然的材料进行创作,也就是入眼入耳的风景和声景,但同时艺术家又要让这些自然的事物服务于他的创作意图,这种意图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风景和声景碰撞而产生的心景。

《少年维特之烦恼》里对于自然的描写从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自然文学的三维景观,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一些自然文学的色彩。并且景物一直在情节当中起着烘托情感、揭示内心的作用。自然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脉络。而且歌德在描写自然时同样也不仅是单一维度的描写,书中的主人公维特也是用眼睛在观察自然,用耳朵去细心聆听自然,用心灵去体验自然,这三方面互相交织、交融才足以构成小说里对于自然描写的全貌。

一、风景描写分析

风景(landscape)在英文单词里的释义是指你在能看到的视野范围内看到的任何事物,特别是在乡村,包括小山、小河、建筑物、树和植物。从这个本意来看,它最开始就是用来描绘美好的、自然的风光的,这与自然文学中对于自然景观的描写是一致的。

对于自然景观的描写在小说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开篇即有不少的自然景物描写。这其中对于风景的描写相对来说又是最多的。例如在1771年5月10日就有一段优美的风景描写:

每当我周围的可爱峡谷蒸汽腾腾、霞气蒸腾,杲杲的太阳悬挂在林梢,将它的光芒这儿那儿地投射进幽暗密林的圣地中来时,我便躺卧在飞泉侧畔的茂草里,紧贴地面观察那千百种小草,感觉到叶茎间有个扰攘的小小世界……

这一段是典型的视觉上的风景描写。维特为了帮母亲处理遗产事务来到了这个幽静的小山谷,这里优美的景色使他流连忘返。这里的山谷是可爱的,阳光是具有穿透力的,尤其是小说本身就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描写,所以这种风景描写更能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写到维特躺在草地上观察小草和各种小虫子时,读者可以从第一视角亲身体会文中所描写的风景。除此之外,这一段风景描写还体现了文学作品中语言节奏塑造的重要性。从峡谷到太阳再到密林里的阳光,这几个短句都是整齐而且带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然和谐的节奏才让这些自然图景给人一种美好甚至于完美的印象。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比较美好,令人身心愉悦和舒适的自然风景的描写之外,书中也不乏对于宏大广阔图景的描写。这些描写不仅仅向读者展现了瓦尔海姆美丽的乡村景色,更是展现了维特结识绿蒂之后看到这些宏大广阔的景色时的酣畅心情:

那儿有一座小小的树林!—你要能到林荫中去有多好!—那儿有一座高高的山峰!—你要能从峰顶俯瞰辽阔的原野有多好!—那儿有连绵的丘陵、幽静的沟壑,你要能徜徉其中,流连忘返有多好!

这几句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瓦尔海姆壮丽的风景描绘了出来。除了语言上的节奏性和短句的整齐构思之外,标点符号的运用在这里也增强了风景描写的效果。一连多个感叹号和破折号不仅表现出了维特在广阔的大自然面前激动的心情,也讓读者切实体会到了自然的伟大,反衬出人类的渺小。同时,这一段还采用了首语重复法,原文重复了两次Dort和Ach könnte。歌德在《漫游者的夜歌》里面也曾用到过这种方法,例如:“那里是我的小屋,那里是涉水而去的方向。”而且这几句句首重复用到了können的第二虚拟式,体现了维特想要让别人亲眼看到这些美景的渴望,为这一段的风景描写更增添了色彩,使读者浮想联翩。

二、声景描写分析

除了这些视觉上的风景描写之外,声景(soundscape)也在这篇小说的自然描写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声景”这个词最开始并非来自自然文学,它最初是来自音乐领域,后来也被应用在环保和建筑设计等领域,近年来才被用于评述自然文学。本文中所提及的声景则是维特通过听觉对于自然世界的一种感知和作品中对于声音的一些直接描写。维特在观察自然景观时不仅仅通过视觉来观察,更从听觉上更全面地感受自然。

首先,维特初遇绿蒂之后没多长时间又在舞会上碰到了这位令他倾心的女子,却得知这位女子已经名花有主。舞会结束之后他们玩了游戏,维特和绿蒂又来到窗前,这时窗外正有一场雷雨:

远方传来滚滚雷声,春雨刷刷地抽打在泥地上,空气中有一股扑鼻的芳香升腾起来,沁人心脾。

这里便是一处典型的声景描写,春雨往往伴随着惊雷,雷声使得作者对这场雨的描写更加深入细致,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当时的情境。听觉上的刺激使得这场雨看起来更加真实,也正衬托了维特此时心中浓烈的情感。像这样相对宏大的声景描写在后文中仍然可以找到不少,尤其是在小说接近末尾的部分,也正是维特即将走向自杀结局的时候,例如在1772年12月12日的信中:

……狂风同时发出呼啸,那景象怕人极了……我面前的激流在它可怖而迷人的清辉映照下,翻滚着,咆哮着,我更是不寒而栗,心中冷不防产生一个欲望!

此处对于融雪天气下雪水从山上奔涌而下的景象可谓描写得淋漓尽致,这种春回大地的澎湃气势通过“狂风”的“呼啸”和“激流”的“咆哮”这两处听觉描写也可以直接冲击读者的心灵,使其充分感受到作者在书中描绘的这一幅自然之景。除了这两处显性的声景描写之外,湍急的水流从山上伴着狂风奔涌而下本身也可以使读者联想到相应的声音。所以,此处表面的风景描写之下本身就蕴藏着隐性的声景描写。

除了这些声势浩大的声音之外,维特对于细小的自然之声观察也是非常细致的,尤其是一些鸟声虫鸣,因为他本身对于自然的感知就是心思极为细腻的,例如在1771年8月18日的信中,他写道:

接着,群鸟在林间发出晚噪,亿万只小昆虫在火红的夕晖中纵情舞蹈,落日的最后一瞥解放了草丛里的蟋蟀,它们唱起了歌。

这里是作者对于自然界中一些小生命的声音的描写,维特所观察到的世界不仅仅有花草树木,更有这些熙熙攘攘的小生命,而这些生命都不是寂静无声的,它们都有各自的声音,这些声音加在一起也构成了自然之声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声景描写的重要元素。

三、心景描写分析

心景(soulscape)简单来说,就是风景和声景作用于人的内心,从而产生的心灵共鸣。在自然文学中,对于自然的描写表面上看它的描写对象是自然,但实际上是折射人的内心。它既可以是自然风景对人本身的心情的一种烘托,又可以是人在看到自然风景时由内而外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的感受。

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心景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描写的一种非自然化寓意。其中包括维特本身在看到这些自然景象时的心情和心境,也包括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折射。这些非自然化寓意使得这些自然描写在审美情趣之外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给予读者心灵触动。因此,由风景、声景所衍生出来的心景才真正地将自然描写和人物、情节、主题融合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整部作品更加趋于完整。因此,心景可以说是我们分析维特里自然描写的一个重点。

在刚刚结识绿蒂的时候,维特的心情是高兴的、欣喜的。这时,他周围的景色也是欣欣向荣的,例如在1771年6月19日的信中:

那正是旭日东升、壮丽无比的时刻。周围的树林挂满露珠儿,田野一片青翠!

在舞会归来之后,维特依旧恋恋不舍,他向绿蒂提出了当日再来来访的请求,绿蒂也欣然同意了。这时的维特已经完全沉浸在欣喜之中,心中满是对于绿蒂的喜爱,周围的景色对于他来说也变得色彩明丽起来。早晨的朝阳也变得壮丽,田野也在露珠的映衬下变得那样青翠。而且当时的时节正是由春转夏,也正好是万物繁荣兴盛的时候。所以,小说中对于这个阶段风景和声景的描写恰好是与维特的心景相对应的。

不过,在阿尔伯特回来之后,维特的心情则发生了转折。他看到绿蒂和阿尔伯特融洽和谐的关系,而且阿尔伯特也是个有为青年,这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己是多余的。自己的出现打乱了绿蒂本来平静的生活。他内心开始纠结要不要离去,但是他与绿蒂家人又相处得非常愉快,而且最让他不好意思的是阿爾伯特对他的存在并没有很介意,相反他们两个还经常就一些问题进行交谈。所以,这使维特内心非常痛苦,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整体基调也相对变得凄凉、伤感起来。这时周围的景物描写为了契合维特的心景也与之前轻松愉悦的氛围变得不同。例如在1771年9月10日的信中:

我站在高高的栗子树下的土坡上,最后一次目送着夕阳西下,沉落到幽静的山谷和平缓的河流背后去。我曾多少次和她一起站在这儿,欣赏着同一幕壮丽的景色啊。然而现在……

此处是阿尔伯特答应维特和绿蒂一块儿去陪他散步,维特在等他俩时看到的景色。这里的风景描写仍然是广阔辽远的,但是读来没有了之前那种意气风发的感觉。首先,时间已经是傍晚,太阳已经成了夕阳,再加上缓缓流淌的河水,这一切都给人一种要落幕的感觉。而此时维特的心景也正是如此,他睹物思人,往日一幕幕美好的画面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但是这熟悉的一切现在都已经变得物是人非了。

阿尔伯特的归来以及各种物是人非的景象让维特整个人的精神都逐渐低落,甚至慢慢走向了萎靡不振,以至于最后走向自杀的结局。这种悲剧的结局在小说后半部分逐渐显露并一步步埋下伏笔,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描写也逐渐将维特的这种心景刻画出来。暗示着维特最后的结局。如1772年9月4日的信中:

是的,就是这样,正如自然界已经转入秋天,我的心中和我的周围也已一派秋意。我的树叶即将枯黄,而邻近我的那些树木却在落叶了。

维特虽然已经知道了绿蒂和阿尔伯特已经成婚的这一事实,但是他仍然不愿意接受。他认为绿蒂只有和他在一起才会幸福,没有人会比他更爱绿蒂。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他重回故地,走在当初去接绿蒂参加舞会的路上,以前快乐的回忆涌上心头,但是心上人却已经属于他人,这一切都让他的心景慢慢荒凉,正如自然界也已转入秋天一样,维特的心也进入了悲秋,树叶慢慢枯黄并凋落。而他的生命也慢慢走向凋零。

之后,维特在痛苦中越陷越深,后来发生的种种事情让他越来越坚定了自杀的念头。书中的自然描写也开始向这一趋向慢慢靠近,在编者致读者的部分中有这样一段:

高大的菩提树没有叶,覆着霜;以前在公墓的矮墙上形成一片穹顶的美丽树篱如今光秃秃的,盖着雪的墓碑便从空隙中突露出来。

小说写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时节已经到了寒冬,维特的心也已经进入寒冬。树木已经完全没有了叶子,上面还覆盖着霜,树篱也光秃秃的了,最后一个景象是盖着雪的墓碑,这一切的景物描写都已经从悲凉变成死寂。从自然界的树木到墓碑的直接描写,都透露出维特心如死灰的心景,最后走向死亡的结局也越来越明晰。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从维特刚刚认识绿蒂时沉浸在爱情中的欢喜还是阿尔伯特回来后他内心的痛苦,再到最后失去对于生活的希望走向死亡,自然描写的风景一直都在反衬着维特的心景,同时也在加强维特的种种心理变化。

维特曾经在1771年5月26日的信中写道:“只有自然,才是无穷丰富;只有自然,才能造就大艺术家。”因此《少年维特之烦恼》里面自然描写的精彩程度和审美价值绝对不逊色于小说的情节、人物等等。也正是因为书中丰富多彩的自然描写让这部小说除了主要情节之外有了更多的研究价值。《少年维特之烦恼》虽然不属于严格的自然文学,但是书中风景、声景和心景的描写以及融合却又处处体现着自然文学对于自然的追求和体验。而对于《少年维特之烦恼》里面自然描写的分析探究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到那个崇尚自然、回归纯真的时代。

猜你喜欢

声景阿尔伯特维特
诗意街头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维多利亚女王的婚姻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心理学失落的婴儿被试“小阿尔伯特”的身份探究
长安铃木维特拉
改变!拉力赛版维特拉
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
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