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首先是倾听的艺术
2022-07-06孔沁刚
孔沁刚
调查显示,亲子冲突大多是沟通不畅造成的。父母和孩子是血缘至亲,又朝夕相处、利益与共,为什么会沟通不畅?如何沟通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地成长、避免亲子冲突?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教授、心理咨询师田志朋,与家长朋友们聊聊这个话题。
学萧伯纳,还是学丘吉尔
霍先生(15岁男孩的爸爸):我儿子是个问题少年,成天给我惹麻烦。比如,他在学校顶撞老师,我隔三岔五就被通知到学校协助解决问题。再比如,他迷恋足球,荒废学业,还经常在比赛的时候打架,有一次还惊动了警察,害得我到派出所领人。
主持人:对于惹麻烦,孩子自己是怎么解释的?
霍先生:惹麻烦就是惹麻烦,有什么好解释的!难道还要给他狡辩的机会?
李女士(10岁女孩的妈妈):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可我的小棉袄一点儿不暖和,凡事都跟我对着干。比如,因为老师的一句差评,她就拒绝再练芭蕾,我做了3天思想工作,她不为所动,一声不吭,生生把练了5年的芭蕾功底给废了。
主持人:老师是怎么差评的?
李女士:不清楚,女儿不肯告诉我,老师说完就忘了,好像是说我女儿腿不直,再练也白搭之类的气话。
主持人:两位家长的烦恼都是孩子不听话,可是在我看来却是亲子沟通不畅,甚至你们都没有搞清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田志朋:我来讲一个小故事。大家都知道,英格丽·褒曼是著名的好莱坞女明星。有一天,她受邀参加一个晚宴,坐在英国首相丘吉尔和文学家萧伯纳中间,三人相谈甚欢。第二天,记者采访英格丽·褒曼,问她昨晚坐在英国两个最有智慧的男人中间感觉如何,丘吉尔和萧伯纳比起来,哪个更有智慧。英格丽·褒曼的回答十分有趣:“丘吉尔跟我聊天的时候,让我觉得他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的男人。萧伯纳跟我聊天的时候,让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的女人。”
原来,丘吉尔善于雄辩,幽默机智、妙语连珠,让英格丽·褒曼叹为观止;萧伯纳擅长倾听,他温和低调、附和得体,让英格丽·褒曼畅所欲言、无比自信。
大多数家长都想在孩子面前做无所不能的丘吉尔,很少有家长愿意做耐心倾听的萧伯纳,所以亲子沟通不畅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霍先生:教育嘛,就是家长教导孩子,孩子虚心受教,哪有倒过来的道理!如果家长不把道理讲明白,孩子怎么能走正道呢?
主持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家长连孩子惹麻烦的原因都没搞清楚,又如何施教呢?所以,亲子沟通,首先是倾听的艺术。
田志朋:强调家长要学会倾听,不是不许家长说话,而是先听后说,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给孩子切实的帮助;只说不听,无非是指责、命令,或说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极可能误解孩子,必然激起孩子的反感,结果大多数孩子充耳不聞,还容易引起亲子冲突。
倾听,不只是听到孩子讲的话,还要听到孩子没有讲出来的话
祁女士(14岁男孩的妈妈):我很想听儿子说话,可他不愿意向我吐露心声,宁愿对同学掏心掏肺。有一天,我听到他在自己的房间里跟同学打电话,语气轻快、笑声不断,我居然嫉妒得要死,为什么他不肯这样跟我聊天呢?
田志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不愿和父母说心里话,父母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祁女士:请田教授给提个醒,父母怎么从自身找原因?
田志朋:首先,父母的态度是否端正。父母听孩子说话时要表情温和、专注,让孩子感觉到尊重、平等、接纳和信任。如此,孩子才能客观地叙述事情经过,而不是刻意为自己辩护。
其次,父母能否听出孩子的话外音。倾听,不只是听到孩子讲的话,还要听到孩子没有讲出来的话。换言之,听孩子说话,父母不能只用耳朵,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感知孩子语调的变化,观察孩子表情的细微变化和不自觉的肢体语言,这样才能获得全方位的信息,有助于父母深入了解孩子,给孩子切实的帮助。
再次,父母发表意见之前是否征得了孩子的允许。听完孩子的讲述,父母想发表意见,要先征得孩子同意:“想听听我的看法吗?”“我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吗?”这不是程式化的礼貌,而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即允许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父母只提供伙伴式的帮助,而不是法官式的评判。
最后,评价是否客观,能否少一些权威的教导,多一些经验分享。父母对孩子说话,不仅要用嘴,更要用心,要细心揣摩孩子的心理,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传达对他有用的信息。
先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再做出适当的回应
孔先生(5岁男孩的爸爸):前几天,儿子东东在幼儿园与小朋友争夺玩具,把对方的耳朵咬出了血。这不是他第一次咬人了。我教育了他两个小时,告诉他咬人是错误的,会伤害别人,也会让自己不受欢迎,可是他拒不认错,反复嘟囔“京京抢东东,东东咬京京”,意思是对方抢玩具在先,他是受害者,纯属狡辩。碰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做?
田志朋:幼儿表述能力不足,您要多些耐心。您教育儿子“咬人是错误的,会伤害别人,也会让自己不受欢迎”无疑是正确的,但无形中把孩子咬人定性为暴力行为、欺凌行为,等于给孩子扣个大帽子,孩子肯定会感觉被指责。他为自己辩护,又被您定性为狡辩,说明您没有“真正看到”孩子。
孔先生:此话怎讲?
田志朋:所谓“真正看到”孩子,就是我们刚才聊到的用心听孩子说话,听出孩子的话外音,这样您才能了解真相。
您儿子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抢走玩具,奋起反抗维护自己的利益,属于正当防卫。您应该细心探究事件的细节,然后再做出公正的评判。盲目下结论,容易让孩子失去安全感,更会与您产生隔阂。
孔先生:但是,咬人总是不对的。
田志朋:孩子为什么总是咬人呢?通常情况下,幼儿实施暴力是出于恐惧,怕自己的玩具被抢走,怕没有能力自我保护。这样的孩子,或许在更小的时候有过太多的无助感和恐惧感。这可能是心理层面的真相,有待您去探索。
当您“真正看到”了孩子,就知道如何与他沟通了。建议您多与孩子亲近,让他感觉到被保护、被爱,当他的安全感越来越强、温暖体验越来越多,恐惧感和无助感就会越来越少,自然就不会咬人了。
【编辑:陈彤】